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主要词语,并掌握绿线内的生字。
2.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找出能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地位。
4. 运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描述维也纳为何被称为音乐之都。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其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准备:
1. 学生提前收集关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的资料。
2.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体验一段动听的古典音乐,大家准备好了吗?(播放《蓝色多瑙河》)
这首乐曲名为《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人。流淌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多瑙河,正是这座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城市的象征。(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让我们在这段唯美的音乐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感受其作为音乐之都的魅力。
1. 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通顺。教师在课件上展示生词,鼓励学生指名朗读并齐读。
- 生词:欧洲、生涯、装饰、金碧辉煌、草坪、优雅、博物馆、街头巷尾、掺和、镂花梁柱、阿尔卑斯山北麓、华尔兹圆舞曲。
2. 思考:维也纳为何被称为“音乐之都”?请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并进行概括。(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过渡:同学们真是聪明的学习者,找到了这么多信息。那维也纳又因何得此美称呢?接下来我们一同探讨。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1. 请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 中心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一般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又指的是什么?(发源地)由此可见,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地点。
2. 小结:无数音乐家在维也纳创作出感动心灵的音乐作品。正是这座迷人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梦想,塑造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传统。
3. 展示关于“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的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进行简单介绍。看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与音乐之都!)
4. 在音乐的伴随下齐读第二自然段。
5. 继续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有同学再读读这句话吗?音乐作为装饰材料,似乎超出了我们通常的理解,这里的“音乐”具体又指些什么呢?(鼓励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6.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到维也纳用音乐装点的独特魅力。
7. 朗读第四自然段。
-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离不开”这个词,你们有哪些感受?(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深入骨髓,如痴如醉。)
8. 小结:音乐已成为维也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荡在每个角落,更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带着不同的情感,齐读第四段。
过渡:在维也纳,优美的旋律响彻每个角落。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家中,音乐都伴随在我们身边,而最适合欣赏音乐的地方便是歌剧院和音乐厅。
学生们自学5、6、7段,进行分享。
1. 国家歌剧院:世界歌剧中心,外观宏伟,色彩和谐,艺术感强烈。
2. 金色大厅:华丽璀璨,令人叹为观止。
3. 通过课件欣赏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壮丽景观。
小结:维也纳可谓是音乐的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期望在此举办音乐会,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都愿意为能到此欣赏音乐而感到自豪。请大家带着这份期望,齐声朗读这一段。
4. 听一首《好日子》,让音乐进一步陶冶我们的情操。
四、回归整体,反馈成果。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场音乐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深入感受到了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无穷魅力。同学们可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吗?(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分享学习收获。)
小结:今天大家的分享充满了感悟与愿景,每位同学都展示了极大的热情,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堂有意义的课。下课!
教案设计: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感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描绘维也纳人对音乐热爱的句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升语音语调的表现力和理解力。
2. 探索与交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自主学习和深入探讨,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让课堂成为对话的场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音乐文化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知其独特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和交流活动,探索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关注维也纳重要音乐场所如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全球影响。
教学难点:
- 理解维也纳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以及维也纳人的音乐热情,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课前准备:
- 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学生收集维也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 通过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活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音乐和维也纳的关注,提高阅读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 欣赏乐曲,导入主题:
- 播放《蓝色多瑙河》乐曲,借助音乐的魅力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维也纳的魅力及其音乐之都的称号,逐步引入课文,感受维也纳的独特风采。
2. 引发疑问,激发兴趣:
- 学生对维也纳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鼓励他们在班级网站上交流疑问,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引导他们逐步揭开维也纳的神秘面纱。
3. 文化探究,感触人文内涵: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时使用网络资源,丰富他们对维也纳的文化背景的理解。让学生用丰富的词语来描绘“音乐之都”。
4. 集体交流,促进讨论:
- 在小组交流中,学生提出各自对维也纳的理解和看法,教师适时引导,使用媒体展示相关句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教师可以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之美,并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文本的深意。
5. 情感升华,指导朗读:
-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在此进行朗读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现出来。问学生在维也纳的体验,播放乐曲激发他们的想象。
6. 自主作业,拓展延伸:
- 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对维也纳及其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的兴趣浓厚。教师鼓励学生自行制定拓展作业,如阅读、绘画、网络搜索等,借此巩固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探索音乐的奥秘。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人兴趣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激励他们在课外继续发掘更广泛的音乐文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内容,更能够感受到维也纳独特的音乐氛围,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教学目标:
1. 积累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增强词汇量。
2. 理解游记的写作特色,掌握记录见闻和感想的技巧。
3. 通过情景想象,用旅游者的身份创作描述。
4. 针对课文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激发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游记的结构和特点,包括游览前、中、后的叙述方式以及地点的转换。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地提炼出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并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其中的动物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去过的动物园的经历,特别是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 提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讨论:今天的课文内容与我们在动物园的经历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都有很多动物;
- 不同之处: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野外自然栖息的动物。解释“天然”的意思,与人造动物园形成对比。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 自学课文,注意以下要求:
- 轻声朗读,确保正确、流畅;
- 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
- 边读边想象作者的游览场景,并在有趣的部分做上标记。
2. 全班交流:
- 通过读出特定的词语(如“坦桑尼亚”、“鲁伏河”等), encouraged to construct话句。
- 依据课文中的描述,假设一个坦桑尼亚的朋友在上海动物园的感受,进行讨论。
- 细读某个句子,分享各自的想象和感受,尝试提炼出文章中使用的生动词汇。
- 在指名阅读时,强调边读边想象的感觉,并注意正音。
- 讨论“天然”和“动物园”的矛盾,进一步理解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
1.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描绘了哪些动物?(如羚羊、长颈鹿等)
- 用不同的词句来形容这些动物,选择至少五个例子,感受其独特性。
- 用一个词总结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如“自由自在”)。
2. 再次阅读课文,和同桌分享你的感受,讨论为什么认为文章中描绘的是“天然动物园”。
四、总结课文、写话练习
1. 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讨论,为什么“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不能改为“天然动物园”?探讨“漫游”的含义与文章的叙述方式。
2. 创作写话练习:假设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分享了几个趣闻,请选取一个进行详细描述,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3.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描写动物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表达。
板书设计:
- 2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 自由自在
- 乐趣无穷
- 羚羊、长颈鹿
- 犀牛、斑马
- 狗、基马猴
- 黄牛、大象
- 狮子
- (略写)
- (详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