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三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歌舞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基本风格特点。
2. 学会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展现轻快活泼的情感来演唱《爱我中华》。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以期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4. 重点了解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5.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歌舞音乐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提问: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辽阔疆域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大家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哪些呢?通过这一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 播放歌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受。
- 听完后,进行讨论,提问:
- (1)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如领唱、齐唱)
- (2) 你认为这首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如少数民族的音调等)
- 学唱《爱我中华》,步骤包括:
- (1) 按照旋律进行完整的视唱。
- (2) 分析歌曲的结构,尤其是B段衬词的演唱,确保音准准确。
- (3) 全班一起完整演唱,注意细节,如装饰音和音量的控制。
- (4) 强调高音部分不要喊叫,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
- (5) 在完全熟练后,引导学生体验力度、表情和速度的变化如何影响音乐的表现力。
- (6) 通过学习《爱我中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3. 欣赏《多情的土地》:
- 开场提问,介绍词作家任志萍和曲作家施光南,突出他们对这首歌的热情和倾注的心血。
- 播放《多情的土地》,然后提出设计问题:
- 歌曲的情绪和演唱形式是什么?
- 复听歌曲,讨论歌曲结构,问学生如何划分歌曲的情绪部分,并进行小组交流。
- 进一步探讨歌曲的节奏特点:
- 讨论节奏如何安排,给人怎样的感觉,速度和力度的表现。
- 挖掘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型,如三连音、切分节奏和装饰音等,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理解。
4. 课后总结: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去接触和感受中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同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富有情感的演唱与背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加深对国歌情绪的理解,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学习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作。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 学生在音乐《红旗颂》的伴奏下走进教室,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2. 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回忆并尝试哼唱刚才听到的乐曲开头部分,激发他们的音乐记忆和参与感。
3. 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享“国歌的故事”,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并加深对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4.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1)听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视频或教师的示范演唱,以熟悉歌曲旋律。
- (2)教师在指导下,带领学生随录音进行共同演唱,鼓励他们对演唱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积极反馈。
- (3)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探究歌曲在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练习运用相关术语描述歌曲表达的情感。
- (4)指导学生在听音响(包括录音、视频、伴奏)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前奏,准确地进行弱起起唱,并掌握三连音的演唱技巧,努力演唱出歌曲的情感与气氛。
- (5)通过边唱边打拍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谱的节奏,增强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 (6)通过速度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快速、准确地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促进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增强自信心。
(二)欣赏
1. 观看歌剧《江姐》的精彩片段,并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通过视听结合增强感受力。
2. 引导学生讨论《绣红旗》的演唱形式,探索表现的情节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情绪,让他们在欣赏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分成个人或小组,根据自己对《绣红旗》的理解和想象,设计符合故事情节和乐曲结构的表演动作。通过创编,表达江姐与战友在狱中绣红旗、迎接解放的坚定信念和美好希望,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次音乐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准确演唱国歌,并综合理解歌曲的历史与情感,更通过欣赏与表演,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深刻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感,能够用自然流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
2. 学会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和连音,并能够采用适当的力度来处理歌曲,使演唱更加生动。
3. 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轻快、富有弹性的声调,感情丰富地演唱歌曲,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
准确、巧妙地掌握休止符的演唱及情感处理,确保演唱流畅而不失节奏感。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 请学生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地图,特别关注“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
- 师:如果人类继续不断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地图上这两种颜色将会如何变化?
- 生:沙漠的面积会扩大,森林的面积会减少,干旱和沙漠化现象会日益加剧,耕地将会减少,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会增加。
- 师:同学们认为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这一情况呢?
- 生: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积极保护自然环境。
2. 学唱歌曲《彩色的中国》:
- (1)初听音乐: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提到的自然景观,询问:什么是“碧绿的”?什么又是“金黄的”?长长的是什么?弯弯的又是指什么?还有“小船一样的岛”代表着什么地方?
- (2)再听音乐:师请学生分享对这首歌曲情绪的理解,强调轻松愉悦的氛围。
- (3)伴奏练唱:通过钢琴伴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确保每个音符都能准确表达。
- (4)细节处理:在处理歌曲时,特别强调房子2的第一句要渐强,后一句则要渐弱。同时,注意有小眼睛的地方需要延长一半的时值,使演唱更具层次感。
- (5)完整演唱:鼓励学生在演唱时充分发挥感情,从内心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做到完整流畅。
3. 拓展:认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
- (1)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
- (2)欣赏乐器: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通过欣赏与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如芦笙、伽椰琴、冬不拉和马头琴等,增强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 (3)理解乐器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乐器在各民族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其风格特征,以达到更全面的音乐理解。
五、小结下课:
- 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它还承载着文化与情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音乐,保持对音乐的热情与敏感。鼓励学生在家中也可以尝试演唱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期待下次课堂再次见到大家活泼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