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方案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方案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评估策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第1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方案三
拓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时间线及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各个朝代的建立者、灭亡者以及关键的制度变化,特别是西周的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增强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促进团队合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夏、商统治者的态度与国家存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及概括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通过分享个人感想,培养发散性思维;运用比较表、分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果并激发学习兴趣。

[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认识到暴虐统治激发了人民的反抗,因此人民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树立民族责任感与法治意识。

[重点]

我国原始人类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

通过对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的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

1.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基础合理分组,让每组以团体为单位,搜集夏、商、西周相关的文献、图片及视频资料;

2. 制作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时间表;

3. 高年级学生可尝试制作手抄报或课件等作品。

二、教学渗透:

1. 利用网络资源,剪辑相关影视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文艺形式,如编演历史短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文史结合的目的。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回顾原始社会的历史,连接到公元前2025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奴隶制的开始。

2. 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夏、商、西周三朝的基本知识,接着通过填写历史再现表格,清晰理解各朝代的更替脉络。

一、夏朝

1.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5年

2. 都城:阳城

3. 创始人:禹

4. 阐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过程;

5. 夏朝最后一位国王为桀。

二、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1. 公元前2025年,商族在汤的领导下灭掉夏朝;

2. 介绍商朝最后的国王纣及其残酷统治;

3. 武王于公元前2025年击败纣,建立西周。

三、西周的分封制与历史变迁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但后期政治混乱,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原因与夏桀、商纣的暴政引起的人民反抗密切相关。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夏桀、商纣及其统治特点的看法。鼓励同学们使用绘画、故事创作、诗歌等多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观点,使课堂氛围更为生动活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历史理解能力。

第2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方案三
拓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活动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学生将学习教材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及其相关时间,并掌握教师提示中的知识要求。

[过程与方法]

1. 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2. 综合运用阅读、听讲及记忆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独创性和灵活性。

3. 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演讲和讨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和吸收古代历史的道德与精神财富。

2. 理解国家的兴衰变化和个人成败的深层原因,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能力。

[要求]

1.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2. 提出明确的观点,支持论据充分,确保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 在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时,强调理性交流与辩论技巧,讲求说服力。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采用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

[授课过程]

1. 导入阶段:教师分享暑假旅游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理想的旅游线路。如果我能为你们策划一次旅行,你们又会如何设计呢?现在,大家可以开始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

2. 找一找:利用假期时间,学生需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相关资料,设计一个“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并准备带着老师进行实际的旅行。

3. 讲一讲:每组学生选出一位导游,进行讲解,同时展示他们收集的图片、拍摄的照片或录制的录像,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4. 议一议: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如何保护家乡名胜古迹的看法及建议,形成对话氛围。

5. 评一评:通过学生投票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教师随后对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进行评议,强化反馈与学习。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第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方案三
拓展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原始农耕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认识到这一时期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启发式的谈话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的思考与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原始农耕文化,让学生体会先民们在劳动中展现出的智慧与质朴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祖先的尊敬。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探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

理解大汶口文化时期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的概念及其社会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通过课本中的故事引入,教师讲述伏羲氏教民如何熟食、结网捕鱼,以及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请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进入学习状态。

2. 探究过程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原始社会,仅靠野外采集食物,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认识到农耕生活的出现是改善生存条件的关键。

(2)学生阅读《白虎通》引文,并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干栏式住房与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3)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识别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体现的经济现象,探讨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内在关系,以及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如渔猎、手工业等)的关联。

(4)使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让学生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位置,分析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

(5)了解大汶口文化的墓葬随葬品现象,鼓励学生发表看法,讨论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3. 巩固小结

(1)通过话题讨论“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和表演原始居民一天的生活。

(2)小组制作:在限定时间内,设计一个表格以归类所学知识,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 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相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或诗歌。

(2)有条件的学生可到农村进行体验,理解农民日常耕作的辛苦与乐趣。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时间——距今约7千年

2. 生活位置:长江流域

3. 农业:早期种植水稻,奠定了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的领先地位

4. 住房:会建造干栏式房屋,具备水井开凿能力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生活位置:黄河流域

3. 农业:早期种植粟,标志着农业的多样化

4. 制陶:会制造色彩丰富的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2. 地点:山东大汶口

3. 社会上出现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基本情况,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