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10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章提供了丰富的小学音乐课堂教案,涵盖多种音乐教学活动与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创造力,帮助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第1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卖报歌》,培养学生用富有弹性和轻快的歌声演唱,帮助他们理解解放前报童的艰辛生活,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社会。

2. 学习并掌握与音乐相关的小常识及知识。

教材分析

《卖报歌》是由音乐家聂耳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广受欢迎的儿童歌曲,结构为2/4拍,包含四个乐句,采用五声F宫调式。这首歌曲旋律明快流畅,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旧社会报童的艰辛生活,同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活动准备

- 音乐磁带与录音机

- 小动物的图片以及报童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律动活动

1. 进行简单的练声活动,唱《小动物的叫声》、《国旗红红的哩》及《山谷回音真好听》,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习歌曲《卖报歌》

1. 故事导入:老师分享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2025年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一位小女孩因其活泼机灵和动人的叫卖声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她就是“小毛头”。通过她的故事,引入聂耳创作《卖报歌》的背景,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情感共鸣。

2. 范唱与提问:老师首先范唱一遍歌曲,然后提问学生歌曲的名字和内容,引导他们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

3. 边弹琴边演唱:老师边弹琴边演唱,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4. 学习歌词节奏:组织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帮助他们掌握歌曲的节奏感。

5. 学唱歌曲:

- 老师大声唱,小朋友小声跟唱。

- 鼓励孩子们用自然声演唱。

- 进行集体演唱,提升集体合作意识。

- 分组演唱,增加互动乐趣。

6. 情感教育:

-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歌曲后的感受,讨论他们应如何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

- 对比旧社会报童的生活和现代孩子的幸福生活,强调对幸福生活的感恩。

三、课堂小结

- 在学习《卖报歌》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感受到小报童的不易和艰苦生活。通过与他们的对比,我们更应该珍惜作为新时代学生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希望大家在课后认真复习这首歌曲,在下一节课时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歌曲,更让他们从中汲取情感,培养对生活的感恩意识。

第2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感情充沛地演唱歌曲《采山》,同时激发他们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劳动的光荣与乐趣。

2. 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歌曲的节奏,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 教导学生以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完整地演唱《采山》。

2.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十六分音符的演唱能力。

3. 通过歌曲感知劳动的乐趣,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1. 十六分节奏的准确把握和演唱。

2. 引导学生以轻快的声音演绎歌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富有民歌特色的创作歌曲,采用2/4拍子,构成一段体结构。其歌词生动、曲调欢快十足,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歌曲节奏既紧凑又富有变化,符合孩子们的感受,尤其通过十六分音符及复杂的节奏型,描绘了孩子们在山中欢快采摘的心情。

【教学用具】

电子琴、乐谱卡片、课件以及小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节奏

1. 师生共同律动,伴随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在欢快的旋律中开始热身。

2. 师提问:今天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来到山坡上,大家想不想参与采蘑菇的活动呢?

3. 师生互动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介绍新知十六分音符,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体会节奏时值的差异。

-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动作,感受节奏:走上山坡、在草地上蹦跳,发现蘑菇的欢快。

4. 利用课件,结合歌词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十六分音符。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丰收的季节,山民们是多么兴奋,他们将这美好的活动称为采山(板书题目)。接下来,大家将会聆听《采山》,感受小朋友们的喜悦!

二、师生互动,新歌教学

1. 首先,聆听歌曲的范唱,感知其旋律的活泼。

- 提问学生: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欢快与愉悦的节奏)

2.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边打拍子边心中跟唱,增强对节奏的掌握。

3. 教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情绪和速度的变化。

4. 指导学生用“la”润色歌曲的旋律,加强记忆。

5.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填词歌唱:

- 自由朗读歌词

- 按节奏集体读歌词

- 学生主动寻找歌词中的停顿,复习八分休止符。

- 引导学生轻声填词演唱,从而熟悉歌曲旋律。

- 总结声音、情感与表情对于歌曲表现的重要性,进行练习。

- 师生共同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用轻快的声音传达歌曲情感。

三、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运用喜欢的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器乐表演、创作歌词等)来表现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结束本课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劳动的欢快歌曲《采山》。通过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劳动中的愉快与收获。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热爱劳动的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你们准备好了吗?下课!(随音乐轻松愉快地走出教室)

第3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小红帽

设计意图:

1. 本次课程围绕“情景体验”设计,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感。

2. 通过表演和音乐的结合,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歌曲的特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使用急吸缓呼的方式进行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与吐字,轻松自如地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

2. 在创意表演《小红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懂得尊敬老人的重要性和应有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教授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换气,练习清晰的拼音发声,演唱时声音轻巧悦耳的能力。

-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和表演的能力。

教学准备:

- 音乐播放设备、课件、以及小红帽的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欢快的音乐《快乐的一天》,引导学生带上小红帽,活跃 classroom 氛围。

二、歌表演《小红帽》

1. 故事导入

提问学生:“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小红帽这个角色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强调小红帽的美丽、善良与勇敢,激发学生对这个角色的好感。

2. 有表情的朗诵

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小红帽的冒险故事。在朗诵中穿插句子:“小红帽轻装上阵,走进了密密森林……”

提问:

- 此时小红帽的心情是什么?音乐节奏如何?

- 鼓励学生借助表情和动作表达出小红帽的快乐情绪。

3. 动物遭遇

继续朗诵,“小红帽遇到了许多活泼的小动物……”

提问:

- 森林中有哪些动物呢?

- 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并表达小红帽的快乐心情。

增加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4. 灰狼的出现

接着,教师朗诵小红帽遇到大灰狼的危险情境,音乐变得紧张。

提问:

- 大灰狼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们模仿其动作和表情。

- 讨论小红帽此时的心情变化来增加课堂的参与感。

5. 加深情绪

教师继续朗诵,描绘小红帽决心在天黑之前赶回家的情景。

提问:

- 这时的音乐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讨论妈妈可能对小红帽说的话,进行角色扮演。

6. 完整表演

播放四段音乐,学生完整表演《小红帽》的演绎过程,鼓励他们尽情展示。

三、新歌教学

1. 导入歌曲《小红帽》,引导学生们热爱这首歌曲。

2. 播放录音,让学生打拍子跟随。

3. 进行范唱,之后进行轻声合唱。

4. 在歌曲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红帽战胜大灰狼后所展现的美德,鼓励大家学习她的优点,成为人人称赞的好学生。

四、律动出教室

最后,在轻快的音乐中,学生们展现出他们的舞蹈,愉快地走出教室,为本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还提高了情感表达能力及对美德的理解,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探索大海之美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歌曲《大海》,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美好意境,理解保护海洋、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2. 音乐教学让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学会欣赏与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 鼓励学生完整而深入地聆听音乐,通过感知音乐的韵律与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个人独特的音乐理解与感受。

2. 设置自由发挥的环节,激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通过集体表演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 学生需能感情丰富地演唱《大海》,初步掌握三拍子的强弱节奏(强弱弱)及“x”这个基本节奏型,理解简单的节奏符号,并能够通过身体动作和律动表达音乐的情感。

2. 鼓励学生模仿大海声音,进行相应的情绪或肢体反应,增强音乐体验的真实感。

3. 通过音乐游戏、律动、及歌唱表演,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大海》的演唱。

-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规律及“x.x”这一节奏模式。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电子琴(或钢琴)

- 动物头饰(如鱼、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对唱)

- 师生以歌唱的方式互致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播放有关大海的幻灯片,学生通过观赏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2. 播放《大海啊故乡》,教师以笛子伴奏,引导学生感知大海的美丽。

3.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从音乐和图像中感受到的大海的各种形态和情感,如海浪、贝壳、帆船等,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学唱歌曲

1. 听《大海》,并让学生跟随教师做简单动作,体验三拍子的律动。

2. 提问:这首歌是什么拍子?强弱规律是什么?(展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图谱,引导学生理解)。

3. 使用歌谱和音乐再次聆听,让学生巩固对旋律与节拍的印象。

4. 通过展示节奏型,帮助学生理解附点节奏的概念。

5. 依据歌谱,进行节奏读歌词,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6. 通过范唱和小声哼唱,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7. 学唱歌曲的前半段,注意情感表达和声音控制,并进行分析与指导。

8. 学唱后半段,特别关注歌词的演唱速度与节奏。

9. 完整演唱全曲,注意演唱情感和节奏,鼓励学生结合肢体动作进行即兴创作。

10. 合作合唱不同形式的演唱(齐唱、独唱、伴唱)。

11. 师生角色扮演,通过头饰展现海洋生物,进行生动的音乐表现。

(四)拓展延伸

- 展示关于“海洋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魅力与珍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维护环境的必要性。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践行环保理念,尊重并热爱我们的地球,为保护海洋贡献力量。

第5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创意与和谐的“快乐音乐会”

教学目标

1. 巩固节奏知识,复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

即兴创作与表演。

课型

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程。

教学准备

- 头饰

- 音乐磁带

- 电子琴

- 小磁铁块

- 课前游戏材料

---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1分钟)

1. 组织教学,调适学生心理

首先,通过唱《师生问好歌》来开启课堂。接着,老师询问学生刚才的游戏感受,鼓励他们分享快乐的情绪并在黑板上画出微笑的娃娃头,增强班级的氛围。

二、设计情境,营造“快乐”气氛(3分钟)

老师提议以“快乐音乐会”为主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希望在音乐会上表演的节目类型。引导他们想到舞蹈、歌唱、小品和游戏等形式,以增加参与感和创造力。

三、举行“音乐会”(20分钟)

在“快乐的音乐会”上,每个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表现颁发头饰作为奖励。

1. 第一个节目:舞蹈(或歌表演)《这是什么》

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内容,体验2/4节拍,表演结束后老师给予评价并颁发头饰。

2. 第二个节目:超级模仿秀

学生模仿不同动物的声音与动作,巩固节奏学习。教师展示小动物的图片,并教导学生运用节奏进行合作表演。

3. 第三个节目:游戏“听听、走走、跑跑”

通过不同的节奏,学生在教室内自由选择行动,促进他们的节奏感和听力能力。老师使用小鼓来区别不同的节奏型,并对表现进行评价。

4. 第四个节目:小小音乐家

复习《快乐的音乐会》,邀请学生讨论歌曲中提到的乐器和他们参与的节目。随后,分组让学生创编歌词,展现他们的创意并进行表演。

四、综合表演(3-4分钟)

全班共同演唱学生创作的新编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用歌声与乐器伴奏给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五、教师表演与总结(1分钟)

教师利用快板表演结束课堂,进一步强调各项活动的重要性,并向同学们表达对他们出色表现的肯定。宣布“快乐音乐会”闭幕,随着掌声和《师生问候歌》的合唱,愉快的课堂亦告一段落。

---

通过这种形式的音乐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第6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北京民歌《对鲜花》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让学生感受民歌特有的韵味和魅力。

2. 通过聆听、演唱和表现,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俗风情的认识,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选择并实践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对鲜花》的民族特色。

2. 准确唱出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提升音乐节奏感。

3. 理解并能够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培养合作演出的能力。

教材分析

《对鲜花》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首汉族儿童民歌,歌词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识别花卉,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曲调采用五声宫调式,旋律简单上口,适合学生群体学习。歌词中的韵角变化丰富,如“一”与“里”、“二”与“耳”等构建了生动的意象,使整首歌曲更具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师:春天来了,花儿正在争奇斗艳。请同学们想想,什么花儿开在水里?什么花像木耳?什么花满山遍野?又有什么花有刺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对鲜花》。

- 教师播放歌曲《对鲜花》的音频。

- 生:学生认真聆听歌曲,感受其情绪和特点(如:歌曲的衬词和一问一答的形式)。

二、《对鲜花》歌曲学习

1. 师生互动:

- 教师根据节奏提问,学生根据歌词用节奏回答,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2. 欣赏动画:

- 播放《对鲜花》的动画,展示这首北方汉族民歌的演绎,与学生分享歌曲的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理解“对唱”的定义和意义。

3. 对唱练习:

- 学生分组进行对唱练习,教师指导找到演唱中的困难部分并加以练习:

1. 重点练习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准确性,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2. 教师伴奏,学生使用“la”模唱旋律,找出旋律的起伏。

3. 分句教唱歌词,反复强调难点句子的正确唱法。

- 最后,组织全班进行对唱练习,并在《对鲜花》的伴奏下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

三、分析歌曲

- 生:通过观察乐谱,学生将音符从低到高排列(12356)。

- 师总结:这首歌采用了民族五声音阶,体现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更多民族歌曲的期待和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

- 通过学习《对鲜花》,同学们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感官上与情感上都得到了升华,增强了对周围世界的关注。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期待每位同学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能对美丽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多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第7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欢快和明亮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展现歌曲的和谐性。

2. 学生能够认真聆听乐曲《晨景》,感受其情绪,并随着乐律进行形体律动。

3. 学生能够认真聆听歌曲《早晨的歌》,轻声跟唱并积极参与歌曲中的律动。

4. 学生对音乐形式如重唱、合唱等有初步了解,并自主为《清晨》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1. 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

2. 感受并表达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在音乐声中逐步进入教室。

2. 师生亲切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

-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早上闹钟响了,大家起来后会做些什么呢?不如通过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一下吧!

- (播放《早晨的歌》)同学们随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三、教唱歌曲《清晨》

1. 学唱《清晨》第一段

- 师:听听,在清晨上学的同学们,都会哼些什么旋律呢?

- (播放《清晨》第一乐段)

- ① 学生聆听,感受旋律。

- ② 用“la”轻声模唱曲谱。

- ③ 演唱歌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情感。

- ④ 带着愉快的心情轻声演唱第一段。

2. 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第二声部

- 师:时间过得飞快,现在是放学的时间了!想象一下,同学们背着书包,愉快地回家。

- ① 学生聆听《清晨》第二乐段。

- ② 朗读第二段歌词,比较两段的不同之处。

- ③ 解决曲谱中的小节差异,模唱与轻声唱词。

- ④ 拿出情感,演唱第二段。

3. 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第一声部

- 师:放学的路上风景如画,让我们向路上的爷爷奶奶们问好吧!

- ① 学生聆听。

- ② 学习模唱,轻声唱词。

4. 合唱《清晨》第二乐段

- 师:如果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唱黄昏,音效会怎样呢?

- ① 向学生介绍合唱的概念,进行整班合唱。

- ② 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式演唱。

5. 重唱《清晨》第二乐段

-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与我展开二重唱。讲述二重唱的含义,鼓励学生探索多个声部的演唱形式。

四、参与表现

-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首美妙的《清晨》。请你们设计一种新颖的演唱方式,分小组讨论并准备给大家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表演,各组进行相互评价,选出表现优异的组。

五、总结

- 师:清晨的美丽在于我们的歌声,今天每位同学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清晨》,让这节音乐课充满了快乐。感谢大家的精彩表演,期待下次再见!

第8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打击乐器与音乐形象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感知打击乐器在音乐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体会其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情绪和氛围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击乐器对音乐形象和情感的表现作用。

难点:理解并感受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设备

- 玻璃瓶

- 塑料杯若干

- 沙子、豆子等填充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一个装满“宝贝”的箱子,询问学生们箱子里可能有什么。

2. 逐一展示出玻璃瓶和装有沙子、豆子的杯子,让学生们感受这些物品如何发出声音。

3. 带领学生用声音进行联想,听取玻璃瓶发出的声音并讨论其形象化的表达(如风声、雨声等)。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发声。

4. 通过令学生参与演奏小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让他们感受用打击乐器表演多种音效的乐趣。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 给学生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让他们整体感知乐曲的风格与主题,并观察乐曲中如何描绘雷电交加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通过哪些打击乐器来表现“雷鸣电闪”,介绍定音鼓和钹等乐器的特点与用途。

3. 分段欣赏乐曲,讨论音效与场景的关系,引导学生形象化地描绘出雷雨来临的景象和人们的反应。

4. 用语言表达感受,并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来模仿音乐氛围,进一步加深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三、实践创作

1. 学生分组,根据所提供的打击乐器及其他“宝贝”,选择以下四个主题进行声音的创作:

- 雷雨

- 清晨

- 课间十分钟

- 厨房交响曲

2. 小组讨论并迅速决定表达方案,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你可以鼓励学生描述他的表演中各个声音是如何空前发挥出的,增加互动。

3. 通过观察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升对细节的注意与表达能力。

四、欣赏“田园交响曲”

1. 让学生聆听“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并讨论乐曲的风格和器乐的运用,帮助他们扩展对交响乐的认识。

五、总结下课

1. 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将生活中的声音转化为音乐。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创作与表达,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那样的音乐大师。

2. 带着学生们对音乐与生活的热爱结束课程,期待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创作。

通过这样的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表达与协作能力,培养他们在音乐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与感受力。

第9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关于雨的韵律

教学目标:

1. 学习歌曲《雨中》,能够用肢体动作生动表现雨点的轻快落下,并正确区分雨声与其他类似声音的差异。

2. 欣赏并理解《雨中曲》中的音乐元素。

3. 创造性地运用“do、re、mi、fa、sol”五个音符创作旋律。

准备材料:

塑料纸、听雨盒、手指游戏材料。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小雨滴

开始课堂前,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孩子们用手指模仿雨滴的落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一些描述雨滴的词汇,如“轻轻”、“跳跃”等,增加孩子们的参与感与趣味性。

二、感受雨声,欣赏“雨中曲”

1. 请孩子们静心聆听一段“雨中曲”,思考其中包含了几种不同的雨声。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

2. 鼓励学生为乐曲添上声音,再次出示听雨盒和塑料纸,演示如何用这些材料模拟出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声音。

3. 每位学生分发一个道具,让他们练习并演示大雨与小雨发出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变化与音乐的表现力。

三、学唱“雨中”

1. 首先播放歌曲的范唱,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传达的情感与氛围。

2. 在钢琴伴奏下,轻声跟着演唱,逐步练习歌曲的旋律,同时视唱歌谱,熟悉乐谱内容。

3. 强调在演唱时,特别是歌词集中部分,要求学生准确唱清每个字,注意节奏的掌握,不能马虎。

四、情景表演:下雨啦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雨中的场景,比如大雨时,雨点如何在地面上跳跃,学生们可以用手势和脚步模仿。

2. 当雨量逐渐减小时,鼓励大家边唱边跳,探索不同的雨声与动作,体验歌曲的生动性。

五、我的创造:与同学合作创作一首“雨中曲”

分组进行,让学生运用“do、re、mi、fa、sol”五个音符,与同学合作创作出一段新的旋律。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对雨的想象与感受。

六、小结

在课程结束时,请学生分享他们今天的收获与感受,可以是对歌曲的理解或是对雨声的体验。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音乐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创造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会歌曲《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还能在创造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将音乐与生活紧密结合。

第10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汇总
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泼、愉快的情绪,学习并演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感受雨中勇敢的小孩的形象和情感。

2. 欣赏和理解我国民歌《落水天》,让学生在音乐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 准确唱出乐谱

-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师生亲切问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开展发声练习,通过发声暖身,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二、听音练习

1. 老师弹奏所示音符,引导学生认识音名,激发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

2. 全面弹奏旋律乐句,学生认真听辨并填写音名,锻炼音感。

3. 鼓励学生完整演唱旋律,使其掌握基本的音乐旋律。

三、学习乐谱

1. 学生自主识别音名,并依据旋律音高进行演唱,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2. 对于难度较大的乐句,老师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共同解决。

3. 通过轻声跟琴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乐谱。

4. 组织分组演唱,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新授歌曲

1. 从新课内容切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示范范唱,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3. 指导学生用声势感受歌曲的旋律,通过肢体语言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4. 教师讲解歌曲的拍号、节拍及强弱规律,让学生对音乐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5. 组织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节奏感。

6. 跟随伴奏学习歌曲,确保每位学生掌握歌曲音调。

五、创编动作

1. 观看小朋友在雨中跑的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集体创编与《水花花、泥巴巴》相关的动作,在情境中表演,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六、欣赏《落水天》

1. 播放《落水天》,引导学生跟着哼唱,体验歌曲带来的情感变化。

2. 开展讨论:

- 你在这首歌中听到了什么音色或情感?

- 请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你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还能够在音乐中感受情感与想象力的释放,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