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悉科举制度的創立和演变过程;
⑵ 理解与科举制相关的历史术语及其含义,如进士、殿试、状元等;
⑶ 分析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深化其对历史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⑵ 采用角色扮演和多种历史资料(如图片、图表、文献等)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学习,促使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形成,加强了封建统治,并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思考与评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起源及其逐步完善;
2、难点: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2、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金榜题名。”金榜题名时的兴奋,是古人选拔人才的一种象征。那么,古代社会如何选拔人才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寻科举制度的历史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的诞生背景:介绍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阐明这一制度如何限制了普通百姓获取官职的机会,并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角色扮演环节:分组扮演隋文帝与隋炀帝,讲解他们对科举制的具体贡献。让学生分享角色期间的选官制度,深刻理解科举制度如何逐步建立。
3、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举制度的本质。强调对于普通人而言,科举制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渠道,从而将选官权利集中于中央政权。
(过渡):尽管隋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尚不完善,但其开启了选拔人才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会研究唐代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
(二)科举制的完善
1、介绍唐代的常设科目,强调进士和明经的重要性,了解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2、分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与不同皇帝的贡献关系,像唐太宗对国学的扩充,武则天的殿试制度,以及唐玄宗对诗赋的重视。
(过渡):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后,我们需要思考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用人制度的改善与社会进步:
A、科举考试为平民提供了一个公平的选拔机制;
B、它为国家引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促进了各社会阶层的融合。
(2)教育事业的助推:通过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学术和教育的投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3)良好读书风气的开创:鼓励士人通过写作与诗赋来实现个人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涵,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到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还能思考其对人们、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深刻影响。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深度和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为今后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吐蕃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唐朝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特征及与唐朝的关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的民族政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培养归纳能力,并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思考和分析。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难点则在于理解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及其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导入新课:
在中华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唐朝的初期,一位皇帝获得了北方各民族的尊重与爱戴。他被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这位充满魅力的皇帝究竟是谁?他的魅力又来自何处?唐朝与这些边疆民族又是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系列的问题,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3、讲授新课:
首先要探讨的是谁在唐朝设立了专门管辖西域的机构。重点讲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
- 吐蕃的风俗习惯:
- 生活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社会经济主要以游牧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地区进行农耕。
- 该民族崇尚战争,军法严明,勇猛之士被视作高贵的身份,历代军人如果战死则被视为荣耀,战死的家族也被尊重。
- 在藏语中,“赞普”即意为具有权势的君王,是吐蕃国王的专称。
-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意义:
- 教师介绍松赞干布的生平和成就。
- 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 这一联姻有效地维护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增进了友谊。
- 通过提高双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与包容。
- 金城公主入吐蕃的重要性:
- 学生需分析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所写的书信内容,体会其限于历史和亲属关系的深厚。
- 讨论:为何称呼唐朝皇帝为“舅家”,为何他自称外甥?解释得以自称的多重关系背景。
二、回纥、粟末和南诏的兴起
- 简要介绍这三个民族的背景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强调他们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 通过小组讨论或互动式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对这些民族的理解以及其对唐朝影响的重要性。
【总结】
本节课回顾了吐蕃社会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唐朝的联系,通过这些历史的交流,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与包容,同时也能培养他们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的能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更加关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4-6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流的活跃状况,具体包括日本派遣遣唐使、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的东渡、日本与唐朝的文化交流等重要历史事件。
2. 通过解析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和印度等国的友好往来,激励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交往的原因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3. 通过对鉴真的多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取经过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追求真知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取经?对,是“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和尼泊尔。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同时,除了与印度交往外,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板书课题“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活动:
接着,教师分发《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让学生们讨论并讲解唐朝的主要对外联系。学生可以总结出,从洛阳和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通往天竺、波斯等地,而从广州出发的海上通道则深入东南亚,甚至到达波斯湾。可见唐朝的对外交流异常活跃,足以吸引70多个国家的商人和学者聚集在长安,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学生们回忆唐朝与日本的互动:
1. 遣唐使: 学生讨论遣唐使前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唐朝文化)以及他们返回时带回的书籍等。除此之外,遣唐使也进行传统贸易,带来珍贵的物品如珍珠、丝绸等,并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与经济的桥梁。
2. 鉴真东渡: 学生讨论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特别是第五次东渡时遇到的风暴与磨难,以及他最终成功的意义。郭沫若赞美鉴真的坚持,学生们可以解释其背后的深意。鉴真将唐朝的建筑、医学等文化传入日本,其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至今依然被视为艺术瑰宝。此外,鉴真坐像被日本视为国宝,象征着中日友谊的坚定不移及文化的传承。
3.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们列举唐朝文化如何深远地影响了日本,包括制度、建筑、文字、茶道等等。借助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的对比图,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相似性,反映出唐朝文化在城市布局、经济管理、政治体制等方面怎样渗透到日本社会中。
二、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新罗的地理位置,说明新罗即今天的朝鲜半岛。由于两地接壤,双方的贸易异常频繁。在新罗的出口货物中,牛、马、人参等常见,而唐朝则向新罗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可以讨论新罗的文化如何受到唐朝的影响,比如韩国的国旗是基于儒道思想而设计的,国家的文字也是在场结合中逐渐成熟的。
三、玄奘西游
引入玄奘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与历史真实的玄奘。讲述玄奘西行取经的经历及其在探求真理过程中的坚持不懈,让学生体会到奋斗与毅力的重要性。将其与现代的改革开放与文化交流相连接,激励学生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有所坚持和努力。
总结:
通过对隋唐时期与国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上唐朝与各国的密切关系,还感受到文化交流对发展的推动作用。讨论将唐朝的成功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结合,使学生树立起应有的国际视野,未来实现国家的繁荣盛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