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编辑与修饰表格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插入和删除行或列,并合理地设置单元格格式。
2.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
3. 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和删除行或列的具体步骤以及对单元格格式的正确设置。
难点:单元格格式设置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展示上节课制作的初一一班期中考试成绩表的截图,特别强调未美化和已美化的格式对比。提问学生更喜欢哪种格式,并请他们阐述原因。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选择美化后的表格,理由包括信息更清晰、视觉上更美观。通过这样的讨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编辑与修饰表格》,让学生认识到格式设置的重要性。
(二) 新课讲授
任务一:插入行或列
教师提出场景问题:如果初一一班有新同学转入,如何在已有的表格中增加他的成绩记录?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得出需要插入新的一行。接着,提出假设如果多名学生转入,则需要插入多行,鼓励学生进行迁移思维,并给予肯定。教师随后演示插入行的具体步骤,强调“选择行的行号,然后执行插入行命令”这一关键操作。
询问学生录入完所有学生的信息后,如何对成绩进行排序,学生会告诉教师需要插入一列。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插入一列以及添加性别、住址等多列的操作步骤。并引导学生理解插入行和列后,其他内容会如何移动(插入行后下移,插入列后右移)。
任务二:删除行或列
教师继续引导:如果班级里有同学转学,该如何处理他的成绩数据?学生可能会回答,应删除该同学所在的数据行。教师让学生分成相邻的两人小组,在三分钟内探讨删除行或列的操作效果。完成后让代表进行总结,学生将得知原有表格会因删除而向左或向上顺移。教师进一步补充删除多行或多列的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解。
任务三:设置单元格格式
教师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制作的成绩表与美化后的成绩表的区别,鼓励学生从字体、居中、背景颜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接着,分组让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的文档基础上进行修饰,教师巡视指导。时间结束后,学生总结修饰的关键步骤,教师强调在选定单元格后如何使用格式选项设置边框、颜色及字体等。
(三) 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开始对上节课制作的名为《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的表格进行编辑和修饰,旨在促使每一位学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操作。
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就表格的美观性与色彩搭配给予评价与表扬。同时,鼓励设计较为简单的同学们继续努力,寻找进步的空间。
(四) 小结作业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制作封面幻灯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清晰描述封面幻灯片的组成元素,并具备独立制作封面幻灯片的能力。
2.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封面幻灯片的制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封面幻灯片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添加文字及设置背景的具体方法。
- 难点:合理设计封面幻灯片的布局。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种杂志的精美封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看到这些封面有什么感受?” 学生反馈:“颜色很鲜艳,设计很吸引人,让人想了解更多。” 教师总结道:“幻灯片的封面就像杂志的封面,吸引人的封面能够有效传达演示文稿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吸引眼球的封面幻灯片。”
(二) 新课讲授
1. 封面幻灯片的组成
教师提问:“一个优秀的封面幻灯片通常包括哪些元素呢?” 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探究,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三个示例,总结出封面幻灯片的基本组成,并进行3分钟的讨论。 教师总结,封面幻灯片通常包含标题、作者、制作时间、主题图片等元素。
2. 添加文字
教师强调封面幻灯片中,文字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普通文字和艺术字。教师现场演示添加艺术字的步骤,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添加艺术字吗?” 学生回答:“通过插入艺术字的按钮!” 教师接着布置任务:在小组内合作,用5分钟的时间,添加副标题、小组名称和制作时间,要求设计文本的字体与字号。 教师总结:添加文本框时,要合理考虑整体布局,确保每个文本框位置合适。
3. 设置幻灯片背景
教师介绍如何通过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提升视觉效果。教师演示设置背景的操作,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吗?” 学生回答:“用格式背景命令!” 教师总结道:“在设置背景时,要明白‘全部应用’与‘应用’的区别,前者应用于所有幻灯片,而后者仅限于当前幻灯片。”
(三) 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任务:选择合适的素材,在3分钟内完善个人的封面幻灯片。制作完成后,小组内推荐优秀作品,并进行班级展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标准包括: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图文色彩搭配美观。
(四) 小结作业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知识,例如艺术字的插入方法等。如有不足,教师做出补充。作业布置:请学生独立拟定演示文稿主题(如校园文化、读书分享等),自选素材,制作一张精美的封面幻灯片,并在下节课分享其设计理念和作品成果。
通过本次教学,期待学生能够不仅学到技能,还有所提升对设计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各种信息的实例,从而感知信息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2. 理解信息的五个基本特征,并能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每一特征。
3. 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课所用的教材为新编的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该教材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灵活,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空间。课程《信息及其特征》重点在于介绍信息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然而,教材虽有细节和例子,但往往叙述较多,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因此,教师需通过丰富的互动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介绍课程的目标与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应用。以互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本课程与传统计算机课程的不同并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大家分享经历
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使用电脑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你玩过电脑游戏吗?体验如何?是否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2. 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哪些网站?对网吧有什么看法?
经过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关注他们的表达和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保持克制与自律。
第三环节:探讨信息时代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所处的信息社会,鼓励他们讨论信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练习成语补充与阅读的讨论,探讨模糊查询和超链接的概念,使学生理解现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效果。
第四环节:共同探讨信息特征
教师通过录像观看与互动游戏,带领学生分析信息的五个特征:
1. 依附性:信息的传递依赖于特定载体。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表达方式多样。
2. 共享性:老师引用名言说明信息交换的特性,使学生意识到思想信息的可双向流通。
3. 时效性: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信息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实际实例提升学生的理解。
4. 价值的相对性: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不同类型的信息及其价值和可信度,比如旅游信息与虚假广告的对比。
5. 可伪性:通过示例让学生意识到虚假信息的危害,引导他们学会辨别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信息无处不在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获取真实信息、如何表达与加工信息是今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究与实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其五个特征,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掌握两种方法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
2. 运用之前所学知识,设置艺术字的大小、位置和文字的绕排方式。
3. 通过艺术字工具栏丰富艺术字的表现形式,包括填充颜色、形状变化、样式调整和旋转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艺术字的插入步骤。
- 难点:艺术字的编辑和修改技巧。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任务安排
开场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类报纸、杂志以及街头广告中,标题都是如何吸引我们的目光的呢?”这节课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Word文档中创建出色的文字效果。我们的任务是为自己的日记设计一个独特的封面,具体内容就是插入艺术字。
二、探究与操作
1. 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展示一些样本(可通过大屏幕),引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会制作出比这些样本还要美丽的艺术字!”教师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与提问:
- 如何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是否有其他方法?
- 我的Word窗口为什么没有“绘图”工具栏?如何开启它?
- 如何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 怎样调整艺术字的位置、大小以及文字的绕排方式?
- 如果我想把艺术字的内容从“日记本”改成“笔记本”,该如何进行?
- 对于艺术字的样式和颜色不满意,如何进行更换?
- 是否能设计一个倒置的“福”字?
在展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操作,通过尝试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2. 学生自主尝试
学生在教师的巡视与指导下独立尝试将艺术字插入Word文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进展,适时提供帮助,并指出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3. 演示与反馈
选择几位表现优异的学生上台演示他们的操作步骤,师生共同讨论并分享不同的见解和技巧,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节课的收获与挑战,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体验和心得。
三、升华与实践
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以《我的家》为主题,设计并制作一份包含艺术字的小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指导,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给予适时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插入艺术字的技术,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插入剪贴画的具体操作步骤。
2. 使学生熟练掌握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培养其动手能力。
3. 使学生学会如何设置和调整图片的格式,以达到美观和协调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处理和编辑图片的能力,增强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2. 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文档编辑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图片处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鼓励其追求个性化表达。
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教学重点】
1. 插入剪贴画的操作。
2. 插入图片文件的步骤。
3. 图片格式的设置与调整。
【教学难点】
设置图片格式时所需的细致操作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法与实践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网络教室,设备齐全。
2. 教师准备好的各种图片素材供学生选择和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展示数幅图文并茂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插入、编辑图片的兴趣,引入今天的课题——“图片插入与格式设置”。
二、新课内容
1. 插入剪贴画
(1) 教师首先讲解剪贴画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随后进行插入剪贴画的现场演示。
(2) 布置操作任务:在名为“病毒”的文档中插入一幅名为“计算机”的剪贴画,并要求学生尝试根据老师的指导调整图片位置,增强视觉效果。
(3) 针对插入后的图片,介绍设置图片格式的技巧,例如如何调整文字环绕方式,以确保文档排版合理、美观。
2. 插入图片文件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加入到“病毒”文档中。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总结插入图片文件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相互学习。
(3) 探讨插入图片文件与插入剪贴画后设置格式的方法是否一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1. 学生完成书中第119页的练习1,巩固所学知识。
2. 以“奥运—20xx”为主题,鼓励学生在板报中插入剪贴画和自己绘制的图片,增强创作的积极性。
3. 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评价作品,鼓励分享不同的创作思路。
四、课堂小结
在课程结束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文件的相似性,以及它们格式设置的共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学生需撰写一篇主题文章,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修饰文档,并插入相关图片以提升文章的整体视觉效果。通过作业,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使用Flash软件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并能明确指出两者的区别。
2.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完成补间动画的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在制作补间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作品的乐趣,感受制作动画所带来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 难点:对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的准确理解和制作。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小活动,邀请每位学生绘制一个蜻蜓飞翔的动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1. 学生是如何制作蜻蜓飞翔动画的?(利用逐帧动画制作)
2. 教师的作品与学生作品之间有哪些不同?(教师的作品采用首尾关键帧)
教师总结:“逐帧动画能体现任何情节,但由于帧数众多,制作繁琐。而补间动画则只需绘制首尾关键帧,动画将在两者之间自动生成。”本节课将通过“苹果园”动画和“下落苹果”动画的实例进行教学。
(二) 新课讲授
1. 形状补间动画
- 教师对补间动画的概念进行讲解,明确补间动画包括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
- 播放由三个橙色圆形变成“苹果园”三个红字的动画,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动画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颜色和形状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分钟,思考以下问题:
1. 补间动画的概念是什么?(确认首帧和尾帧后,中间的画面由计算机生成的过程称为补间,生成的动画称为补间动画。)
2. 补间动画的首帧和尾帧对对象属性有什么要求?(形状、位置、颜色、大小等属性可以不同)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强调首帧的内容为橙色圆形,而尾帧的内容为红色的“苹”字。
接着,教师演示如何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 如何在Flash中建立第1帧和第30帧的内容?(在第1帧绘制圆形、第30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并填入“苹”字)
2. 制作补间动画时需将图形元件、按钮和文字打散,操作步骤是什么?(选择“苹”,点击“修改(M)”中的“分离(K)”。)
教师总结:形状补间动画仅适用于矢量图对象,选中后会出现白色均匀小点。
2. 动画补间动画
- 移步至动画补间动画的探讨,教师对其特点进行阐述。
- 指派学生活动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展示的“下落苹果”和“形状补间”动画讨论:
1. 动画中的苹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苹果边旋转边下落,位置和角度变化)
2. 制作“下落苹果”动画的步骤是什么?(在第1帧放置苹果,插入关键帧并调整位置,再设置补间动画。)
教师总结:动画补间的首尾关键帧不可为矢量图,选中后会呈现蓝色或灰色外框,且对象必须合并而非打散。
(三) 巩固提高
在学生完善“苹果园”的形状补间动画及“下落苹果”的动画补间动画后,教师请学生对比两个动画,观察时间轴的差异:
- 形状补间动画的时间轴为淡绿色背景,动画补间则为淡紫色背景。
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注意总结和发现,并能清晰表达个人观点。
(四) 小结作业
教师通过提问总结形状补间与动画补间之间的区别,学生清晰地指出区别在于时间轴及首尾帧对象属性。
作业:学生需要制作一个蛋糕逐渐变形成“生日快乐”字样的形状补间动画,以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演示文稿间的切换
教学内容:
演示文稿间的切换
教学目标:
1. 学习调整多张演示文稿的顺序。
2. 掌握演示文稿间的切换技巧,增强表现效果,提升演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开始课程前,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以熟悉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界面。
二、深入讲解与示范
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将讨论在制作和呈现演示文稿时,如何有效地安排和进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
1. 演示文稿间的顺序安排
- 在PowerPoint中,幻灯片的顺序调整是十分灵活的。为了准确表达主题,有时多个幻灯片的合理排列尤为重要。
- 普通视图模式:在大纲编辑窗格中,用户可以通过拖动幻灯片图标来调整播放顺序。这种方法直观,适合快速整理内容。
- 幻灯片浏览视图: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可以看到所有幻灯片的缩略图。通过鼠标操作,选中的幻灯片可以直接拖动到合适的位置进行排序,这样便于整体把握演示的结构。
2. 演示文稿间的切换
- 演示文稿的切换是指在播放过程中,从一张幻灯片转换到下一张的过程。这一环节对提高演示者的表达效果至关重要。
- 在浏览视图窗口中,通过鼠标右键点击,选择“幻灯片切换”,会弹出切换对话框。在这里,可以选择不同的切换效果、换页方式,并为换页配上合适的声音效果。
- 运用切换效果,可以使演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整个演示的表现力。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总结演示文稿间的顺序安排和切换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它们对提升演示效果的积极影响。
四、课堂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行以下练习:
1. 请简述如何改变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并尝试在自己的演示文稿中进行操作。
2. 探讨如何实现幻灯片间的切换,尝试使用不同的切换效果,观察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并通过练习培养他们使用演示软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达和图文表达。
教学内容:超级链接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理解演示文稿中链接的概念。
2. 学会创建超级链接,以提升演示文稿的交互性和可视化效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阅读:
学生们先自行阅读与超级链接相关的书籍或材料,了解链接的基本定义及其在演示文稿中的应用。
二、讲解与板书:
1. 链接的定义:
链接是计算机信息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使得用户可以在信息的不同点之间跳转。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使得信息的展示顺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线性的播放顺序。通过超级链接,用户可以一键跳转到相关内容,提升信息的获取效率。链接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本外,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直接关联,这种方式便称为超级链接。
2. 创建超级链接按钮:
创建超级链接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链接点”,也就是可以转接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任何可点击的元素,例如一段文本、一幅图片或图标等。创建步骤如下:
- 选择自选图形并使用动着按钮进行图形绘制。
- 在绘制完成后,选择“动着设置”进行相应的链接设置,最后点击“确定”完成链接的创建。
3. 创建超级链接对象:
除了通过按钮之外,学生还可以直接对演示文稿中的其它对象进行超级链接的设置。例如,选中目标文本或图形,直接插入链接以实现跳转的功能。
三、知识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特别是超级链接的创建方法与相关设置,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四、练习与讨论:
1. 在演示文稿中使用超级链接能够帮助观众更快捷地获取信息,避免繁琐的页面浏览。
2. 学生们需要练习如何在自己的文稿中设置超级链接,辨别不同对象作为链接点的有效性。
3. 鼓励学生在已经完成的演示文稿中尝试插入超级链接,以实践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超级链接的基本概念及创建方法,为他们今后制作更具交互性和趣味性的演示文稿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文字块的定义和取消定义的方法。
2. 使学生熟练操作文字块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3. 使学生掌握查找和替换文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编辑和整理文档的能力。
2. 提升学生的键盘输入和操作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树立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文字块的操作技能。
2. 查找和替换文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字块的操作技巧。
【教学方法】
以实践法和自学法为主,寓教于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编辑文档时,怎样高效地处理大段文字?”引导学生理解块操作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二、新课讲解
1. 文字块的操作
(1) 定义字块
字块指的是文档中连续的一段文字内容,从一个字符到整个段落均可。首先请学生打开“日记”文件,尝试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方法定义字块。
- 使用鼠标:通过拖拽选择想要的文字区域。
- 使用键盘:用Shift键结合方向键进行选择。
(2) 取消块定义
学生自学如何取消字块的定义,懂得如何返回到未高亮状态。
(3) 块的移动
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如何将已有的文本在文档内进行移动。
(4) 块的复制
教师演示如何将文字块复制到新的位置,学生跟随练习。
(5) 块的删除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有效地删除不需要的文字块。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软件中,块操作有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布置任务:学生登录,使用块操作完成书中第104页的练习,并以“电脑”为文件名保存。
2. 文字的查找与替换
(1) 文字查找
教师示范如何在“电脑”文件中快捷查找特定词汇,将实例演示后布置相应练习。
(2) 文字替换
教师给出替换的实例,演示如何将“电脑”替换成“计算机”。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会替换功能的便捷与实用。
三、课堂练习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4,并将成果以“快乐星期天病毒”为文件名保存。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化块操作及文字查找与替换的应用技巧。同时,强调这些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点评学生作品,激励他们探索更高效的文档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初步掌握简单任务的分析与流程图绘制技巧,了解“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主要功能。
- 学会利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启动电机”模块编写机器人程序,能够驱动左右电机,并理解如何设置模块参数及控制电机的运作。
- 尝试搭建机器人并进行程序设计,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使用“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使机器人能够实现前进、后退和转向的基本动作。
- 理解机器人的行走方向、左右电机转速差异与机器人转弯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
- 激发学生编写程序的热情,培育他们在调试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法选择】
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教师的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
1. “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有效使用。
2. 理解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顺序程序结构。
3. 深入学习机器人的搭建与左右电机的设置。
【教学难点】
1. 掌握“移动”模块的多种参数设置,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例如“前进”、“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及“延时”的功能。
2. 理解左右电机的设置如何影响机器人转向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 教师活动:展示A城与B城的地理位置图,并设定情境。假设小明同学居住在A城,而小华同学则在B城。沿途有一条笔直的马路,设计一个机器人邮递员从A城出发,直线前往B城,顺利送达邮件。教师询问:“如何设计这个机器人?”
-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制定小组讨论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目标,展开任务
- 教师活动:结合生活中的邮递员路线,引进学习目标,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小组讨论,以提升合作与思考能力。展示基本机器人模型,指点如何完成发电机与轮胎的安装,分配任务完成剩余发电机的组装。
-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发电机安装任务。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索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机器人软件与程序设计,逐步简化内容,从打开软件到绘制简单流程图进行细致讲解。布置机器人直线行走的任务。
-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的机器人概念,完成让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机器人转弯的可能性,重讲左右发电机的设置及“移动”、“延时”模块的参数变更,通过演示讲解程序下载至机器人中的步骤。
- 学生活动:分析机器人转弯的工作原理,掌握程序下载的方法,进行实践,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学习评价,总结收获
- 教师活动: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实施自评和互评,通过总结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鼓励学生探索教材“博弈舞台”中的相关任务,并提示学生将学习成果和感受记录在“成长基石”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学生活动:参与作品点评,自评和他评的过程,完成“博弈舞台”的任务,并记录下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想。
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能够培养编程和机器人搭建的基本技能,还能在合作与沟通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