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的艺术探索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而产生的感知,能够举例说明。
2. 利用比较的技巧,创作与绘画出“大人国”或“小人国”的主题作品。
3. 通过创意表现手法突出作品中主人公的“大小”特征。
4. 提升构图能力,确保作品的完整性,并有意识地运用自己喜爱的色彩组合。
教具:
- 多媒体设备
- 材料工具(泥塑材料、绘画工具、纸张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 教师通过泥塑和玩具模型展示出立体的“大人国”与“小人国”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你们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
- “如果你在想象中漂流,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奇迹?”
3. 观看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并讨论:
- 格列佛是怎样的人?
- 他在小人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奇遇?
- 格列佛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小人国避免战争?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与感受:
- 出示关于“大小”的对比课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觉。
- 讨论如何将女孩转变为巨人,思考适合用横构图或竖构图表现的动作。
三、发展阶段
1.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一位巨人,如何帮助小朋友们解决在神秘大森林旅行中遇到的困难?
- 在节日里,作为巨人你会为小朋友们准备什么?
- 你还有哪些办法让地球变得和平、美丽、安宁?
2. 课堂练习:
- 根据讨论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与绘画,完成作品后向同学讲述故事。
四、总结与扩展
1. 课堂总结,强调对比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及表现“大小”概念的多样性。
2. 每组选择一件特色作品进行展示,进行互相欣赏与讨论,教师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3. 课后延伸:学生可选择利用泥塑或绘画等形式,把小的东西放大或者把大的东西缩小,进行进一步的创作与探索。
板书设计:
- 大人国与小人国
- 对比与比较
- 创意表现与分享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大小通过相对比较而体现的概念,还能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现能力。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发掘艺术的无限可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万花筒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万花筒图案的对称特征,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对称方式。
2. 通过绘画、剪纸和拼贴等方法创造类似于万花筒的对称图案。
3.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行色彩表现,展现个人风格。
重点难点:
1. 学生能否成功表现对称图案。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创造对称图案。
3. 学生能否传达出他们对色彩的独特记忆及感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美术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向学生展示万花筒,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讨论欲。提问:你们觉得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万花筒中各种花样的对称性,讨论其对称表现的方式。
3. 特别指出万花筒中那闪亮的六角形图案,分析它是由六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其中一个为“真实的”花样,其余则是通过镜子的反射形成的。
二、发展阶段
1. 学生开始创作自己的“真实的”三角形花样,使用剪刀或彩笔进行构图。同时,制作六个“镜子里的”花样,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对称图案。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图案保持对称性,例如可以将纸叠在一起剪切,或使用印刷等手法进行绘画。
3. 在色彩方面,鼓励学生观摩万花筒中的缤纷色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色彩组合,并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三、实践阶段
1.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其他材料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在此过程里,教师应巡视班级,针对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四、学生展示与反馈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色彩运用。
2.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评价各自的作品,讨论其巧妙之处和改进空间,增进彼此的艺术欣赏能力。
五、小结
通过展示与讨论,教师总结万花筒艺术的美妙和对称图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拓展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万花筒的外部形态,尝试用不同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图案,展现其多样的视觉效果。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万花筒,让他们在制作中感受艺术的乐趣和创造的快乐。
板书设计:
万花筒
对称性
创造与表达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和识别三原色。
2. 学生能观察到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并能够说出由两种原色调出的第三种颜色(间色)。
3. 学生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运用这些色彩创作出一幅绘画作品。
重点难点:
1. 学生能否运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学生能够分别说明这三个间色是由哪两个原色调和而来的。
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彩颜料,画纸,水杯,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在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水彩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水彩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分享一下水彩颜料的作用?”
-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根据自己的经历表达对水彩的认识。
2. 教师总结:“水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画出美丽的图画,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与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哦!”通过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颜色的兴趣。
二、发展阶段
1. 认识三原色:
a. 教师出示三原色的定义,并提问:“在众多颜色中,什么样的颜色被称为原色?请同学们记住: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成的颜色就是原色。”(师贴出定义)
b. 观看电脑课件,呈现三原色的动态演示。
- 教师引导:“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动画,听听这些颜色自己怎么说。”(播放课件,字体拟人化,红、黄、蓝的形象出现)
c. 通过互动,请学生回答:“哪三种颜色是原色?”
- 学生回答:“红色、黄色和蓝色。”
d. 教师总结:“所以,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原色,它们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而成。”
2. 认识三间色,进行实验:
a. 教师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三间色。
- 教师演示将红色和黄色混合,询问学生:“大家看看,这两种颜色调和后变成了什么颜色?”
- 学生回答:“橙色!”
b.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实验,分别混合黄色和蓝色、蓝色与红色,观察颜色变化。
- 学生观看并回答。”变成了绿色和紫色。”
c. 教师小结实验结果,和学生一起得出以下公式:
- 红 + 黄 = 橙
- 黄 + 蓝 = 绿
- 蓝 + 红 = 紫
d.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定义间色:“由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颜色叫间色。”
3. 做游戏:
a. 教师组织一个趣味游戏,黑板上写出三个颜色公式,但少了一两种颜色。
-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通过“击鼓传色”的方式,让学生传递色块。
b. 在鼓声停止后,手中拿到色块的学生要将色块放在黑板上的适当位置。通过这种互动,学生在玩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课堂练习
1. 学生运用所学的三原色和间色,使用几何图形进行颜色填充练习。
2. 作业要求:设计自己的图形并进行填色,在调色时要注意水分的把握,力求色彩平滑。
3.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4. 讲评学生的作业,一同分享创作经验。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如绘制七色彩虹,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或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绪。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 魔幻的颜色
- 红 + 黄 = 橙
- 黄 + 蓝 = 绿
- 蓝 + 红 = 紫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学习了基础的色彩知识,还通过实验和游戏提升了参与热情,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观察能力。未来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形式,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