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与评价: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理解其内涵及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2. 启示与应用:学生能够从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中获得启示,体会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方法与作用: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及其在文学创作和解析中的作用,培养严谨的语言使用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和评价课文的主要观点和立场。
- 教学难点:掌握写作技巧,例如如何将简单的内容展现得灵动多姿,富于变化。
三、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采用评价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安排
课程总时长:2课时
---
第一课时
一. 作者介绍
朱光潜,著名的现代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出生于安徽桐城。他的求学经历包括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学习教育学,之后在英国深造,最终获得伦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在国内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著作包括《西方美学史》和《文艺心理学》等。他的一生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与中国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通过他的《咬文嚼字》一文,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运用以及其艺术性。
二. 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意味着对语言的深思熟虑和推敲。这个成语包含三重含义:过度的推敲、对知识的炫耀以及只纠结于字句而忽视实质。真正的含义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需持有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接近艺术的完美。
三. 课文分析
1. 第一层分析(1、2段)
- 不同的字词表达不同的情感。通过对比“这”和“是”的用法,可以得知:同样的内容因语言的不同而引发不同的情感。要掌握情感的细微差别,我们需要对语言的精准把握。
- 举例中的写作方式以对比为主,通过正误的比较,使说理更加有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述,提醒我们在写作中积累和整合丰富的素材是何等重要。
2. 第二层分析(3、4段)
- 在咬文嚼字时,我们要对每一个字都进行深入的剖析,因为语言的推敲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思想和感情的深刻理解。
- 修改后的句子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检视每一字每一句,确保它们能够准确表达我们的意图。
3. 第三层分析(5段)
- “推”和“敲”的选择必然会影响表达的意境。钱钟书对“推敲”的独到见解强调,我们的语言选择应当为表达服务,而非随波逐流。
- 通过深入分析字眼,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如何将思想情感融入语言中,通过语言反映出文学的深度。
四. 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应能理解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在写作中反复推敲字句,以求达到艺术表达的完美程度。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本部分以事例支撑道理,强调了例子的典型性和充分性在说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 分析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1. 正负两面:文字联想的正面是“点石成金”,反面则为“陈词滥调”。
2. 直指与联想意义:理解两者的特点,体会到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3. 科学与文学的文字区别:科学的文字强调准确和简洁,而文学的语言则强调情感与美感。
4. 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引用古诗例子,探讨其所蕴藏的意境和情感。
5. 句子顺序的变化:分析句子衔接的逻辑关系,理解言语特色及其应用。
6. 作者的意图:通过举例说明,指出过度使用套语的无奈和缺失的创作动力。
7. “套板反应”的弊端:提出其对作者创作动机的消极影响,及对读者体验的削弱。
8. 克服“套板反应”的方法:强调思考的深化与创作的积极性。
9. 值得吸收的内容:如文字应求精确、应勤于思考与写作、持续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合一。
三. 归纳总结
1. 全文的主题: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密切的关系。
2. 写作目的:使读者充分理解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方法,从而提升写作素养。
四. 造句练习
引导学生活用词语,通过推陈出新练习造句,如将“初来乍到”变为“初学乍练”。
五. 作业
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所阐述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的深刻内涵。
2. 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咬文嚼字”之道,深入体会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升对语言艺术的感知。
3. 增强学生对文字推敲的意识,关注语言使用的规范问题,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加深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重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当我们细细品味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名篇时,会发现它们蕴含了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恰当地使用词语,不仅可以准确传达信息,还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在某次《新民晚报》中,头版头条标题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这则新闻报道了世界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的盛况。请大家思考,这个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
学生可能回答:“福”字。
教师:正是这个“福”字吸引了我的视线,因为它不仅指代“福布斯论坛”,更代表着全球商界、政界、学界的重要人士齐聚上海,共同探讨经济发展问题,这对于当前的上海,正值经济腾飞的时期,实在是个好消息!古人曾言:“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可见,“咬文嚼字”并非总是贬义的。
2. 解题引入
“咬文嚼字”本意是对文字过分计较,但作者却赋予了它更深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其中的奥妙。
3. 理解课文
学生在阅读后思考:作者为了将“咬文嚼字”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列举了哪些例子?
教师归纳:作者提到三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涉及了不同的文字调整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分别是郭沫若的文字改动、王若虚的文章删减和贾岛的吟诗。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些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教师引导:
第一个例子:在故事中,婵娟骂宋玉时用“你这”来表达极端的憎恶,而《红楼梦》中则用“是”带有讽刺的意味,展现出情感的细微差别。
第二个例子中,王若虚删去了若干字句,文章的风味也随之消失,李广将军的英勇形象、气势变得苍白。
第三个例子,贾岛在吟诗时通过“推”与“敲”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不同的意境。这就像文章所说的,问题并不是哪个用得更好,而在于哪种表达方式提升了作品的整体境界。
4. 课外拓展
继续通过“咬文嚼字”来欣赏语言的细腻之处。师生共同品味三首经典诗句,并进行感受交流。
例如:
《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体现了声与静的对比,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气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绿”字作为动词,展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5.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另一种“咬文嚼字”的现象,即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夸大、随意改换成语中的字,比如洗衣机广告中的“闲妻良母”,以及摩托车广告中的“骑乐无穷”。一些人认为这种表达生活化、轻松幽默,你们对此怎么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6. 结语
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与文明的桥梁,正因为文字的存在,才有那么多瑰丽动人的文化流传至今。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我们应当自豪于国家的语言文字,并积极维护语言文本的规范性与纯洁性。对于那些低俗的、乱用的语言现象,我们应当坚决抵制,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是对文化的亵渎与扭曲。
最后,记住:“没有斟字酌句、精雕细琢的过程,就永远无法达到那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附加板书设计:
- 郭沫若改字:表达情感变化
-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带来的全局变化
-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的不同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文字的热爱,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珍惜并善用文字这一传递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观点,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2. 通过练习和赏析佳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强调语言的精确与文学表达的灵动,鼓励学生对文字进行深刻思考。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写作中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与精致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与借鉴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写作实践中。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
第一课时
A、导入
以比较句子引入课程,讨论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让学生选择下列两个句子中更符合林黛玉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1. 两弯似蹙非蹙的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2. 两弯似蹙非蹙的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任何见解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总结时提出自己对第二句的认同,分析原因,包括情感的准确表达和从林黛玉的悲剧人生角度解读等。
总结: 强调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提出深入阅读、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并引入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理论,使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B、介绍作者
1. 学生找同学介绍朱光潜的生平与成就,并补充背景。
2.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擅长多种语言,以翻译和理论研究为主。他的治学态度被称为“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引导学生思考。
研习课文
1. 咬文嚼字的意义:让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咬文嚼字”的多个含义,并总结其原本的贬义和朱先生反其道而行的逻辑。
2. 文本分析:通过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朱光潜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包括郭沫若和韩愈的字句修改案例,培养分析能力。
3. 朗读与体验:通过朗读与讨论,比较句式的不同,分析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微妙之处。
4. 诗歌推敲:讨论贾岛的诗句,思考推敲的意义,强调字词选择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中的自我反思。
5. 总结:巩固课程要点,强调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密切关联。
---
第二课时
教学回顾与深化
1. 引入讨论,激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特别是如何避免“套板反应”的经历。
2. 强调在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独立思考。
实例分析与应用
1. 提供示例句子,分析其中隐含的情感与词汇选择的关系,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创作练习。
2. 比较常见的抽象表达与生动细致的描述,探讨具体细节对读者感受的影响。
讨论与质疑
1. 对不同读书方法进行讨论,分析朱光潜和马南村在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上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辩论。
2. 强调在理解文本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背景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课堂总结与作业
1. 重申“咬文嚼字”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和写作中坚持这一原则。
2. 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选取熟悉的事物进行描写,要求原创、避免陈词滥调,并规定字数。
3. 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积累优秀句子和词汇,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文字,以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写作,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