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初步学会唱歌曲《点豆豆》。
2. 愿意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不同味道的豆豆。
3.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享受与同伴一起唱歌和游戏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增强他们的表现力。
5. 乐于参加音乐活动,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 豆豆图片:一个甜豆豆、一个酸豆豆、一个辣豆豆。
- 每位幼儿准备一个小标记:酸豆豆、辣豆豆或甜豆豆。
活动过程
1. 练声活动
- 准备阶段
- 教师带领孩子们先练习歌曲《苹果歌》,通过替换歌词(将“红苹果”换成“甜苹果”)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 学习歌曲《点豆豆》
- 甜豆豆的体验
- 教师引入甜豆豆,先出示粉色豆豆图片,促使幼儿根据表情猜测其味道。
-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吃甜豆豆的动作和表情,增加实际体验。
- 随着甜豆豆的引入,老师通过音乐和游戏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激励他们参与。
- 绿豆豆的探索
- 教师出示绿色酸豆豆,让幼儿通过观察表情猜测其味道,并尝试模仿。
- 注意到有些幼儿对酸豆豆的表现欠缺时,教师通过鼓励来逐步引导他们。
- 辣豆豆的感知
- 教师通过红色辣豆豆的展示,引导幼儿感知新味道。虽然幼儿对此反应平淡,但教师继续通过互动来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 总结与互动
-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豆豆标记,并与同伴交流,增强互动和参与感。
3. 游戏活动《点豆豆》
- 把唱歌与游戏结合,幼儿在过程中唱歌、点豆豆,勇于向前展示自己,分享豆豆的味道。
- 教师为游戏设置示范,引导幼儿表现出真正的乐趣。
结束环节
- 在多次游戏肺后,让幼儿体验更多的豆豆味道,利用这些活动激励孩子们参与下一步的探索。
活动反思
1. 选材的合理性
- 选择的歌曲《点豆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培训,富有情境感,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游戏与歌曲结合有助于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2.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 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不同颜色的豆豆图片帮助孩子模拟不同的味道,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音乐的乐趣。通过模仿和动手活动,幼儿的记忆与理解得到加深。
3. 教师的表现与情感投入
- 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感染幼儿,使整个活动充满活力。教师的范唱动听,幼儿在音乐中享受和探索。
建议
- 为了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前让孩子们尝试不同口味的豆豆,这样他们在活动中会更投入,也更能理解相关的表情和动作。提高幼儿对各种味道的认识会让他们的参与更加积极。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学习律动,能够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2. 激发幼儿运用小椅子这一道具进行创编动作的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表现律动的乐趣,感受到快乐。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5. 让幼儿感受到旋律的氛围,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参与集体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 确保幼儿熟悉所用音乐。
2. 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张小椅子,以秧田式排列放置。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找座位(泼水歌)
老师引导幼儿:“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找自己的小椅子,一起做游戏,好吗?”组织幼儿在音乐声中拍手、寻找自己的座位,加强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二)游戏《亲一亲》
老师示范:首先请一位幼儿与小椅子进行“亲一亲”的互动,老师发出“叭”的声音,并示范如何进行。幼儿们跟随练习,逐步增加次数,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身体部位与椅子互动,比如亲手、亲足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游戏《躲猫猫》
1. 引导讨论:“你们玩过‘躲猫猫’吗?谁来分享一下?”
2. 结合椅子,引导幼儿学习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体,老师示范藏身于椅背后并说出“我来找你们了”。
3. 提问幼儿,探索更多的隐藏和展示方式,例如用手、脚等其他部位来吸引注意。
4. 教师带领幼儿配合音乐,反复练习刚创编的动作,确保大家都能熟悉。
5. 角色互换,幼儿开始寻找老师,增强互动性。
6. 进行完整的练习,并鼓励幼儿提出新的创编建议,体现个性和创意。
7. 最后,请幼儿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他们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方法加深他们对音乐和动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整体效果相比预期要好,大部分幼儿在音乐中找到了乐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然而,个别幼儿的注意力时常不集中,课堂中偶有小动作,影响了活动的流畅性。这提示我们,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设计合作交流的环节,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对教学环节的深思熟虑,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熟悉歌谣,并学习图谱演奏。
2. 鼓励幼儿根据乐器的音色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3. 培养幼儿听音乐的能力,能够辨别乐曲的快慢和轻重,并跟随节奏律动。
4. 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表现能力。
5. 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
活动准备:
所需材料包括音乐音频、图谱、相关图片,以及乐器如打棒和碰铃。
活动重点与难点:
- 活动重点: 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习如何阅读图谱并进行演奏。
- 活动难点: 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引导道: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接着分享一个故事:有位修鞋匠老爷爷,他用手中的锤子也能敲出动听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二、互动学习
(一)欣赏歌谣,初步了解
老师提问:老爷爷手里有几种锤子呢?(展示大小锤子的图片)
询问: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让孩子们认真倾听。
(二)感知节奏
1. 讨论大锤子如何敲击(展示图谱1),一起拍手来模拟其节奏。
2. 讨论小锤子如何敲击(展示图谱2),并进行同样的拍手练习。
3. 教师说前半句,孩子们用拍手表达出不同锤子的轻重节奏。
三、探索交流
(一)学习图谱,感知节奏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拍打修鞋的地方,除了拍手还可以拍打什么呢?
然后跟随音乐,利用图谱感知节奏。
(二)选择乐器
教师展示打棒和碰铃,询问孩子们:这种乐器的声音像什么锤子?
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打棒和碰铃来演奏(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孩子正确使用乐器)。
教师引导他们利用乐器来模仿大锤和小锤的声音。
(三)完整演奏
教师指引幼儿,根据图谱进行完整演奏,并提醒小朋友在特定的说词环节停下乐器。
作为小结,教师回顾乐器的使用和小锤子的演奏方式,提问孩子们碰铃要如何快速演奏。
最后,允许幼儿互换乐器,体验不同音色带来的演奏感受。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表示:这首歌谣叫《锤子歌》,图谱已放在表演区,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乐器进行伴奏。
反思:
孩子们对于敲打乐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对声音有敏锐的感知。然而,小班幼儿由于缺乏演奏经验,使得部分乐器的演奏对于他们来说显得较为复杂。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和参与,我选择了《锤子歌》这首歌谣。歌曲简单易记,并且其中的象声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咚”“叮”,这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体验音乐的快慢和音量变化。
在实践中,尽管我的目标是要孩子们能精准地演奏每个音符,但由于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不足,期望他们准确地敲出小锤子的节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只需让他们跟随音乐,乐器在音乐停时停止敲打即可。
我注意到,碰铃的演奏有其难度,需要幼儿掌握笛子间隔的适当距离,而这需要时间去探索。为此,我在教学中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体会到这种节奏的微妙之处。
在乐器选择上,由于小班幼儿的配器能力较低,我提供了打棒和碰铃,让他们依据乐器的音色去匹配大锤和小锤的声音,为他们后续学习配器奠定了基础。
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参与踊跃,但仍有三名男孩在集体演奏时显得不太感兴趣,因为分组演奏导致他们有时需要等候,这引发了他们的不耐烦。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活动中,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感,减少等待带来的失落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