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幼儿园大班美术课—蛋壳宝宝创作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蛋壳作画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体验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与发现的欲望。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的精神,体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3. 引导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学会用赞赏的语言表达对他人创作的认可。
4. 促进幼儿在观察和交流中,根据所见现象大胆创作,并分享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5. 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自主、独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在蛋壳上进行自由绘画。
-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通过欣赏作品,找到其中的美,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活动准备:
- 空的蛋壳、颜料、水彩笔、双面胶、彩色纸、毛线、剪刀等美术材料。
- 提前准备的样例作品以激发幼儿的灵感。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带来一个封闭的盒子,询问幼儿:“你们猜里面有什么?”孩子们自由猜测后,教师揭开盒子,展示蛋壳,并问:“看,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吗?想学着做蛋壳宝宝吗?”
二、制作蛋壳宝宝(先学):
1. 教师将所需材料发到各组,首先让幼儿观察和讨论。
2. 询问幼儿制作蛋壳宝宝需要哪些材料,以引导他们参与并给予正确的奖励。
3.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想要画什么样的宝宝,提出创意和设计。
4. 分发材料后,允许幼儿自由作画,鼓励小组合作,帮助需要帮助的伙伴。
5. 教师巡视,关注幼儿的作画情况,提供即时的指导与鼓励。
三、欣赏画(后教):
1. 幼儿将完成的蛋壳宝宝放在桌子上,进行作品展示。
2. 各小组相互评价、比一比谁的蛋壳宝宝最美丽,并选出三件优秀作品放在讲台。
3. 被选中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其他幼儿进行评价,教师引导他们使用积极的语言。
4. 教师提供绘画技巧指导,如选择颜色、粘贴细节、封口等注意事项。
四、互动与修改:
鼓励幼儿帮助同组的小朋友修改和完善他们的作品,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蛋壳宝宝”创作活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活动内容既简单又富有趣味性,适合大班幼儿的特点。孩子们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培养了他们的细心和专注力。然而,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幼儿在绘画时遇到困难,水彩笔的使用效果不佳等,这些都是我在活动准备时需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希望通过反思和调整,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环境,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儿歌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2. 学习根据儿歌的两段体结构,尝试使用绘画和口述的方式创作自己的儿歌。
3. 参与到儿歌的朗诵中,能够轮流接续念儿歌。
4. 增强对儿歌的兴趣,能够大胆地表达和朗诵。
5. 理解儿歌的内涵以及情感表达。
活动准备:
1. 每位幼儿准备一张白纸和一盒油画棒。
2. 每个幼儿发一本用书。
3. 黑板上贴一张白纸供大家展示。
活动过程:
1. 演示儿歌内容:
- 教师首先出示油画棒:“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这些彩笔有什么用吗?”
- 教师拿起粉红色油画棒:“这是粉红色的,你们看我用它画的是什么?”教师在黑板上快速描绘一棵盛开桃花的桃树。
- 教师继续用桔红色粉笔演示,描绘太阳,同时配合念儿歌,依照同样的方法逐段进行,强调油画棒的颜色名称,如桔红色、翠绿色、蔚蓝色等,引导幼儿说出和记忆。
2. 学习朗诵儿歌《画一画》:
- 教师完整朗诵儿歌,鼓励幼儿一起跟随,看着绘图朗诵。
- 重点引导幼儿准确讲述油画棒的颜色,逐步训练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 教师和幼儿轮流接句朗诵,练习口语的流畅性。
3. 仿编诗歌活动:
-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彩色笔,你想用什么颜色画些什么呢?”
- 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教师记录他们的想法,利用诗歌的句式引导大家一起尝试创作新的儿歌,最后连贯地进行朗诵。
4. 幼儿操作活动:画一画:
- 启发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纸上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与同伴分享创作的趣事和灵感。
-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朗诵新编的儿歌,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赞扬,激励幼儿的创造力。
活动反思:
通过“画一画”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正比例的概念。活动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正比例图像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图像中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关系式。通过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和连接相关的点,让他们理解各个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关系,同时感受到正比例的美感和实用性。
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留出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也提高了他们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总体上,这节课的设计有效地减少了单调的学习时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掌握新的知识,通过互动与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大班美术课教案
活动目标:
1. 学习使用连接的方法来塑造立体的小泥熊。
2. 通过观察泥塑过程的图片、讨论和动手尝试,掌握镶嵌连接的技巧。
3. 体验制作立体泥工的乐趣,激发创造力。
4. 学会在指定范围内有序地进行美术活动。
5. 培养幼儿的初步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 幼儿需具备分泥、搓条、压扁等基本泥工技能,并有过进行平面泥贴画的经验。
- 认识并理解熊的外形特征,了解熊的习性和生活环境。
2. 物质材料准备:
- 每位幼儿一个材料包。
- 教师准备一个面人工艺品和若干小泥熊,以及制作步骤图。
- 准备民间艺人捏面人的视频资料,供幼儿观看。
活动过程:
1. 欣赏与讨论
- 教师首先展示一件面人工艺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询问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鼓励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表达对民间艺术的看法。
- 示例提问:“这件小面人看起来很可爱,你们觉得它是怎么做的呢?”
2. 观看视频
- 教师播放捏面人制作的视频,帮助幼儿更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 鼓励幼儿回答:“你们看到了哪些制作的步骤?觉得哪些部分更有趣?”
3. 学习制作方法
- 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泥熊,引导幼儿观察其特点。
- 通过小泥熊制作步骤图,教师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各个部分是如何连接的。
- 示例提问:“小泥熊的身体和头是怎么连接在一起的呢?”
4. 介绍操作材料
- 教师展示各种颜色的纸黏土、木棒和活动眼睛,激励幼儿进行动手尝试。
-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步骤来制作小熊,强调每个部分的制作技巧和连接方法。
- 过程中示范如何将泥土分成小份,制作小熊的身体、头、耳朵、四肢和眼睛。
5. 自由创作
- 幼儿在教师的巡回指导下自由地进行立体泥工创作。
- 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分配材料,确保各个部位的比例适当。
-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风格的姿态,使每个小泥熊都独具特色。
6. 展览与分享
- 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给小泥熊取名字,并分享小熊的故事或做什么。
- 鼓励幼儿赏识彼此的作品,可以集体进行小熊的游戏,设计故事情节。
活动延伸:
- 教师鼓励幼儿将制作完成的小泥熊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制作过程,并尝试制作小熊的家人,装饰成一件完整的泥塑工艺品,回到幼儿园参与手工展览活动。
反思:
在本次泥塑活动中,教师注意到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和合作,幼儿能够获取丰富的新信息和经验,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在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但能够掌握泥塑技术,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分享中感受到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