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状况,掌握《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目的与内容,能够对其历史意义做出正确评估。
2. 通过教材深入分析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归纳出主要原因,并理解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同时设定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提升课堂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罗马法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罗马法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地位,特别是对西方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深刻影响,培育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欣赏与学习的积极态度。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探讨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与衰亡的多方面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在其后的岁月中不断扩展,直至形成覆盖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随着历史的演变,罗马帝国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经济繁荣和文化璀璨,在当时显得格外耀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的辉煌帝国却逐渐走向衰亡。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课内容,探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以及《查士丁尼法典》的重要性,感受其辉煌,同时探讨导致其灭亡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法典》
1. 展示资料:关于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相关资料。
2. 教师提问:讨论拜占庭帝国曾为何能达到巅峰?
-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文化承继与东西文化交汇等。
3. 教师讲述:经西罗马灭亡,东罗马进入“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登基,为稳固统治,他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
4. 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律与皇权的关系。
5.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包括《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讨论《罗马民法大全》的具体内容。
6.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
- 提示:尽管仍承认奴隶制,但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明确规定财产和契约等,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 展示资料:关于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历史图示。
2. 教师提问:为何拜占庭皇帝需依赖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最终结果如何?
- 提示:长时间战争致使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未能给与援助,反而侵略其领土。
3. 教师提问: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 提示:过度征战导致国力衰竭,外族入侵加剧了这种衰败。
4. 问题思考:从拜占庭的旅程中我们应得何种历史教训?
- 提示:文明的繁荣需要包容与开放,而闭塞只会导致衰退。展望未来,信仰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5. 拜占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讨论其在法律、艺术和建筑等领域的贡献。
三、课堂总结
我们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都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没有任何文化是绝对完美的,因此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文明,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推动自身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板书设计
1. 《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影响。
2.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欧城市复兴的历史背景、重要地区及其社会经济特点;掌握市民阶级形成的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大学兴起的原因、特征及其课程设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史料与图像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倡导历史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世纪市民追求自由与自治的决心,认识到“走出中世纪”的力量源自人自身的努力与奋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复兴对后世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西欧的中世纪文化被视为一种倒退,常常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相对比。但实际上,城市在这一时期的崛起象征着历史的重新进步。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世纪的城市与大学是如何在这段被误解的历史中崛起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 材料展示:乔治生于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渴望改变他悲惨的命运。在他面临来自庄园主的压力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争取自由。
2. 教师提问:乔治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描述他父辈的生活状况。
提示:他父辈生活在封建庄园中,面临租税、劳役,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为贫困。
3. 教师提问:乔治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现状?
提示:逃往城市,是他获得自由的方式。
4. 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揭示了什么?城市里的人们为何可以拥有这样的特权?
5. 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伴随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在11世纪重新崛起,尤其是在北意大利、南法和北海沿岸地区。
6. 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这些城市通常建在交通便利且较为安全的地方,规模较小,人口有限。
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市民在争取自由和自治时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
(3)城市自治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提示:(1)可以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兴起使封建经济的解体。(3)通常是通过取得领主或国王签发的“特许状”。
8. 思考:在自由城市中,市民与领主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
提示:市民成为自由者,拥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征税或剥夺其财产。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 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地逃到了城市,他是否能利用自己的手艺继续生活?
提示: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成为自由民。
2. 教师提问:工匠与商人在城市生活的样子如何?
提示:手工业者进行小规模生产,家庭既是作坊也是店铺;商人则专注于商业和贸易。
3. 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有哪些分化现象?这些分化导致了什么新阶级的产生?
提示: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分化,出现了早期的资本家和富商,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4. 思考:城市的复兴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5. 拓展延伸:如果乔治想开一家裁缝店,他能否立即实现?
提示: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规定逐渐晋升。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1. 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西欧教育与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
2. 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享有免税、司法特权,日常教育管理有较高的自律权。
3. 教师提问:国王与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国王尊重大学的自治,而教皇支持大学但限制异端言论。
4. 教师提问: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的看法是什么?
提示:课程受教会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的崛起到查理曼帝国的强盛,再到西欧城市与大学的兴起,我们观察到了西欧文明历经波折,向前发展的脚步。
板书设计
1. 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 市民阶层的形成
3. 大学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典型结构,明确领主与佃户的角色关系,掌握庄园的管理模式及农民的生活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探索庄园的特点;利用小组讨论对比西欧庄园农民与中国古代农民的不同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认识生产力发展如何影响生产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热情。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征。
-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农民之间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场景,通过描述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引导学生感受到西欧中世纪农民的辛勤与艰难生活。阿布拉黑在领主的自营地上辛苦工作,尽管春光明媚,但他面临着领主的监督与惩罚,生活简陋且贫困。透过这一情节,学生将被引入本课题——《西欧庄园》,探索西欧中世纪的农民生活及社会结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 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庄园的组成。
2. 教师讲解:
- 庄园不仅包括农村还有其周边的田地,规模因领主的财力而异。土地为封建领主所有,农民通过租种获得土地使用权。
3. 学生自主学习:
- 思考:西欧庄园的居民有哪些?土地怎么划分?
- 提示:探讨领主、佃户(包括自由农民和缺乏自由的农奴)及土地的分配(直领地与份地)。
4. 材料展示:
- 庄园的主要生产活动及其寒酸的生活条件。
5. 问题思考:
- 在讨论材料中的农奴生活时,学生分析其反映出的社会性质。
6. 材料展示:
- 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土地,还需为庄园主劳作,领主征收额外捐税。
7. 问题思考:
-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 材料展示:
- 不同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款,体现庄园法庭的运作。
2. 教师提问:
- 通过分析材料,了解庄园法庭的司法权及其稽查手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庄园制度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中世纪西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时,强调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即新制度的建立总是要面对自身的否定与改进。庄园的自给自足和封建关系反映出历史的多样性与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未来社会的可能走向。
板书设计
1. 庄园的兴起与发展
2. 性质:独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3. 主要居民:佃户(自由农民与农奴)
4. 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 庄园法庭的特点与作用
通过上述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西欧中世纪庄园生活的复杂性与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