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雨中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通过多样的点、线、形状,以及不同的色彩和节奏,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出雨及雨中情景的多样性。
2. 情感性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下雨带给自然和生命的不同影响与感受,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3. 能力性目标:增强学生用动作和线条表达情感和场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下雨时的不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展现雨中的情景,分享个人情感体验。
教具准备:雨的相关诗歌、歌曲《小雨沙沙》音频设备、范作展示、画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通过播放儿童歌曲《小雨沙沙》,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跟着旋律边唱边做相关动作,自然地进入下雨的主题中。
二、讨论引导:
提问学生:歌曲中提到的雨水对种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他们思考雨水如何滋养植物。
三、欣赏诗歌:
朗读儿童诗歌《下雨了》,引导学生想象诗中小动物们是如何躲避雨的,感受它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四、情景回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忆各自经历的下雨天,分享观察到的自然变化、避雨的方法和对雨的感受,通过交流加深印象。
五、情景表演:
邀请一部分学生上台进行模仿表演,展示下雨时的各种场景,鼓励他们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
六、欣赏与解析:
展示与雨相关的画作,包括课本插图及优秀学生作品,分析这些作品如何表现雨中的情景,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七、讨论绘画方法:
让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线条与色彩创作雨中场景,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想法与创意。
八、集体汇报: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倾听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九、学生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考,选择绘画材料,如水彩、蜡笔等,运用多种方法自创一幅雨中场景的作品。
十、作业展示与评比: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分享和评比,让学生从彼此的作品中获得鼓励和灵感。
十一、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珍惜与自然的联系,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进步。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雨的魅力,加强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爱。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烟花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多种形状的烟花,掌握不同的表现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烟花的形状,以及学习它们的表现方式。
教具学具:
- 各类绘画工具(彩色笔、水彩、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 检查学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准备情况,为接下来的创作活动作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 向学生询问春节的过往,鼓励他们分享在春节期间的快乐体验。
2. 讨论烟花的体验,询问哪些同学亲自放过烟花,或看过别人放烟花,甚至在电视上观看过。
三、讲授新课:
1. 烟花的形状:
- 请学生描述他们所见的烟花,鼓励他们用形容词表达其美丽与多样性。
- 利用图画或短片展示精彩的烟花场景,增进学生对烟花形状的认识和兴趣。
2. 烟花的表现方法:
-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不同形状的图案来展现烟花的独特魅力。
- 总结表现技巧:使用大小不一的彩色点,从内到外依次绘制烟花,可以选择使用同色系或多色组合。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表现工具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创意。
四、作业要求:
1. 使用彩色笔进行创作,不需要用黑色勾线,以表达出烟花的色彩丰富感。
2. 学生可以选择表现自己见过的烟花,也可以设计独特的烟花形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3. 鼓励学生多画几种烟花,以保证画面充实且丰富。
4. 通过设定主次关系,以一款烟花为主,辅助几种其他形状的烟花,令作品更具层次感。
5. 可以适量加入人物或其他场景元素,丰富作品的故事性和情感。
五、作业评析:
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选择几幅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讲述其创作灵感和故事。
2. 教师进行评析,评析标准包括构图是否饱满、色彩是否鲜艳、烟花形状的表现是否生动。
六、课后拓展:
-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形式和材料(如剪纸、拼贴、手工等)来表现烟花,扩展他们的创作思路,丰富艺术表现的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烟花的绘画技巧,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庆祝活动的美好与欢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不同物品的印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2. 利用敲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由于底面不平而形成的印纹的美感,增强对艺术形式的敏感性。
3. 学习手工操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简单运用敲印的方法,组织画面元素。
- 难点:在多样的印纹中巧妙运用色彩与构图,创造出和谐美观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课程准备:
- 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自然界中具有粗糙表面和凹凸特征的物品,如树皮、石头、叶子等,为课堂活动做准备。
- 教师还需准备一些参考作品,展示通过拓印技术创作的不同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 教师将四种颜料:红、黄、蓝、绿分别放入脸盆中,邀请两位学生穿上鞋子,蘸取颜料后在铺好的白纸上行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面上留下的印记,并探讨为什么有的鞋印清晰而有的模糊。
- 学生总结时,认识到鞋底的凹凸花纹影响了印记的清晰度。
三、讲授新课:
1. 操作与探索阶段:
- 学生用手蘸取颜料进行敲印,同时使用各种具备纹理的物品进行拓印。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积极讨论并探究形成纹理的原因。
2. 色彩与构图:
- 在创作画面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印纹的疏密安排,可以尝试创造没有特定物象的抽象作品。
3. 图章制作:
- 教师指导学生用纸片重叠制作图章,首先剪出外轮廓,再剪出内部小部件,最后进行粘贴。学生需特别注意纸片的厚薄变化,强调厚薄对线条与图案的影响,确保整体图章的构图丰富且饱满。
四、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在各组中巡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作中。
五、作品评价与总结:
- 完成作品后,学生相互评价,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后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利用印纹与彩纸剪贴,创造新的作品。例如可以用叶脉的印纹为背景,再用彩纸剪贴出蝴蝶等形象,形成生动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印纹进行联想,思考可构成的其他形象,通过简单的添加与修改,完成作品的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希望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仅掌握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创新能力,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