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静心聆听国歌,并了解国歌在何种场合下演唱或演奏。
2.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验人声与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异。
3. 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能够采取正确的演唱姿势。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 教师向学生介绍国歌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义,强调在唱国歌时要身体端正、面部表情庄重。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引导学生完整聆听。
2. 互动讨论
- 提问学生:在什么场合需要唱、奏国歌?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幻灯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歌的演唱场合。
3. 了解国歌
- 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来历,接着播放人声和铜管乐器演奏的国歌,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色。
4. 感受音乐
- 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听国歌时的感受,并讨论乐器与人声的不同。
5. 升国旗与奏国歌
- 播放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奏国歌和升国旗的紧密联系。
6. 歌唱练习
- 讨论国旗的形状、颜色及其象征意义,随后播放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录音,在分句模仿后进行接唱练习。
教学评价:
- 学生能否安静地听音乐。
- 是否了解国歌的演唱场合。
- 学生能否自然地演唱歌曲。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的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 听赏《吹芦笙》。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主动欣赏《吹芦笙》,了解其文化背景。
2. 能用表情丰富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 认识碰铃和响板,并了解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1. 学习歌曲
-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及长江黄河的图片,介绍其重要性,随后播放歌曲的示范录音,让学生初步理解歌词和情感。
2. 歌唱练习
- 带领学生轻声学唱,并引导他们集体演唱,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3. 欣赏《吹芦笙》
- 学生聆听《吹芦笙》,教师介绍侗族及其乐器的特点,让学生尝试在听赏过程中接唱衬词。
4. 打击乐器介绍
- 演示碰铃、响板的演奏,帮助学生识别音色,并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演奏方法。
5. 节奏练习
- 学生根据节奏卡片进行节奏拍手练习,分组进行碰铃和响板的演奏。
教学评价:
- 学生能否正确演奏碰铃和响板,区分其音色。
- 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 能否丰富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用打击乐器为《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2.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 学生能够主动、大方地参与歌表演。
教学过程:
1. 伴奏练习
-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国旗国旗真美丽》的集体演唱,分组练习拍手和使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伴奏。
2. 歌表演准备
- 聆听《彝家娃娃真幸福》的录音,引导学生了解表演内容与形式。
3. 学习舞蹈
- 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的集体舞蹈步伐和拍手,进行小组表演和交流。
4. 家庭作业
- 请学生回家练习舞蹈,并寻找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品,制作属于自己的打击乐器,激励他们在家庭中展示学到的内容。
教学评价:
- 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打击乐器并掌握节奏。
-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歌舞表演。
- 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内容: 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 学会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开始课程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外面的天气,提问:“同学们早上家长送你们来的时候,是下的大雨还是小雨呢?”通过询问和答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接着,展示雨声的记忆,通过模仿声响让学生感受到雨的不同,例如大雨的“哗哗哗”和小雨的“沙沙沙”。
2. 学唱《大雨和小雨》:
- 由教师进行范唱,或播放音频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
-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学习,逐步跟唱,理解歌词的情感。
- 讨论两种雨声的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学习指挥:
教师教授四二拍子的指挥法,强调重拍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节奏感。
4. 创造声音的环节:
-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声音,进行声音的模仿与创新。
- 提问学生是否能想出其他不同的声音,并鼓励他们尝试。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听辨出两种以上的声音,并能顺利学唱《大雨和小雨》,创造出多种噪音。
---
第二课时:歌曲《布谷》
教学目标:
1. 学唱《布谷》,理解音乐中的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并记忆第一段歌词。
2. 通过故事情境法增强记忆,参与表演。
3. 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对春天和小燕子的热爱。
教学准备:
琴、歌片、彩笔、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1. 开场问候:
师生问好,引入新学期的激励和音乐热爱。
2. 表演《小燕子》:
- 学生听歌曲《小燕子》,并自由编创舞蹈,鼓励合作和互动。
3. 表演《布谷》:
- 通过讲故事和边绘画,教师营造春天场景。
- 学生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帮助记忆歌词。
- 听琴并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4. 合作讨论: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讨论歌词的含义。
5. 学习和唱歌:
引导学生在歌曲中走动,结合身体动作加深对歌词的记忆。
6. 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第三课时:声音的强弱
教学内容: 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感受音乐的强弱,能够运用到歌曲表演中。
2. 通过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动物头饰、各种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 引入活动:
学生伴随《火车开了》的音乐进教室,设定动物乐园的情境。
2. 探索声音:
学生闭眼聆听不同的打击乐器声音,并讨论声音的强弱。
3. 游戏环节《找小兔》:
一名学生蒙眼寻找隐藏的小兔,其他学生通过打击乐器的音量来提示。
4. 分组合作:
学生两人一组,寻找多种方法表现声音的强弱。
5. 合唱与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模仿小动物的声音,通过表演《小动物唱歌》增强参与感。
6. 课程总结:
强调音乐中的“强”和“弱”,通过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
---
第四课时:大鼓与小鼓
教学目标:
1. 感受并理解声音的强弱。
2. 学会演奏大鼓和小鼓。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带学生到森林探险,引导学生用不同声音打开门。
2. 学习歌曲:
教师播放《大鼓和小鼓》,讨论演奏方法和歌词内容。
3. 探究与创作:
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模仿鼓声,并尝试进行创作。
4. 合唱与演奏:
学生在鼓声伴奏下演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5.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分享对鼓声的感受,鼓励他们在日常中探索声音的美妙。
---
第五课时:青蛙音乐会
教学目标:
1. 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与青蛙形象的结合。
2. 激发学生用动作和演唱表现青蛙的形态。
教学过程:
1. 青蛙的到来:
播放《动物说话》的音乐,带动学生参与。
2. 舞动青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青蛙的舞蹈,体验三拍子的乐感。
3. 演奏环节:
小组创造声音,模拟青蛙的环境,增进合作体验。
4. 音乐会:
教师扮演指挥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会演出,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参与。
5. 总结:
通过音乐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音乐的乐趣。
---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音乐课堂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 音乐学习:《快乐的一天》
2. 音的长短,体验走与跑的节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认真聆听《快乐的一天》,初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并通过动作表现个人感受。
2. 理解音符的长短,能够读出“走”和“跑”的节奏,识读简单的图形谱。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中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读出走与跑的时值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和电子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一天》
- (师):“亲爱的同学们,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你们觉得上学后的生活怎么样?”
- 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愉快或忧虑的一天,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受。
- 安静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不同段落情绪,鼓励他们为各段音乐起个名字。
- 表达情绪,鼓励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来刻画每一段音乐的内容。
- 再次听乐曲,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独特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二、认识音的长短与节奏
-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声音,它们的长短不同。音符在音乐中体现了这些特征。”
- 利用卡片讲解“走”和“跑”的节奏。解释:走和跑的节奏时值如何通过示例说明。
- 练习:让学生用“走”与“跑”创作2-4小节的节奏,然后读出、拍击。
-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进行节奏接龙游戏。
三、课堂小结
-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与收获,鼓励学生谈谈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课后反思:
通过欣赏乐曲,孩子们体验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复习走与跑的节奏,编创节奏表现一句话
2. 表演歌曲《其多列》
教学目标:
1. 学会整齐地演唱《其多列》,用歌声和动作表达欢快的情绪。
2. 巩固和运用走与跑的时值,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教材分析: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旋律轻快且易于记忆,适合孩子们演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 出示节奏卡片,读出并拍出节奏。
- 学生自行创作2-4小节的节奏,培养创造能力。
二、创作练习与表现
- 利用生活情境进行问答式创作,激发学生参与感。
- 老师及时纠正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节奏变化。
三、歌曲《其多列》教学
- (师):“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欢快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快乐。”
- 给学生范唱,带领他们感受歌曲的节奏与情绪,帮助他们理解歌词。
- 学习歌曲中的动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演出。
四、课堂小结
- 复习课堂内容,分享学习的体验与乐趣。
课后反思: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歌曲,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舞台自信心。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复习走与跑的节奏,创编新节奏
2. 学习歌曲《跳绳》
教学目标:
1. 巩固走与跑的节奏,通过创作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学会与同学们一起演唱《跳绳》,用音乐和动作展现情感。
教学过程:
一、巩固知识
- 通过卡片展示和学习走与跑的节奏。
- 指导学生用手拍打节奏并练习读音。
二、通过活动感受长短
- 利用红绸带和乒乓球,通过动作体验节奏的长短。
- 引导学生用图形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节奏。
三、学习《跳绳》歌曲
- (师):“跳绳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让我们用歌曲表达出这份乐趣!”
- 引导学生听唱歌词,理解每段歌词的情感,结合肢体语言进行演绎。
- 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词,进行分组展示。
四、课堂总结
- 回顾今天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的乐趣。
课后反思:
《跳绳》作为一首生动活泼的儿歌,通过结合游戏与表演,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作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