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教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教案(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围绕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材,详细设计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与思维能力,促进全面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
第1篇: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教案
拓展

关于秦始皇的讨论与历史认识——初一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学生能够掌握与秦始皇相关的基本人物、事件及其重要时间节点,并理解教材所提示的知识要点。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初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 综合运用阅读、听讲、记忆等多方面材料,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独创性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 通过讨论与表达,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从道德和精神层面继承与反思秦始皇的历史影响。

- 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认识个人奋斗与历史大背景的互动。

二、教学要求

1.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发言时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要做到史论结合,严谨有据。

3. 进行观点辩论时,注重用理服人,掌握辩论技巧。

三、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通过小品和讨论,深入探讨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进一步理解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功过是非。

四、教学难点

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观。

五、课堂活动设计

1. 活动准备

- 学生将被分为“政治家组”和“暴君组”,各组再细分为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小组,负责搜集相关资料。

- 政治家组需收集支持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的政治成就;暴君组则需寻找反对材料以揭示其专制行为。

2. 资料汇总

- 各组成员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并编制为小卡片,以便讨论时使用。

- 每组选出三名口才出众的代表参加讨论。

3. 课堂讨论

- 在教室环境方面,使用黑板展示“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的主题,装饰教室以提升讨论氛围。

- 由选出的主持人组织讨论,控制时间,每位代表可发言三分钟,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短暂补充。

4. 总结与反馈

-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总结,帮助大家客观认识历史人物。指出讨论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创新观点给予表扬。

5. 个人反思

- 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我反思。请大家撰写一篇小文章,题目为“我是……”,介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理想状态,以此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一系列生动且富有针对性的活动,同学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也能在讨论中锻炼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培养对历史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第2篇: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教案
拓展

标题:初一历史教学计划——探索古代文化与历史巨著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史记》的作者、体裁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史记》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及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司马迁与《史记》,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

二、要点分析:

1. 重点:佛教的传播与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关系。

2. 难点:探讨宗教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作用。

三、教学方法:

- 教法:问题导学法。

- 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及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你听说过佛陀入梦与白马驮经的故事吗?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走入历史的长河,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佛教和道教是秦汉文化的一部分,对当时的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佛教的传入:

-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印度求佛教经典,建立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

- 通过教材插图《白马寺》,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佛教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 讨论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分析其在当时社会的接受度及影响,揭示佛教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2. 道教的兴起:

- 了解道教的核心思想,主要源于黄老学说和巫术,其在东汉时期逐步兴起,成为扎根于本土的宗教。

二、司马迁与《史记》:

1. 教学补充:

- 为学生讲解不同史书的体例,帮助理解纪传体与其他史书形式的区别。

2. 活动学习:

- 学生阅读关于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的相关章节,查阅资料, 深入理解其重要性。

3. 讨论与交流:

- 探讨促成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各种因素,讨论其治史态度及价值。

- 通过小组讨论,寻找《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原因,使学生深入思考其文学与史学的价值。

4. 观点交流:

-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结论,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及严谨的学术精神。

3. 秦兵马俑的震撼发现:

学生分享对秦始皇兵马俑的了解,探讨其发现如何震动全国,并引起世界的关注,激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学习检测:

1. 选择题:佛教与道教传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A. 宣传思想麻醉民众

B. 都认为忍耐苦难即可解脱

C. 修身养性以求得道

D. 忽视欲望便可超脱生死轮回

2. 名言赏析:解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出处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

3. 设计解说:学生模拟秦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日解说员,撰写解说词,锻炼表达与沟通能力。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传入中国。

- 东汉明帝派人至西域求佛经,建立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

- 道教源于中国本土,兴起于东汉。

三、王充《论衡》:

- 批判迷信,强调科学与理性。

四、司马迁与《史记》:

-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集历史与文学之大成的经典著作。

第3篇: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教案
拓展

新文章标题:探索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将深入探讨秦汉时期的重大神话和科学成就。通过这一课,学生将了解纸的发明与改进、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的贡献,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使学生熟悉纸的发明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全面了解这一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 使学生认识到华佗与张仲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了解这些成就如何影响了后世。

二、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纸的发明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让他们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帮助学生意识到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智慧结晶,启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豪感。

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 纸张的发明和改进(特别是蔡伦的贡献)。

- 地动仪的原理及其科学价值。

2. 难点

- 理解科技名词及物理原理,特别是地动仪的工作机制。由于初一学生尚未接触物理内容,教师需给予适当解释。

3. 解决办法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从已掌握的碎片知识出发,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上建立更系统的理解。

- 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如幻灯片、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 以教师讲解为主,确保对地动仪构造和原理的准确传达,并适当解释专业术语,以便学生理解。

- 鼓励学生通过归纳法,多做、多讨论,最终归纳出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

本课时安排为1课时,旨在通过生动的讲授和互动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内容,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强调这一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 讲授新课

-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引出本文主题。

- 纸的发明与蔡伦的贡献

- 从竹简到纸的演变,讨论纸的发明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让学生思考纸的发明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

- 讨论蔡伦的改进如何推动了造纸术,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 《九章算术》的影响

- 简要介绍《九章算术》,强调其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海外的传播。

- 地动仪的发明

- 提问学生:如何感知地震?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背景和原理,用直观的图示说明其工作方式。

- 华佗与张仲景

- 强调中医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介绍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引导学生认识中医的历史和发展。

3. 课堂小结

- 总结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强调这一时期的历史遗产对后人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将不仅学习历史知识,更会激发对古代文明的热爱与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