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解析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针对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进行详细的说课,探讨教学目标、课堂设计、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兴趣。
第1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材分析:

1. 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的阶段,本课重点讲述了明朝的创建过程、加强君权的手段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明朝初年,分封制的复兴以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标志着专制统治达到巅峰,士大夫阶层被贬低至如奴仆般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体制改革不仅影响了明朝本身,也为后来的清朝君主集权奠定了基础,因此理解明朝的君权加强对后续历史学习至关重要。

2. 说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需全面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举措。例如,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取缔了丞相和中书省,权力重新分配给六部,同时设置了锦衣卫并实施八股取士制度。他们还需要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估,培养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对比明朝君权加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同时,通过设疑讨论,促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催化剂。

3.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具体措施

- 难点:八股取士的制度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好奇心和好动性,尤其对于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感兴趣。由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发展,教学内容应从直观且形象的方面入手。例如,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以及生动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内容。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采用讲述法、图示法以及多媒体交互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史料,运用观察、阅读和分析法获取信息,促进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愉快学习。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环节中,每一步都旨在激励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历史、掌握知识、运用历史。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使用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与“朱元璋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朱元璋在政治和思想上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落实课标:

1. 通过课件呈现课标要求,明确学习内容,并进行知识梳理。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协调不同组间的释疑。

2. 采用多媒体展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讨论其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并引入朱元璋的强化措施,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 针对“八股取士”这一难点,回顾科举制度的发展,利用图示深化记忆,组织分组讨论其积极与消极影响。

4. 展示关于明朝经济发展的资料,如高产作物和明朝青花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明朝经济状况的直观理解。

- 小结:通过学生回忆与课件展示课程知识结构,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六、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内容,采用结构化板书方式,既概括了关键信息,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提高对教材的掌握能力。

第2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一、说教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一是剖析明朝政治腐败及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详细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是介绍满洲的崛起以及清军入关的相关情况。

二、说教学目标

1. 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的相关历史事件。深入思考明末内外交困的根本原因以及其后果。

2. 运用图片及其他直观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增强学习兴致。

3. 认识到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通过提问引入新课: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明朝存在了多少年,最终为何走向灭亡?这个环节旨在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4-85页,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主要表现。

(1)政治腐败体现在: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政务,皇室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大臣勾结营私,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2)社会动荡的原因是:政局动荡导致中央控制力下降,各地官吏贪婪无度,对百姓的剥削更加严重。众多贵族及官僚疯狂兼并土地,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通过这样的讨论,旨在提高学生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讨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上会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并教育他们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的覆灭

接下来,请同学阅读课本85页,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及其建立的政权和对明朝的影响。

(1)起义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财政危机加重,加之赋税苛重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民众愤怒,矛盾尖锐。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李自成提出“钧田免赋”的理念,并严格军纪,保护民众的生活,发放救助。

(4)政权建立:2025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5)推翻明朝:2025年,李自成率大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宣告灭亡。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问如何比较秦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帮助学生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3. 满洲的崛起与清兵入关

请同学阅读课本86页,了解后金的建立和国号的更改,以及清兵是如何进入明朝的。

(1)满洲兴起:202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2025年,皇太极将族名改为满洲,并于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尝试统一全国,然而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引其入关,与清军合力攻击李自成。李自成在战斗中失利,随后退回北京,继续西行最后却失败。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结合当时流行的歌谣,提出分析问题,让学生思考:

1. “闯王”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2. “近来贫汉难存活”的原因是什么?

3. “闯王”为何受到民众的拥戴?

4. 闯王于2025年建立政权,地点和名称分别是什么?

5. 闯王攻占北京,灭亡明朝的事件发生于何时?

6. 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四)课堂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及其后果、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以及满洲的兴起与清兵入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解历史教训,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3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说课。这一课在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围绕《红楼梦》以及昆曲和京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展开。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我设计课程的重要依据。大多数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接触过《红楼梦》,但对其作者和故事情节的了解较为肤浅。由于缺乏完整阅读的机会,他们可能无法感受到书中的文化深意和艺术特色。对于昆曲与京剧的来源和发展,学生们同样知之甚少。为此,我希望通过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使他们能够与这些文学和戏曲艺术形式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体会到繁荣的市民文化以及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明确该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了解清朝时期戏曲的繁荣,昆曲的兴衰过程,以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提升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激发他们读文学名著的热情,从而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至关重要。我计划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艺作品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将结合课程标准,采用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我们会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用微课这一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在课堂设计上,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1. 趣味引导:

上课前播放《朗读者》的片段,展示董卿朗读《红楼梦》的精彩部分,帮助学生感知《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 明确学习目标:

向学生展示学习的具体目标,帮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3. 自主学习引导:

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中的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课,他们可以完成自学任务,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将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图文并茂的视频,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4. 参与感提升:

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相关视频进行测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激起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5. 讨论启发:

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6. 知识归纳:

向学生展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他们参与编写板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梳理知识脉络,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当堂训练”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在学习中培养出对文学艺术的热忱与欣赏能力。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