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够理解其思想内涵,初步掌握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
-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通过讨论农村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进步,激发学生对农村儿童生活乐趣的兴趣。这样的前导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也增强他们对歌曲主题的关注,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2. 学习歌曲《冬瓜和南瓜》
-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们先阅读或朗读歌词,然后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两位主人公是谁?为何这首歌的名字会是《冬瓜和南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歌词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可以简要介绍冬瓜和南瓜的特征,以帮助城市学生理解。
- 学唱歌词:开始教授歌曲时,特别强调歌词中的切分节奏,如“X X.”和“X X X”,以及休止符的运用,尤其是“0X”中的八分休止符。要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呈现出叙述、亲切、明朗的氛围,同时在速度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必要时,可以解释歌词中提到的“瓜蔓”和“小英英”的含义,并对某些字音进行“整音”练习,例如“拱”和“洒”。
- 歌谱练习:学习完歌词后,集中精力复习歌曲的前12小节歌谱,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歌谱中缺少的“4”和“7”这两个音,帮助他们建立对音高的敏感性。
3. 表演与复习
- 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并鼓励他们设计适合歌曲的表演动作。通过创意的表演,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情感,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评价
- 教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表现参与率,观察他们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性。
2. 学生是否能够初步学会歌曲《冬瓜和南瓜》,重点检查节奏、旋律及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不仅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曲,更希望他们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农业文化的美好,同时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农村的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内依巴河》,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民族歌曲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作者对内依巴河边温暖小草房的深情眷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感悟。
重点难点:
- 学生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 培养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 幻灯片展示关于《内依巴河》的背景资料
- 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鼓、铃鼓、沙锤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船》
- 通过轻松的问答互动,鼓励学生回忆《小船》的旋律与歌词,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二、乐理知识的复习
1. 身体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引导学生使用手拍、脚踏等方式来体验4/4拍的节奏特点,强调重音与轻音的对比。
2. 全音符的认识:向学生说明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并展示其在乐谱中的位置。
3. 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有趣的课后练习:“把车厢中的节拍改正就可以出发了”,让学生通过延长或缩短音符的时值来实践与理解4/4拍的深层含义。
三、欣赏歌曲《内依巴河》
1. 初听体验:播放《内依巴河》,让学生用心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整体情感,记录下他们的第一印象。
2. 深入了解歌曲风格:简要介绍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比如多样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3. 复听带领:播放歌曲,再次让学生在心中默唱,通过反复听觉刺激,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说小草屋如同天堂?”鼓励他们结合歌词和音乐情感来表述自己的理解。
四、音乐创造活动
1. 师生共同朗读歌词,强调歌词的韵律与情感。
2. 引导学生轻声跟随录音演唱《内依巴河》,在实际演唱中体验歌词的情感。
3.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创造中,体验音乐的节奏感与合奏的乐趣。
结束语:
通过此次音乐课堂,学生不仅增强了音乐理论知识,提升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还通过互动与创造活动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更加深入地探索音乐的美妙世界。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深情、富有感染力的演唱,表达学生对家庭的浓厚情感,特别是对家人爱的认同和感激之情。
重点难点:
掌握歌曲中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准备各类打击乐器,例如:塑料鼓、手铃、碰铃等,以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七色迷宫
1. 迷宫探险:
- 提出问题:“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出迷宫?”
- 游戏规则:学生分组探索迷宫,找到一条路径后,必须准确地演唱这条路径经过的音符,以此来挑战其他小组。哪个小组找到的路径最多且唱得准确,哪个组便获胜。
2. 听音模唱:
- 教师弹奏不同的音符路线,学生需要辨别并模仿。听完后,学生在迷宫中找到教师弹奏的路线,进一步提升听觉辨识能力。
二、学唱歌曲《可爱的家》
1. 聆听与模仿:
- 播放《可爱的家》的录音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
- 接下来,教师示范演唱,并指导学生学习曲谱。学生跟随老师的演唱练习歌曲的前两句,用心感受每个音符的变化。
- 曲谱示例:
```
4/4 1 2│3 . 4 4 5│5―3 5│4 . 3 4 2│3―0
4/4 1 2│3 . 4 4 5│5―3 5│4 . 3 4 2│1―0
```
2. 分段模唱:
- 教师用钢琴伴奏,指导学生模唱第三至第六乐句。
-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声音和情感在模唱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情感深度。
3. 朗诵歌词:
- 引导学生自由朗诵歌词,鼓励他们理解歌词中对家庭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4. 轻声演唱:
- 学生跟随琴声轻声演唱整首歌曲,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旋律的连贯性。
5. 分享家庭故事:
- 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心目中“可爱的家”的故事,分享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以及生活中的温暖瞬间,增进同学们的亲密感和对家庭的理解。
6. 声音讨论:
- 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使用什么样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
三、为歌曲伴奏
1. 打击乐伴奏编排:
- 结合歌曲的旋律,为《可爱的家》设计打击乐伴奏。
- 例如:利用碰钟和双响筒的节奏进行编排:
```
碰钟:×D×D│×D×D│
双响筒:××××│××××│
```
2. 歌曲表演:
- 最后全班合唱《可爱的家》,并配合打击乐器进行精彩的演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乐趣。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还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氛围和对家人的深切情感。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进行乐曲分段。
2. 让学生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特点。
3. 增进学生对作曲家俞逊发的认识,激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 让学生敏感地感受到乐曲各个段落在速度、旋律以及情绪表达上的差异。
2.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其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 听赏法
- 引导法
教具准备:
- 录音机
- 多媒体设备
- 演示文稿
- Flash画面
-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走入教室。
二、引入: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刚刚播放的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一起唱出其中的旋律,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1. 请学生在听音乐时,仔细思考自己的感受,分享心中想到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示苗岭的自然风光,播放第一乐章的音乐。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聆听感受,增强互动环节。
3. 指导学生观察乐曲的情感特点,感受旋律的变化,同时与老师一起用右手走奏旋律。
4. 提问学生,试图引导他们了解此曲的民族背景。确认乐曲来自苗族,同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乐器。
5. 在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苗族的服饰、居住环境、传统歌舞等,助力学生更深刻理解苗族文化。
6.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苗族的印象,进行小组交流,提升参与感。
7. 播放苗族特色歌曲《小背篓》,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高和节奏特点,进一步增强对苗族音乐的理解。
8. 通过比对《苗岭的早晨》和《小背篓》,引导学生发现其之间的相似性,强调这是一首优秀的苗族飞歌作品。
9. 介绍口笛,展示其演奏技巧及特点,通过多媒体播放口笛演奏的《苗岭的早晨》,丰富学生对乐器的认知与欣赏。
四、听全曲
带领学生再次回顾整首《苗岭的早晨》,鼓励他们总结收获并表达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五、小结
1. 通过课件展示笛子,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用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2. 让学生欣赏苗族舞蹈,并强调伴奏音乐是由笛子演奏的,培养他们的听赏能力和对民族艺术的欣赏。
教学反思:
在分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喜欢的颜色来标识不同音乐情绪的段落,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通过色彩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结构,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意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