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索磁力的魅力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初步了解磁铁与铁制品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互动游戏体验磁铁的吸附特性。
3. 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4. 在小组活动中发展合作探究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 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然的能力和意识。
活动准备:
教具:
- 可爱的猫头饰(13个)
- 鱼钩(12个)
- 塑料篮子(2个)
- 橡皮筋
- 回形针
- 铁制玩具车
- 塑料鱼
- 小鱼的玩具
环境布置:
- 墙面装饰:悬挂可爱的宠物及其图片,为活动营造温馨环境。
- 学习角落设计:设立语文角、益智角、图书角和科学角,激发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老师展示猫妈妈和小花猫的头饰,鼓励幼儿猜测今天将进行什么有趣的游戏。
二、中心内容:
1. 游戏介绍:老师告知幼儿今天将进行“花猫钓鱼”的游戏,解释角色分配,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则是小花猫,戴上头饰,准备前往钓鱼。
2. 钓鱼情景:老师带领幼儿来到“鱼塘”,兴奋地告诉他们:“鱼池里有许多鱼,让我们开始钓鱼吧!”
3. 分组游戏:将幼儿分为两组,开展钓鱼比赛。老师在旁范围内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有趣而兼具竞争性。
4. 讨论与发现:游戏结束后,老师加入新的鱼,发现这些鱼都无法钓起。引导幼儿讨论原因,逐渐引出“钓上来的鱼身上有回形针,而没有钓到的鱼身上没有回形针”的结论。
5. 揭示奥秘:通过幼儿的讨论,老师指出:“因为鱼钩上贴有磁铁,所以可以吸住带有回形针的鱼,这就是磁铁吸引铁制品的原理。”
6. 实验巩固:接下来,老师准备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和塑料鱼,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巩固他们对磁铁性质的理解,并允许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物品,观察哪些可以被磁铁吸住。
7. 小组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分组进入各个学习角落,鼓励他们展开多样的探索活动,加深对磁力现象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在欢乐的音乐伴奏下,幼儿整理自己的活动区域,回到大组。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申:磁铁能够吸引铁制品的知识点。通过轻松的氛围,让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堂科学课程,期待下次的探索之旅。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指纹的多样性及其独特性质,明白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2、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指纹的特性和用途,丰富与指纹相关的词汇。
3、教授幼儿简单的记录和观察方法。
4、鼓励幼儿能够客观描述自己的发现和学习过程。
【活动准备】
1、指纹的图片;
2、泡沫印泥、放大镜、白纸每位幼儿一份;
3、玻璃杯、各类常见物体供实验使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激发好奇心
教师先轻轻提问:“小朋友的手上是不是藏着一个神秘的东西?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自己小手的指尖,创造讨论的氛围。
二、探索与发现
1、认识指纹
(1)教师请幼儿伸出小手,观察手指肚,指出这里的名字。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手指肚的皮肤,激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细纹。教师总结说:“这些细细的纹路我们叫做指纹。”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同时激发他们的更多好奇。
2、比较指纹
(1)请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指纹对比,观察是否相同。
(2)将手指蘸上印泥,印在白纸上,观察自己的指纹。
(3)请幼儿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纸上的指纹,与自己手上的指纹进行描述,鼓励他们表达指纹的形状和特征。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教师引导讨论不同的指纹形状,如箭头形、涡旋形、水波形等。强调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且一生保持不变,这就是指纹在身份识别中的重要性。
4、探寻触摸留下的指纹
(1)教师示范用印泥手指触摸玻璃杯,询问幼儿观察到什么现象。
(2)然后用清洁的手指触摸同一个地方,让幼儿讨论是否依然会留有指纹。通过讨论,解释肉眼不可见的汗水和细微印痕如何在物体表面留下痕迹。
5、认识指纹的用途
教师总结指纹的奇妙功用,不仅用于辨识身份,还能增强皮肤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让我们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进行各种活动,如写字、画画和抓握物体。尤其是不会写字的小朋友,按手印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活动结束,创意指纹画
邀请幼儿用自己的指纹创造艺术作品,可以是简单的图案或图形,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色彩的碰撞,大胆地在纸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他们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加深对指纹的理解。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学习了关于指纹的知识,还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标题:幼儿科学探索课教案
活动目标:
1. 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和感知沙子的基本特性。
2. 尝试制作水泥沙,初步了解沙子的多重用途。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 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5. 培养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活动准备:
- 每组准备一盆沙子
- 每位幼儿配备两个杯子和一个搅拌棒
- 准备沙画样品、适量水泥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引导孩子们玩沙子,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首先出示沙子,提问:“这是什么?你们以前见过吗?”鼓励孩子们轻轻摸一摸、闻一闻、观察它的样子。让幼儿自行操作后,教师进行总结:“沙子是细小、颗粒状的,摸在手上感觉柔软。”
二、深入探索沙子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进行引导:“刚才有小朋友说沙子会流动,谁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当有孩子进行示范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哪种东西也像沙子一样流动?”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甜品实验,问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沙子如果放到水里会怎样呢?”然后与幼儿一起进行相关操作实验。
三、了解沙子的功用
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沙子有什么用吗?”幼儿的回答可以涉及玩耍或画画。接着,教师出示水泥沙,询问:“这是什么?”幼儿进行猜测。教师解释:“老师告诉你们,这是用沙子和水泥混合而成的。你们可以触摸一下,感受一下它的质感。为什么沙子是软的,而水泥沙是硬的呢?原来软软的沙子加入水泥和水后,经过阳光照射,便会变得坚硬。沙子是建筑房屋必不可少的材料。”接着,教师引导孩子们参与制作:“小猪想请你们为它建一座坚固的房子,你们愿意帮忙吗?”并向幼儿解释建筑的步骤和要求。
活动延伸:
教师完成活动后,将孩子们制作的水泥沙置于太阳下晒一晒,告诉他们:“你们的水泥沙完成后,就能变得更加坚硬,成为小猪的房子了。” 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还可以加深对沙子特性的理解和感知。通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观察力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观察各种清洁剂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理解其物理变化。
2. 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尝试制作能产生泡泡的水,发展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常见清洁剂: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
2. 每位幼儿准备一杯清水、一根小木棒及一个吸管。
3. 在活动区域设置标志图,标明各种清洁剂的名称和用途,帮助幼儿识别。
活动过程
1. 引入话题,激发兴趣
-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吗?”
- 教师示范尝试用清水来泡泡,但未成功。接着问:“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能吹泡泡的水呢?”
- 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验,探索在水中加入哪些成分可以帮助产生泡泡。
2. 制作泡泡水,观察变化
-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清洁剂,加入到装有清水的杯子中,并用小木棒搅拌。
- 引导幼儿观察清洁剂在水中发生的变化,例如:“当我们加入洗衣粉后,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泡沫去哪儿了?”
3. 比较不同清洁剂的效果
- 观察不同清洁剂对水的影响:例如,加入洗洁精和沐浴露后水依然清澈,而洗衣粉和肥皂加入后水却显得混浊。
- 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变化,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
4. 实操:吹泡泡,体验浓度的影响
- 使用吸管尝试吹出泡泡,观察不同清洁剂制成的泡泡水效果。
- 教师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清洁剂?有其他小朋友用的是同样的清洁剂吗?我们一起比较一下,看看谁的泡泡更大,数量更多。”
- 讨论为什么某些泡泡水能够吹出更多的泡泡,激发幼儿对浓度影响的思考。
5. 整理与归类
- 在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将制作泡泡水的杯子根据标记图分别放回指定位置,培养他们的整理能力和责任感。
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实践中体验了使用不同清洁剂制作泡泡水的乐趣,同时观察和讨论了各种洗剂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变化。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家继续观察不同清洁剂制作的泡泡水,注意泡泡的形状、尺寸和颜色。此外,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如户外、浴室等)尝试吹泡泡,观察结果如何不同,从而深化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与探索。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能够发现并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多样的排序方法;
2. 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规律性绘画,提升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多元思维,初步感知数学中的美学和规律性。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小熊的图片一张;
3. 幼儿领域的操作用书;
4. 不同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实物或玩具。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 导入:展示小熊的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 师:今天小熊准备搬新家,它邀请了三位好朋友来做客。让我们来看看小熊的朋友们都有哪些吧!(展示小兔、小猫、小狗的图片)
- 师:为了去小熊家,它们各有一条不同的路。我们一起来发现这三位朋友走的是什么路吧。
- 互动:
- 小兔用不同颜色交替的方式走了一条路;
- 小猫则选择了不同大小间隔着走;
- 小狗则是依照不同形状规律走的。
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发现这些排序规律。
二、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 展示PPT:呈现图案,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排序方式。
- 师:三位好朋友终于来到小熊家了,小熊为了迎接大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但这些食物藏在盘子里,并且盘子还没装饰完哦!我们需要帮助小熊完成盘子的装饰,然后食物才会出现!
- 操作演示:
- 小兔需要进行不同实物一隔一的排列(如成功出现萝卜的图案);
- 小猫按照不同大小一隔二的规律(成功后出现小鱼的图案);
- 小狗则要进行不同形状一、一、一的排列(成功后出现骨头的图案)。
三、幼儿动手操作
- 活动引入:
- 师:小熊还想邀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去他家,但我们需要先完成一个小任务,那就是按规律进行绘画。只有画对的小朋友,才能去小熊家做客哦!
- 教师示范: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如何按一定规律进行绘画,同时强调注意力和安静。
- 动手操作:
- 幼儿按照要求进行创作,通过大组活动增强互动,完成作品后举手示意。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纠正错误,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想法。
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分享,让每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绘制的作品和所遵循的规律,从而加深对规律和排序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鼓励孩子们通过游戏和绘画继续探索身边的风景与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考习惯。
标题:探索西瓜的奥秘——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们感知和探索西瓜的不同特征。
2、通过比较品尝普通西瓜和无籽西瓜,体验无籽西瓜的独特优点。
活动准备
1、准备普通西瓜、无籽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每位幼儿配备餐巾和点心盘,准备刀和抹布各一。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引发思考
1、教师通过故事《猴王吃西瓜》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提问讨论:
(1)猴王是如何吃西瓜的呢?
(2)大家通常是怎样吃西瓜的?
二、瓜果观察与品尝
1、展示多种瓜果,让孩子们识别西瓜。
(1)在这些瓜果中,哪些是西瓜呢?
(2)观察西瓜的外观。
- 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出问题。
-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探索过程。
- 小结:有的西瓜是圆的,皮色深浅不一,带有花纹或者条纹;摸起来滑溜溜的,凉凉的,轻轻敲会有“砰砰”的响声,推动后能够滚动。
2、西瓜内部特征探索。
(1)猜测西瓜切开后是什么样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2)询问: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3)教师总结:西瓜水分丰富,口感甜美,是消暑解渴的美食。
三、体验无籽西瓜的优点
1、邀请孩子们品尝无籽西瓜,与普通西瓜进行比较。
(1)请大家说说无籽西瓜和普通西瓜有什么不同。
- 孩子们可能会提到无籽西瓜特别甜,且吃起来便利。
2、结合孩子们的讨论做出小结,让大家了解到科技带来的新产品优点。
(1)教师强调:无籽西瓜的便利性和更加优质的口感是科技进步的直接体现。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对西瓜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品尝中体验了不同类型西瓜的乐趣,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科学探索:叶脉的奇妙世界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叶脉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
3. 学会对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分类与计数。
4. 学习通过语言、图画及其他多种形式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5. 增强幼儿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准备:
1. 若干放大镜,每位幼儿一份橡皮泥,以及多种叶子标本。
2. 6个不同样式的叶脉标志和6个书本标志,标志上绘有各类型的叶脉。
3. 提前检查幼儿园西侧花园及周边小花园的安全情况,确保为小朋友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认为叶脉像什么呢?所有的叶子叶脉都一样吗?”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各自手中的叶子,观察过程中心细的观察并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细节,同时提醒他们轻柔地对待叶子。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橡皮泥进行拓印,记录下叶脉的形状和纹路。
二、自由探索:
教师鼓励幼儿们深入探索,观察叶脉的结构和特点。小朋友可以用手触摸,也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粗细、纹路等细节。教师适时引导,让孩子们以拓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并尝试对不同类型的叶脉进行分类。
三、集中交流:
1.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制作的拓印,鼓励他们描述叶脉的花纹像什么,并讨论可以将这些叶脉分成几类。
2. 有些幼儿可以展示自己的记录和发现,教师根据幼儿展示的结果,利用叶脉标志来介绍这些叶脉的名称和特点,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
四、游戏:小树叶找朋友。
教师提出游戏的主题:“今天,风阿姨要和我们的叶子标本一起做游戏了。”小朋友们选择一片叶子标本,观察它的叶脉类型,然后进行分类游戏。随着风的节奏,小树叶轻轻飘舞,风停时,叶子们需急忙找一个“书本”躲藏。教师引导小朋友模仿落叶飘舞的动作,加深他们对叶脉种类的认识,并且借助游戏的乐趣强化学习效果。
五、自然结束:
活动最后,幼儿们随着风阿姨的引导,愉快地返回到活动室,准备进行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进一步促进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探索。
【活动目标】
1. 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纸张的吸水性。
2. 理解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勇于表达个人发现。
3. 积极探索纸张的特性,享受发现的乐趣。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5. 培养幼儿的合作探究能力,并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不同类型的纸张及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小蚂蚁想参加比赛,但河上没有桥,你们能帮小蚂蚁想个办法过河吗?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很多方法,许多小朋友认为可以用船帮助小蚂蚁过河。
教师承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大家想知道哪种纸船能帮助小蚂蚁过河吗?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教师提问:这四只纸船分别是哪种纸制作的呢?报纸、宣纸、牛皮纸和蜡光纸,你们觉得哪些可以不怕水,从而帮助小蚂蚁过河?有什么理由呢?
教师小结:我们来动手进行实验,看看哪个纸船能够帮助小蚂蚁成功过河。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 介绍记录表并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提问: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呢?
2. 提出操作要求:
(1)请用滴管实验,将几滴水滴在每张纸上,然后观察纸张的变化,看看哪些纸能够吸水,哪些纸则不吸水。
(2)将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记录表上表示出来。
(3)如果有水洒在桌子上,请及时用毛巾擦干。
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2)教师提问:水滴在纸上后,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有些纸张会吸水,如宣纸和报纸,根据你们的观察,水滴要么快速消失,要么慢慢渗透进去;而蜡光纸和牛皮纸则不会吸水,水会停留在纸面上。
四、游戏环节: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要把这四只小船放入水中,观察哪些小船能够带着小蚂蚁过河。
注意:小朋友们在观察时只能用眼睛,不能用手去移动水中的小船。
(2)鼓励幼儿分享观察结果:
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你刚才看到哪些船沉了?哪个船成功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教师总结:结果显示,只有用牛皮纸制作的小船不怕水,成功地把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不仅体验了科学实验的乐趣,还增强了对纸张特性的认识,提高了观察和记录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标题: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亲自进行小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 让幼儿明白,实验所得的结果才是真实的结论。
3. 培养幼儿在实验中与同伴友好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需具备基本的倒水经验。
2. 物质准备:
- 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 学具:与幼儿人数相对应的粗细不同的杯子(粗杯中装有蓝色水,细杯中装有红色水),以及若干个空杯子。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 教师首先展示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询问幼儿:“这两个杯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杯子的粗细差异。
- 接着,教师询问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幼儿是否认为水量相同,并引导他们从视觉出发,思考:“你是怎么判断哪个杯子的水多哪个杯子水少的?”
二、思考实验方法
-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个问题?”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结合大家的意见,归纳出几种实验方案。
- 引导幼儿分析各个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出最适合的实验方法:使用空杯子进行比较,看看水量是否一致。
三、幼儿操作实验
- 让两位幼儿组成一组,分别持有装有水的杯子和一个空杯子。鼓励他们先进行猜测,判断两杯水的多少。
- 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步骤进行观察与指导,确保他们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方法一:第一位幼儿将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再倒回去;第二位幼儿则将自己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度。
- 方法二:一名幼儿在杯中水位处做标记,再把水倒入空杯;同行的幼儿将自己的水倒入同一杯中,再一同比较水位。
- 方法三:如果幼儿选择的空杯子与另一杯相同大小,则可以直接将两杯水倒入空杯中,观察水位的变化。
- 教师在旁给予提醒,注意实验时要轻柔地倒水,避免溅出,同时确保水量完全倒出。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 在实验结束后,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总结道,单凭“眼睛”所见并不一定准确,只有亲自进行实验才能获取可信的结果。
这种科学实验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幼儿们将更加理解量的守恒这一基本概念,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实验,帮助幼儿理解不同颜色混合后会产生新的颜色,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 让幼儿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活动的乐趣,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索意识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黄色水若干,以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
2. 准备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各若干份。
3. 准备操作图和透明塑料纸若干,以及调色卡,每位幼儿一份。
4. 准备毛笔和抹布若干,以便于调色和清洁。
三、活动过程:
1. 设置悬念:
- 以魔术故事引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
- 老师提问:“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幼儿回答:黄色)
- 老师说:“今天我要变魔术,你们想看吗?”然后邀请幼儿一起倒数。当老师摇晃瓶子后,询问:“黄色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2. 自由讨论:
- 提问幼儿:“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老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呢?”鼓励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想法。
3. 自由探索:
- 引导幼儿选择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颜料,进行颜色混合实验,并观察变化。
- 问:“你们变出了什么颜色?是怎样实现的呢?”记录下每位幼儿的发现。
4. 探索操作:
- 提问:“还有小朋友变出了橙色,这是怎么变的呢?”鼓励幼儿使用调色卡再次探索,并记录结果。
- 教师总结每一种颜色的形成过程,并示范记录。
5. 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 指出红色和蓝色的混合可能生成紫色,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不同颜色的混合,观察变化并记录。
- 提问:“大家都发现了什么颜色?请分享你的记录!”
6. 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 向幼儿提出问题:“小动物们想知道你们学到的知识。小猴子佩戴蓝色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成什么颜色?”并逐一请个别幼儿回答,展示相关的显色材料。
四、延伸活动:
- 在活动结束时,老师提议:“小动物们回家了,我们来用刚学到的颜色,做彩色围巾送给它们吧!”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动手实践,制作礼物,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