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公开课《声音》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耳朵的功能,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
2. 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创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发出声音,体会身体“唱歌”的欢乐。
4. 在活动中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5. 培养幼儿客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准备一个塑料口香糖罐、一些绿豆、音乐录音以及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幼儿兴趣
1. 开场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活泼的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调动他们的情绪。
教师提问:“小朋友,刚才的音乐好听吗?你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听声音的呢?”
2. 通过放声录音,让幼儿感知和区分不同的声音,例如小动物的叫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并引导他们模仿这些声音。
(二) 在活动中发现声音
1. 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试试怎么让它发出声音吧!”
每位幼儿发一张白纸,观察他们如何玩耍并创造声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声音制作方法。
2. 请几个幼儿展示他们让白纸发声的方法,其他幼儿可以模仿。
3. 教师展示如何使用塑料罐来制造声音。之后,让每个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罐子,鼓励他们探讨如何让罐子发声(例如:放入绿豆等物品)。接着,带着罐子随音乐跳舞,活跃气氛。
(三) 身体会唱歌
1.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听到了纸和罐子的声音,小朋友们能不能唱歌呢?”可以邀请一位幼儿为大家唱首歌。
2. 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嘴巴,小朋友身体的其他部位是否也能发出声音?鼓励幼儿展示自己身体发声的方式,例如拍手、跺脚等,创建更多的互动方式。
3. 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同时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发出声音,享受“身体唱歌”的乐趣。
(四) 活动延伸
教师总结说:“今天我们发现了好多可以发声的东西,比如纸、小瓶子,还能用我们的身体发声。现在我们去教室外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会‘唱歌’呢?”
引导幼儿在户外探寻和辨识新声音,鼓励他们将发现的声音与同伴分享,激发他们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时间,讨论幼儿所发现的有趣声音,加深他们的理解与体验。
此次活动不仅让幼儿理解了声音的来源,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小班科学公开课《声音》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敲打物品尝试发出声音,培养他们的实验意识。
2. 通过探索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增强幼儿对声音多样性的认知。
3.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4.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享受科研探究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 准备多种材料:报纸、球、塑料盆、铁盆、木棒、筷子、纸盒、茶叶桶、小塑料桶、易拉罐、奶粉桶。
- 课件准备:三种颜色的小喇叭(红、黄、绿)、音频设备用于播放声音。
三、活动过程
(一) 导入环节
1. 谈话引入
-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神奇的小喇叭,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展示课件)
-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喇叭的颜色。
- 教师:“现在我们来听听红色小喇叭唱的是什么歌!”(播放录音并鼓励幼儿模仿小狗叫声)
2. 身体与声音的互动
- 教师:“知道吗?我们的身体也是会唱歌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发出声音并进行模仿表演)
- 教师:“小朋友们,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呢?”(鼓励幼儿回忆并模仿各种声音)
(二) 探索游戏
1. 声音的探索
-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用报纸搓动发声,提升幼儿的探索兴趣)
2. 自由选择与发声
- 教师:“小朋友,什么东西会唱歌呢?”(展示多种废旧材料,邀请幼儿自主选择自己的材料)
-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物品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让它们发出美妙的歌声吧!”(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让物品发声)
3. 分享与展示
-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声的?它听起来像什么呢?”(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结果)
- 组织幼儿根据相同的物品进行展示,比较不同幼儿的发声效果,并讨论原因。
(三) 合作操作与表演
1. 乐器互动
- 教师:“除了我们自己制造声音,老师今天还带来了更好听的乐器!”(展示乐器)
- 教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音乐一起表演吧!”(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音乐表演,享受合作的乐趣)
四、总结与延伸
教师总结说:“小朋友们,声音真是无处不在,它可以是美妙的音乐,也可以是喧嚣的噪音。让我们走出教室,去外面继续寻找更多好听的声音吧!”(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世界)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体验到了声音的多样性,还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能持续关注和发现周围的声音,以更丰富的视角理解世界。
小班科学公开课《声音》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多样的声音。
2. 帮助幼儿体验自制声音的快乐,培养他们对声音的兴趣。
3. 发展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教导幼儿初步的记录声音变化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各种容器如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等。
2. 纸张、塑料薄膜、餐巾纸等多种材料。
3. 纸杯、透明纸、塑料杯和小木棒若干。
4. 一些小道具如小旗子、金箍棒、扇子和蒲扇,增加活动趣味。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进入活动的氛围。
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变成了一个小小魔术师,准备为大家展示一个有趣的魔术!”
(二)基本部分
1. 声音制作
- 老师首先拿起一只空瓶子,摇晃一下,询问幼儿:“有没有声音呢?”
- 随后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再询问:“这一颗豆子有声音吗?”
- 然后老师将豆子放入瓶中,盖上瓶盖,摇晃并问:“现在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 老师总结道:“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制造出来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谁能创造出有趣的声音。”
2. 分组探索
- 教师展示四个不同区域的材料,并鼓励幼儿在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 在“瓶罐区”,引导孩子用不同的容器装豆子,聆听不同的声音。
- 在“纸区”,鼓励幼儿挥动和揉搓纸张,体验纸的不同声音。
- 在“杯子区”,孩子们可以敲击杯子,尝试与杯子对话,听听声音的变化。
3. 分享发现
-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你们是怎样制造声音的?这些声音听起来像什么呢?”
- 举办“声音表演会”,让幼儿用手中的道具表演不同的声音场景,比如模仿下雨声(摇晃豆盒)、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着火声(揉搓塑料纸)、刮风声(摇动旗子)。
4. 噪音教育
- 教师与幼儿讨论噪音的危害,引导他们认识何时应该保持安静。例如:“孩子们,我们在小朋友们睡觉的时候,或者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应该轻轻走路和说话。”
- 引导幼儿分辨优美的声音(如鸟鸣、小河流声)与刺耳的噪音(如汽车喇叭声)。强调保护耳朵和嗓子的必要性,并告诉他们遇到很大的声音时要捂住耳朵,保持安静。
(三)结束部分
在愉快的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老师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环境中,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探索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