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互动,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第1篇:初中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设计
拓展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是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经典唱段,通过穆桂英的歌声,展现了她在金鼓声中涌动的强烈自信与付出的决心,体现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段旋律采用了西皮流水板式,节奏感强,并富于表现力。

【知识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与演唱《猛听得金鼓响》,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

2. 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聆听与演唱,使学生感受到《猛听得金鼓响》所传递的情感,以基础的京剧知识为支撑,能够唱准旋律,理解京剧的韵味。

3.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认识到京剧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熟悉传统京剧的风格特点,并能够自信而有感情地演唱相关唱段。

【教案重点】

掌握京剧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演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案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京剧韵味的把握和理解。

【教案方法】

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同时,在学习方法上采用欣赏、讨论和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体验。

【教案过程】

一、播放京剧相关视频(约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与以往不同,我们将要深入体验京剧的韵味!首先,我将为大家演唱几首经典京剧曲目,希望大家能猜出是哪一首。

(二)教师演唱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学生回答。

(三)继续演唱《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再由学生猜测。

(四)教师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学生初次接触。

师:刚才演唱的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让我们一同学习并享受京剧的魅力吧!

二、知识拓展(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与行当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关于京剧文化的视频,观后分享你们的感受。

(二)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京剧的起源、行当与基本功。

师:京剧起源于清代的北京,已有两百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的戏曲形式。它结合了唱、念、做、打,以独特的风格展现人物形象。

(三)京剧脸谱欣赏

师:不同颜色的脸谱各有其寓意,让我们边看边学。

师:红色代表忠诚与勇敢,黑色象征正直与刚烈,白色则表示阴险狡诈……通过色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

三、体验尝试(约25分钟)

(一)学唱《猛听得金鼓响》

师:接下来,让我们学习 this 经典唱段。首先,了解《穆桂英挂帅》的背景。

(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

师:非常好,让我们通过名家的演唱来感知这段音乐的魅力。

(二)欣赏名家演唱并练习节拍。

(三)讲解京剧发声技巧,进行呼吸和发声练习。

(四)逐句教唱《猛听得金鼓响》,让学生跟琴练习。

(五)讨论唱段所表达的情感。

(六)在伴奏下完整演唱,加强气息控制。

(七)学习简单的京剧身段与步法。

师:让我们通过练习云手与山膀的动作,进一步领会京剧的节奏和美感。

四、课堂小结(约2分钟)

师: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欣赏了京剧的经典,学习了《猛听得金鼓响》,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京剧背后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与学习,传承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期待在下次课程中看到大家的精彩表现,下课!

第2篇:初中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设计
拓展

陕北民歌的韵味与生活的交融: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地进行齐唱和对唱,感受陕北民歌的独特韵味。

2、引导学生理解陕北民歌与当地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并欣赏其风格和特点。

3、通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充分展现陕北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近西部

1、音乐引入。通过课件播放包括《赶路》《放羊》《送别》在内的陕北民歌片段,营造课堂气氛。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可见陕北民歌的影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听过的民歌中有哪些内容你们依然记得?它们的演唱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如:高亢的音调、方言表达、生活场景等)

教师指出,陕北当地有句俗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民歌早已融入陕北人民的生活。接着提问,谁能告诉我们阿宝和陕北民歌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阿宝的背景介绍,带领学生探讨陕北民歌的深厚文化根源。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教师讲解陕西的地理环境,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用音乐和图片对比陕北与城市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性格的特点。

通过与黄河的对比,探讨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陕北人的沟通方式和性格特征。

2、聆听歌曲,关注歌词。

教师带领学生听《黄河船夫曲》,讨论歌中船夫们的苦乐人生。鼓励学生思考民歌如何真实反映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

3、分析旋律,掌握音程。

请学生根据旋律听完后画出旋律线,分享旋律的特征。

对比《茉莉花》,帮助学生理解陕北民歌音程跳动较大的原因,强调这一点与陕北人的性格和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4、范唱与跟唱。

教师范唱首段歌词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观察旋律的重复部分并进行协调的表演。强调这种重复在表达船夫生活时的重要性。

5、语言与下滑音的分析。

邀请学生找出歌词中的方言部分,讨论方言如何增强了民歌的地域性。接着分析衬词的使用,强调其在歌唱中情感的丰富性和连贯性。

6、完整演唱与演唱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用原生态的唱法演唱《黄河船夫曲》,强调这种方式怎样真实地表达陕北人的情感与生活。

7、小组对唱,鼓励律动参与。

按照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小组演唱,模仿船夫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沉浸于民歌的韵味中。

三、课堂小结与延伸

1、教学小结。

教师总结陕北民歌在表达情感和反映生活方面的重要性,提到无论如何变化,民歌依然是陕北人民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2、欣赏与讨论《黄河船夫曲》。

教师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生活水平提高,陕北民歌的灵魂仍然存在,并逐步融入现代音乐元素。鼓励学生探索和了解更多民族民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陕北民歌的音乐美,同时也能够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和情感。

第3篇:初中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设计
拓展

【教案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作曲家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掌握管弦乐的基本构成,并初步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旋律等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感受该作品所传达的音乐情绪,展开联想与想象,并运用音乐要素及相关表情术语来描述作品的情感内涵。

3.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与欣赏,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聆听和赏析《红旗颂》,能够唱出“歌唱性红旗主题”,并能够辨别“歌唱性红旗主题”与“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之处。

难点: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能够区分相同主题在不同体裁中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开始上课前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建立课堂礼仪,并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通过课前播放刘媛媛演唱的《五星红旗》,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讲授新课:

1. 赏画活动:展示油画《开国大典》,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并讨论其所传达的氛围。

2. 探讨讨论:鼓励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假想自己身处于开国大典的现场,分享他们的感受。

3. 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氛围的厚重。

4. 听赏吕其明的《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 向学生介绍吕其明及其作品,鼓励师生共同交流。

② 讲解管弦乐队的构成,包括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和打击乐器等,帮助学生了解各乐器的角色与特点。

③ 听取作品中的引子主题,思考和讨论学生对号角主题的感受及其旋律来源于《义勇军进行曲》。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红旗颂》带来的激动、振奋的情感感受。

④ 听赏红旗主题。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异同,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与讨论。

⑤ 进行节拍练习,在4/4和2/4节拍下分别唱出两个主题,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⑥ 听赏再现部,指导学生用手势示意音乐情绪的变化,通过这种互动方法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⑦ 播放完整《红旗颂》,让学生在音乐中沉浸,感受整体的音乐氛围与主题表达。

5. 课堂小结:比较不同体裁下相同主题——红旗的表演风格特点,分别总结出歌曲与乐曲在情感表达与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之处。

6. 布置作业:请学生在课后练习演唱红旗主题,尝试为其填词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欲。

【结尾】

青少年在音乐的熏陶中,能够感受到那一面用鲜血与精神凝结而成的红旗在时代洪流中迎风招展,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通过每一次的演唱与倾听,他们的爱国情感与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会不断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