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赶海的小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学习并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准备
- 准备手风琴、录音带以及录音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教学目标
1. 学会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掌握旋律。
2. 通过歌曲感知和体验大海边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
- 通过演唱,深入理解“赶海”这一情境,并感受到音乐中欢快而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掌握第三乐句第二小节中的休止符,做到声断气不断。
2. 在演唱中准确把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确保演唱的流畅性。
3. 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演唱最后的七拍长音,增强气息运用的练习。
教材分析
- 《赶海的小姑娘》为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描绘了一位小姑娘“赶海”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她欢快的心情和纯真的童趣。其旋律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结构工整,采用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则由三个乐句构成,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增强了整体的音乐性。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 发声练习
- 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调整状态。
2. 听录音
- 播放原曲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3. 学生学唱
- (1)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分段学唱,逐步掌握旋律。
- (2)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一对一指导,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错误。
- (3) 采用多样的演唱方式,包括领唱、合唱、小组唱、独唱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力。
3. 小结
-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演唱《赶海的小姑娘》让学生体会了“赶海”的乐趣,感受了音乐的欢快情绪。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家人一起去海边游玩,体验生活。
4. 课后反思
- 教师应在课后对本节课进行反思,考虑哪些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积极,哪些部分还需加强,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歌曲,还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增强了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与发现音乐的魅力。
教学内容
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舞蹈道具(如小篓子、海洋元素的装饰品)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根据《赶海的小姑娘》的歌词,创编出多个舞蹈动作。
2. 学生在集体表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舞蹈创意,并增进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舞蹈学习,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教学设计
《赶海的小姑娘》舞蹈设计
1. 第一段歌词
- 1-8小节:站立,双手叉腰,右脚踏出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脚后跟着地,同时右腿屈膝。完成后,换方向重复此动作,形成对称性舞蹈。共2个八拍。
- 9-12小节:往左前方轻轻跑几步,模拟捡拾贝壳或小鱼的动作,身体灵活转动。1个八拍。
- 13-16小节:身体转向右边,缓慢屈膝,双手合拢在胸前,轻轻摇头,表现沉思状态。1个八拍。
- 17-20小节:双手捂住篓子,屈膝,做小碎步移动。身体先向左转动,然后换向右转,呈现捕鱼的动态。1个八拍。
- 21-24小节:右膝屈曲,抬起左脚,双手向左侧打开,展现捕捉动作,随后反方向重复。1个八拍。
- 25-30小节:双臂伸展在头两侧,掌心相对,左右摇摆,体现欢乐的气氛。1个半八拍。
2. 第二段歌词
- 31-38小节:动作与第一段1-8小节一致,营造呼应效果。
- 39-46小节:双脚打开,双臂在身体两侧轻轻摆动,左右摇摆,展现海浪的起伏。2个八拍。
- 47-54小节:选择两位同学面对面拉着手,伴随音乐转圈跳,展示合作与互动。2个八拍。
- 56-61小节:模仿提篓动作,双臂在身体两侧前后摆动,同时加入双脚轻跳的动作,增添活力。1个半八拍。
3. 结束句
- 身体向左前方倾斜,右脚尖轻点地面,双手呈喇叭状放在嘴前,展现渔歌的气氛。1个八拍。然后转向反方向重复一遍,形成完整的舞蹈闭幕。
教学过程
1. 先教学生分解每一个动作,鼓励他们模仿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动作。
2. 在全班同学熟悉动作后,播放《赶海的小姑娘》录音,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跳舞,增强节奏感。
3. 在舞蹈练习中,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组成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鼓励每个表演者表达自己的风格。
4. 课后进行反思,询问学生对舞蹈创编的想法与感受,鼓励他们分享舞蹈过程中的趣事,帮助他们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此次《赶海的小姑娘》的舞蹈创编与表演,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其动手能力与艺术素养,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 感受乐曲中不同速度所传达的情感变化。
2. 描述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境与画面。
教学准备
- 录音机
- 磁带
- 相关乐器示范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各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并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为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和顾冠群共同创作。全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黎明时的海洋、渔民出海捕鱼、战胜惊涛骇浪,以及丰收欢乐而归的情境。这首乐曲真实地刻画了东海渔民日常生活的劳作与喜悦。
乐曲的结构如下:
1. 乐曲开始 - 弦乐的震音与扬琴的分解和弦形成了柔和的背景,笛子悠扬的散板旋律在此背景下展现,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骇浪后的喜悦与宁静。
2. 中间部分 - 渔民们在此时自豪地掌舵,乐曲转入激昂的节奏,描绘了他们勇敢地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壮观情境。
3. 结束部分 - 音乐的速度渐快,紧凑有力,再现了第二部分的欢快主题。此部分旋律取材自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展示了乐曲的核心调性,经过多次变化,最后在鼓乐的齐鸣中达到高潮,热烈地结束整曲。
教学过程
1. 第一遍欣赏:播放乐曲《丰收欢乐而归》,引导学生思考并感受乐曲中传递了哪些情感变化。
2. 乐曲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乐曲的作曲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3. 分段欣赏:将乐曲分为三个部分,逐段播放,引导学生分辨每一段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4. 填写速度记号:让学生在明确各段情感的基础上,为每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此外,鼓励他们描述每段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境。
5. 表达感受: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如绘画、动作或言语)来表达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6.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写下对该乐曲的个人感悟和理解,分享在下次课上。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丰收欢乐而归》的音乐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东海渔民的生活,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音乐欣赏《大海啊,故乡》
教学内容
-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情感。
2. 使学生能完整哼唱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
教学准备
- 教具:录音机、磁带
- 相关诗歌材料,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要求
- 学生能够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传达的游子思乡的深情厚意。
材料分析
《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曲,深情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歌曲采用单乐段的四个乐句构成,旋律多次运用形式如“xx x.xx│xx x─ │”的节奏,象征着起伏的海浪,传达思念母亲的情感。第一乐句优美温柔,如同轻声倾诉,需唱得柔和且平稳;第二乐句继续保持音乐的统一与连贯;第三乐句则情感激昂,要求演唱时增强力度;第四乐句让音乐情感的高潮之后再度回归深情,体现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教学过程
1. 第一次欣赏:播放《大海啊,故乡》,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内容。
2. 歌曲介绍:教师简要说明歌曲的背景及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传达的情感。
3. 第二次欣赏:欣赏歌曲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感动的旋律片段及原因。
4. 第三次欣赏:学生跟随音乐尝试哼唱,增加歌曲的参与感。
5. 思乡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思乡情感,介绍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理解浓厚的思乡文化。
6. 朗读练习: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下,组织学生情感朗读《乡愁》,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深度。
7. 情感演唱:鼓励学生在自己演唱《大海啊,故乡》时表达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将感情融入音乐演绎中。
8. 课后反思: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体会,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作品对思乡之情的深刻表达。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还能感受到家乡与祖国的深厚情感,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小螺号》
2. 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欢快的声音流畅演唱《小螺号》。
2.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的创编和表演,并能表现出对渔民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 录音机
- 磁带
- 手风琴
- 柴火和渔民生活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使学生深入体会渔民的劳动生活及其情感。
教材分析
《小螺号》由著名词曲作家付林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在发布后迅速受到广泛喜爱。歌曲逻辑清晰,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上呈现典型的“起承转合”。第一乐段是活泼跳跃的旋律,通过四个乐句的构成使其节奏感强烈,富有生气。第二乐段则相对舒展,形成对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和歌曲的多样性。最后,歌曲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第一乐段需要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注意十六分音符的准确演唱,尤其在歌词密集的部分,要训练学生的均匀呼吸和清晰吐字能力。第二乐段则要求学生能够控制长音的气息,保持音准。
教学过程
1. 引导了解螺号
开始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海螺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螺号的来源及其在海边生活中的重要性,说明海螺在渔民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 学习歌曲《小螺号》
在学唱《小螺号》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段演唱的指导,特别是在每个乐段之间强调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情绪的表现。同时,注重对学生咬字清晰度的训练,确保在歌词密集的部分也能做到清晰表达。
3. 创编活动《阿爸回来了》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阿爸回来了》的创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结合渔民的生活场景创作自己的音乐剧或动作,可以加入手风琴伴奏,提升活跃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创意。
4. 表演与反馈
在创编完成后,各小组可以进行展示,教师和同学们给予反馈。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5. 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应总结今天的教学情况,反思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特别是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的提升,思考如何在以后的课程中继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这种教学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渔民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海洋文化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