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第10至12课)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第10至12课)(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一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涵盖10至12课的教学安排,旨在提高学生兴趣与学习效果,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1篇: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第10至12课)
拓展

初一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0-12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与过程。课程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的显著进展、手工业技术的提升、商业的蓬勃发展及对外贸易的扩大等关键史实,旨在使学生明白,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基本完成。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随着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大量北方人迁移至江南地区,江南经济迅速崛起。为了支持農業生产,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开垦了丰饶的土地。你是否想知道到五代及以后的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第10课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授课

首先,我们明确“经济重心”这一概念:经济重心是指经济高度发达、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古代经济主要涵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大领域。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仔细研究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兴盛。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 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 气候条件的优越,水资源丰富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 种植技术的进步与品种的多样化推动了农作物的高产。

2. 农业发展的表现

-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堤坝、运河的修建,促进了灌溉与排水,提高了耕地的生产效率。

- 新增作物的引进与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得南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显著上升。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 丝织业: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在国家内外享有声誉,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2. 棉织业:棉花的引入与种植,为人民提供了新的生活必需品,丰富了织造业的品类。

3. 制瓷业:景德镇等地的瓷器制造技艺精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商人前来购买,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4. 造船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造船技术不断提升,促进了海上交通及贸易的繁荣。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 商业都市:杭州、苏州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

2. 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越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从事国际贸易的重镇。

-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等港口日益繁忙,不断吸引外商贸易。

- (2)贸易范围:中国商船不仅航行至朝鲜、日本,更远达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海岸,形成了广泛的贸易网络。

- (3)管理机构: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以加强管理,促进商贸往来。

3. 纸币的出现与发展

- (1)交子的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开始使用交子,开创了纸币的先河。

- (2)纸币的普及:南宋时期,纸币逐渐与铜钱并存,成为重要的流通工具。

- (3)经济影响: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商业交易,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经济兴起的种种原因与表现,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格局的重要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后续的讨论中积极探讨,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与认识。

第2篇: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第10至12课)
拓展

初一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0-12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掌握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特色、居住条件、房屋建筑风格、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的形成。通过分析,认识宋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明确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品味历史、判断事实、参与讨论、积极交流,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融合观察、比较、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宋代的服饰特点

- 瓦子与城市文化的兴旺

【教学难点】

- 瓦子与城市繁荣之间的关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几章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宋朝的建立以及它对统一的积极影响,消除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割据混战,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稳步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为现代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那么,宋代的人民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深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

二、过渡:

宋代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巨大进步,使得人民的衣、食、住、行、娱乐及节庆活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探讨这些变化。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 在服饰方面,宋代出现了哪三方面的显著变化?

- 官员的服饰从节俭转向奢华。

- 劳动者的服装受到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成为流行。

- 妇女的缠足习俗作为陋习影响着日常生活。

2.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表现出什么不同?

- 肉食方面,北宋的人们以羊肉为主,而南方则多食鱼。

- 在主食方面,北方以包子、面条等面食为主,南方则偏爱米食,比如腊八粥。

- 饮茶方面,北方盛行“斗茶”的习惯,南方则有“献茶”的风俗。

3. 结合教材相关图文,分析南北方“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的住房特点有何不同?

- “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疏松,乡间多为茅草屋,陈设简朴;而“都市街景”则是房屋鳞次栉比,楼阁高耸,瓦顶华美。

4. 宋朝常用的代步工具有哪些?

- 主要有牛、驴以及从唐代步辇演变而来的轿子。

5. 梯田与店铺的便利条件对出行有何帮助?

- “邸店如云”表现出当时便利的出行住宿条件,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热闹的瓦子与欢乐的节日

1. 为什么瓦子成为热闹的场所?

- 瓦子既是人们娱乐的聚集地,又兼具商业功能,设有表演的“勾栏”和交易的摊位,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与生气。

2. 今天的哪些节庆活动在宋朝就已存在?

-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3. 关于贴“桃符”的习俗,后来在民间演变为何种形式?

- 贴“桃符”的传统习俗演变为如今的贴春联,成为春节的重要装饰。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深化对宋代社会生活特色的理解,并能够将这些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第3篇: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第10至12课)
拓展

初一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0-12课)

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统一过程以及元朝的建立,包括元朝的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学生应能够清晰描述蒙古族的历史脉络,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同时,学生还需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教学重点

-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行省制度的实施与意义

- 民族融合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难点

- 理清复杂的历史脉络,避免知识间的混淆

- 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与作用,以及对西藏和台湾的治理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特别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提问并讨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契丹建立的辽、党项的西夏、女真的金。通过这些回顾,引领学生自然过渡到蒙古族的兴起。

二、过渡

在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北方又兴起了蒙古族。今天的课堂将聚焦于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一代天骄的崛起

1. 成吉思汗的传奇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被誉为“一代天骄”。他从小所经历的困境与磨练,造就了他坚强与机敏的个性。通过提问,鼓励学生思考成吉思汗为何能在动荡中脱颖而出。

2. 成吉思汗的统一

讨论成吉思汗的统一过程,尤其是如何结束蒙古各部之间的混战,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这是他对蒙古族及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学生可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四、忽必烈与元朝的建立

1. 元朝建立

强调元朝于2025年在忽必烈的领导下建立,大都成为新都。接着,讨论元朝于2025年灭南宋的历史事件。

2. 文天祥与抗元斗争

介绍文天祥的事迹,让学生阅读他的诗作,体会其宁死不屈的精神。讨论他与忽必烈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中窥见历史的多面性。

3. 经济与外交发展

- 课程将强调忽必烈如何恢复和发展北方农业及水路交通,推广商业,使大都成为世界闻名的商业中心。

- 讨论元朝对外交往的频繁,特别是《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五、行省制度的设立

1. 行省制度的背景

分析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原因,历经广袤疆域的有效管理,需要新的地方治理模式。

2. 行省制度的特征与作用

详细说明行省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结构,以及在管理边疆地区(如西藏、台湾)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民族融合的发展

1. 元朝的民族融合

讨论元朝时期各民族团结与融合的表现,分析汉人及少数民族的迁徙和相互影响,如何形成了新的民族,如回族。

2. 历史意义

强调民族融合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增强国家的统一性,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过程,学生认识到了元朝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成吉思汗与文天祥的故事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成功源于努力与坚持,信仰与勇气同样能成就历史的伟大。学习历史不仅是对往事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作业

1. 书写行省制度的建立原因、特点及作用的总结。

2. 思考元朝的民族融合对历史的积极意义。

3. 探讨元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4. 回顾教材中“动脑筋”的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