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初中一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一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文章是关于部编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材的说课稿,旨在通过教学设计与策略的分享,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
第1篇:部编版初中一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拓展

一、教材分析

1. 课题:《元朝的统治》

2.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其历史地位意义重大。元朝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元朝行省制度的创建,对明清以及之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如下:

3. 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学生应了解蒙古族的崛起,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统一全国的历史过程,并认识行省制度的重要性,理解元朝统一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元朝统一及文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②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从多种历史资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天祥抗元的经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学习,让学生肯定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4. 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建立以及民族融合。

5. 难点:理解元朝统一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二、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采用了盘锦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其中,三段分别为自学、导学和测评,六步则包括定向示标、自学指导、自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测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还运用了自制的课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增强学习效果,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

三、学法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帮助他们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引导他们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利用《元朝疆域》图加深学生对元朝统一和行省制度的理解,通过设定“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内容、影响)来系统化教学。学习民族融合的表现时,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记忆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掌握历史表面下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过程

在课堂开始后,可以通过欣赏元世祖的治国风范引入本课,复习上节课内容为自然过渡。接着,我会展示自学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难点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了解学习情况,并提供及时的指导。

(一)、关于“蒙古的兴起”,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不作为重点,我将只选取一名学生,结合反映蒙古人生活的图片和相关教材,简述蒙古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社会发展的原因。

(二)、对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我会首先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并提问他为何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通过这一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成吉思汗的主要成就,肯定他的历史地位。利用《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图示,帮助学生认识当时帝国的广阔疆域。

(三)、在“元朝统一全国”部分,我会帮助学生理清蒙古军队是如何逐步吞并周边政权并建立元朝,尤其是如何消灭南宋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以增强他们的直观理解。为了解决难点,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强调元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接着,我会用文天祥的画像引入,让学生分享他的抗元事迹并进行深度评价,通过一名学生配乐朗诵《过零丁洋》来激发爱国情感,使课堂达到高潮。

(四)、在讨论“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时,我会重复强调这一部分的重要性,除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解行省制度外,还借助《元朝疆域》图强调相关的机构名称及其对家乡的管辖关系,增强空间概念。同时,我会让学生联系当代行政制度,使其更好地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随后,我将通过回顾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讨论元朝时期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共同归纳出民族融合的四个表现之后,学生会进行小结,并展示知识结构图,以理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巩固学习内容,我会设计一些精炼的问题,帮助学生针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手段

本课我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不仅有助于突显重点内容,还能有效地突破难点。然而,在使用教学手段时,我会注意不让它们喧宾夺主,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占据主要地位。

第2篇:部编版初中一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拓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我的说课将围绕7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与文化发展。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这一课的核心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商业和文化的繁荣。根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商业贸易、都市生活以及宋词、元曲的流行情况。教材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宋朝和元朝分别实现了部分统一和多民族统一,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进而促进了都市的繁荣以及市民文化的空前发展。因此,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并整合为三个子目:“市民阶层的出现”、“普通市民的生活”以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我们发现,本班的学生对宋代的社会经济已有初步认识,这为学习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本课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混淆。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引入市民阶层的相关概念,通过明确的主题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观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将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七年级的学生通常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对于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仍需加强。因此,我将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深化思考。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

1. 让学生知晓宋朝时期新兴的市民阶层及其历史背景。

2. 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多样性,认识宋词和元曲的特征。

3. 分析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体会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以及文化的又一个高峰。

四、重难点

在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现,而难点则在于分析市民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这一重点突出在对市民生活表现的理解上,而难点则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

五、教法学法

为了克服重难点,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与之对应,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具体的教学过程。我确定本课主题为“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的发展”,并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展示云南夜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与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

1. 市民阶级的出现:通过展示市民阶层相关材料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阶层的形成及其重要性。

2. 普通市民的生活:作为本课的重点,我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包括“大都市”、“市民商业活动”、“市民娱乐活动”、“社会节日习俗”和“文学艺术生活”。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展现宋元时期的丰富生活场景。

3. 市民文化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关汉卿的作品和市民生活的表现,引导学生讨论市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最后,我会通过线索式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理清市民阶层与其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将采用纲要式的方式,将主题和内容以清晰的逻辑展示,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迅速把握重点。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通过这堂课,大家能深刻理解宋元时期的丰富文化和多层次的市民生活。

第3篇:部编版初中一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拓展

《宋代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课围绕《宋代经济的发展》展开,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掌握宋代南方经济的增长情况,并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向南的转移。宋代,作为重要的历史经济阶段,体现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此外,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航海业和造船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兴盛,使得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中心。本课将重点探讨这一经济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意义。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主要由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部分组成。农业和手工业的进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本课核心问题在于探讨:为何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会最终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普遍好奇心强,渴求知识,思维活跃。因此,应通过视频、图片及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文并进行合作学习也至关重要。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2. 思考并分析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关系。

3.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根本原因及其现实价值。

设计意图:设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特别注意涉及的专有名词如“市舶司”、“蕃学”等。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此变化不仅是宋代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演变,对后世乃至现代都有深远影响。

教法设计: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图片资料的分析和探讨,以此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教师则在关键时给予必要的讲解。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再现历史场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不同人物及活动,讨论当时可购得的物品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农业的发展

-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部分,圈点批注并展示农业发展的表现。

- 利用《耕获图》和《秧马》的图片,结合相关事实,直观了解技术和工具的进步。

(2)手工业的兴盛

- 自主学习第二部分,概括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并展示成果。

- 展示相关图片,了解这些行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3)商业贸易的繁荣

- 自主学习第三部分,了解商业贸易的表现。

- 比较《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体会商业的变化。

- 讨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并探讨纸币的出现及其他支付方式。

- 出示《宋代经济分布图》,明确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研读材料,深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讨论这一历史进程对现今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七、教学反思及改进

在本节课中,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与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但是,在后续教学中,还应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的联系和为何这些联系对于理解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课堂上也应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辩论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