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三
说教材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贞观之治》一节出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这一单元全面介绍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多方面情况。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代表,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还代表着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亚洲范围内广泛传播。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华文化圈”在此时已经开始形成,因此,学习这一历史时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本节课重点介绍唐太宗及武则天统治下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共同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理解唐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唐朝的建立背景,以及贞观之治与武则天治下的基本历史事实。
- 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多种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典故学习,让学生领悟“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道理,理解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意义。
- 从唐朝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在于“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为封建盛世,唐朝在唐太宗的领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开明政策,有效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在学习此内容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唐朝整体历史的认识,以及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地位。
教学难点
如何对唐太宗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在历史理解上可能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容易将历史人物的贡献简单化为“好”或“坏”,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做到实事求是。
说教法
课堂教学应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这一节课将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等,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知识积累相对匮乏,因此,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课件展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热身进入课堂学习。
2. 探究新知
- 介绍女皇武则天,展示其生平与成就。通过讨论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概括武则天的政绩,强调其对唐朝繁荣的贡献,进而引入贞观之治的主题。
3. 深入贞观之治
- 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并介绍其个人。引导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 分组讨论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包括唐太宗的开明治国思想、政策以及对贤人的广泛任用。
4. 评价唐太宗的治国
- 采用多媒体对比展示贞观初期和后期的国家状况,讨论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如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唐太宗的统治,强调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5. 教师小结
- 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唐太宗及武则天的政策对唐朝繁荣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 课后探究
- 设计一道关于武则天的探究题,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兴趣和思考。
板书设计
女皇武则天
1. 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 原因:
- 发展农业生产
- 破格提拔有才之人
贞观之治
1. 原因:
- 唐太宗开明治国思想
- 施行开明的治国政策
- 善于任贤纳谏
- 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2. 内容:
- 经济合理征税,促进生产
-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 影响:
- 为唐朝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贞观之治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标题: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本册历史教材主要涵盖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时期,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阶段进行描述,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的第四课,聚焦于元朝的建立与发展。元朝的成立,不仅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政权的体现,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经济角度来看,元朝承接了唐宋的繁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为明清两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直至清朝中后期,伴随着衰弱而逐渐结束。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的建立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回族的形成标志着这一历史进程的新发展。此外,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在历史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前者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后者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综上所述,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与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丰富的图文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并辅以“写写”“想想”等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大量文献和图片资料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统一中国的过程、采取的举措和产生的影响,同时用“读读”“看看”“说说”等语言引导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最后,简要展示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从知识层面来看,本课涵盖了王朝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及历史人物等重大议题,涉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从方法层面来看,本课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现象到提炼历史知识、再到认识历史人物的过程。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进行深入思考。
3、确定教学重点
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中全面掌握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依照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重组,确立了以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为学习核心的主线,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学习主题。同时,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作为重点,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分析,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上已有所提升。然而,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依赖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逻辑分析、归纳判断等问题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我将“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作为教学的难点,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三、依据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中国的时间,并列举忽必烈的治国策略,了解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面解析事物的能力,掌握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性,理解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意识到元朝的统一对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思考与探索来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则通过交流、分享与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思维碰撞,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从而突出课本重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他们的引导者。教师主要承担组织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色。组织方式上,我会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确保课堂纪律,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指导方式上,通过读书指导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归纳与分析方法来教授有效的历史学习技巧,并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去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
总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息息相关,学案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营造了共同成长的学习平台。
教学设计: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历史探讨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重点确定
1. 教材内容及其地位
本册历史教材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更替与发展。其中,《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作为第七学习主题的重要内容,关注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这一政权的形成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分析元朝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学生将能够看到重要的历史脉络和人物的影响。
2. 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呈现出图文并茂的特色,通过丰富的文字、图表以及引导性问题(如“写写”“想想”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历程、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与影响的详细描述,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从而掌握这一历史阶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此外,教材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呈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也促进了对不同历史背景的思考。
3. 确定教学重点
考虑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信息处理的挑战,我决定将重心放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位历史人物上。这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与对照,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对忽必烈历史评价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识记重要事件,更能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二、学生分析与教学难点确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在逐步提高。因此,我设置了课程的教学难点为“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原则,以提高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三、制定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能说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历史事件,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中国的具体时间,并能够列举出忽必烈的治国措施及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忽必烈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历史人物评析中,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方法,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意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认识到这一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此外,帮助学生理解元朝的统一如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重要表现。
四、教学设计与学习方式
1.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与合作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积极探索新知。同时,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培养问题讨论与解决能力,促使思维碰撞,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2. 教师教学方式:组织与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承担组织和指导的角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简洁明确的语言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及谈话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现象和人物。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知识,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案将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营造互助共成长的课堂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