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 学生应掌握教材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时间节点以及相关提示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初步运用能力。
2. 强化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听讲和识记材料的思维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敏捷反应的思维品质。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互动激发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批判性地继承与发扬汉武帝所代表的道德精神。
2. 理解国家的兴衰、个人成就与失败的深层原因,增强历史责任感。
[重点]
- 汉武帝实现的大一统局面。
[难点]
- 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及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时]
- 1课时。
[课型]
-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
[授课过程]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经过楚汉战争后建立汉朝,并定都长安,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2. 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下,汉朝经历了初期的社会安定与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标志着汉朝的盛世。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 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王国的势力,确保中央的领导地位。
2. 经济统一:收归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实施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显著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 文化教育的推行: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开办太学以培养儒学人才。
4. 军事实力的增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及霍去病出征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思想及文化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三、东汉的建立与发展
1. 王莽之乱:公元9年,王莽夺取权力,导致西汉的灭亡,历史由此进入动荡时期。
2.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经过苦难后重新建立东汉,并迁都洛阳,通过一系列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回暖,此时的统治被誉为“光武中兴”。
四、历史观的探讨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倡者是董仲舒,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 该主张的核心: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它思想与学派均遭到排斥,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3. 实施措施:汉武帝设立太学,加强对儒学的教育,以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
五、课程总结
- 收尾时通过课件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内容,加深理解。
六、课堂讨论
- 播放有关汉初帝王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位皇帝中,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他们的统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七、作业
- 以课上讨论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看法,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附:板书设计
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 西汉成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 文景之治:初期盛世局面。
2. 汉武帝的大一统
- 加强中央 controla地方权力。
- 收归盐铁经营权、铸币权,经济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 军事成功:征匈奴,巩固统一。
3. 东汉的统治
- 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标题:秦朝的兴亡及其历史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秦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认识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并简单了解楚汉之争的经过。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学生将认识到秦朝的专制统治与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道理,培养关心社会、关注历史的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
本课将使用谈话法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分析,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则在于理解秦朝灭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以及各自的战略和行动。
教法与学法
采用讲述法、讲解法与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与深入思考。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以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引入新课,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让学生思考秦朝的兴亡趣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 繁重的徭役:秦朝时期,百姓负担沉重,徭役不仅让农民失去了自由,也影响了他们的耕作和生活,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2. 刑法残酷:秦朝实施的法律体系十分严苛,动辄处死,社会治安极为紧张,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
3. 秦二世的暴政:作为秦始皇之子,胡亥即位后,施行了更加残暴的统治,其政治腐败与把持权力的宦官,使得国家动荡加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面临严酷的徭役与生存危机,陈胜与吴广带领被征发的农民在大泽乡发起起义,农民战争的号角由此吹响。在起义迅速发展后,陈胜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三、陈胜率军攻入咸阳
继承政权后,陈胜率主力军向咸阳进攻,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这标志着秦朝的统治不断受到冲击,农民起义势如破竹。
四、农民起义的高潮与秦朝灭亡
随着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深入,项羽与刘邦也相继加入起义的洪流。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刘邦也在同时率军攻占咸阳,最终导致秦朝的正式覆灭。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高祖,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秦朝的兴亡,还能够从中获悉历史的教训与启示,这将激励他们在未来更加关注社会、公民意识和历史责任。
教学设计: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的历史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 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
- 掌握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2. 能力培养:
- 通过学习与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二、情感态度
-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重点
-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并阐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五、课时安排
- 本课程预计安排1课时,属于新授课程。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 采用综合启发式教学,结合讨论、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增强学习互动。
七、教学步骤
1. 复习提问:
-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询问学生有关“百家争鸣”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 导入新课:
- 展示长城的图片及电影《英雄》的片段,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景感,引起他们的思考与讨论。
3. 讲授新课:
- 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1.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有什么影响?
2. 秦国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
3. 秦王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手段?
4. 统一的秦朝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于荆轲的刺杀行动有什么新看法?
- 口诀记忆: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口诀来记忆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时间,例如“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4. 小组讨论:
- 探讨秦朝如何有效巩固自己的统一,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多样化的观点。
5. 情感联想:
- 引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受历史的厚重。
6. 教学探究:
- 师生共同评价秦始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7. 自由讨论:
- 讨论秦始皇的政策措施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八、参考答案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治:
1. 政治方面:
- 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总揽大权,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重要官职。
- 实行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个郡,并设立县级行政单位,为后世政权提供了制度基础。
2. 文化方面:
-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推广小篆作为官方文字,以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3. 思想控制:
- 实施焚书令,限制民间对非官方书籍的收藏,封堵思想自由,导致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4. 军事与基础设施:
- 修筑长城以抵御外敌,采取北伐政策以加强国防;开凿灵渠促进南北水路的联通,增强经济与军事的联系。
九、板书设计
-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首都咸阳。
-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政治手段
2. 文化统一
3. 思想控制
4. 军事与基础建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统一背后的复杂因素和多层面的考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