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份针对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教案范文,内容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拓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的艺术理念,以及顾恺之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创作风格和历史背景。

二、能力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艺术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学习,激励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意识;通过解析杰出艺术成就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人民的创造性是推动历史文明和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难点:王羲之和顾恺之的书法与绘画成就,以及它们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需准备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及其书法相关的故事、图片和背景资料,以便于课上深入讨论和展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哪些同学曾学习过美术、音乐或书法?能分享哪些中国经典的美术作品、乐器或书法作品吗?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强调艺术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观察编钟的相关图示,启发他们讨论所发现的特点和意义。

邀请学生分享与“知音”相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就的深远影响。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中的插图,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重申兵马俑在雕塑艺术上的独特地位,强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王羲之的书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落实相关知识点。

观察书上的字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看法。

抽取学生分享王羲之的故事,探讨他的人格魅力与书法作品的影响。

五、顾恺之的绘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重点内容。

教师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深入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补充讲解“三绝”的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将对中国古代艺术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与创造力。

第2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拓展

【教学目标】

1. 识记与理解:学生需记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创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学生要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及道教创立的基本历史背景与发展。

2. 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屈子行吟图》的观察,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分析司马迁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丰富,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屈原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感受他在事业上的坚韧与勇气;同时,通过对道教与佛教的学习,引导学生区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不同,认识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需收集有关屈原和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了解他们的背景和成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讲述吃粽子、划龙舟的传统习俗,引入对屈原的讨论。

2. 探讨地方习俗,问学生关于如何祭奠过世亲人的方式,以此引入对古人文化的理解。

二、大诗人屈原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介绍屈原的生平与主要事迹。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书中信息,讨论屈原的贡献与成就。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屈原作为世界级文化名人的地位,探讨人们为何要纪念他的原因。

三、司马迁与《史记》

1. 直接介绍司马迁及其重要著作《史记》,请学生分享对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了解。

2. 观察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是什么?”

3. 提问学生:“《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其“纪传体”通史的独特性。

4. 深入解释“纪传体”通史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佛教的传入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佛教传入的关键要点。

2. 简要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逐渐流行的原因,并鼓励他们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道教的兴起

1. 指导学生阅读道教相关内容,找出关键知识点。

2. 介绍道教教义,并询问学生道教传播的原因,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事例。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道教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些教学步骤,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多元性,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第3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拓展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和地点,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掌握他们所使用工具的特征和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深入理解原始人类使用火的意义。

2. 能力与方法:通过图像观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与现代人,鼓励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历史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体会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生活与文化特点。

难点:元谋人的历史地位、北京人身体特征的不平衡性以及山顶洞人对于人工取火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科学考察队员”的角色引入,让学生初步接触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的背景。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路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各种人类的生存顺序。

二、元谋人

通过课本,要求学生思考“元谋人”的名称来源,及其生活的年代和地域。讨论如何判断元谋人是人类的关键,以及元谋人发现的重要性。教师在此进行总结,并承接到北京人的学习。

三、北京人

学生阅读课本,深入理解考察北京人的不同方面(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及火的使用等)。通过引导性问题,讨论人类生存的适宜条件,比较北京人与其他人类的体质特征。在探讨工具时,通过举例说明旧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展示的石器,分析其用途及获取食物的方式。进一步讨论北京人如何获取和使用火,包括火的来源和保留的方法,以及火对其生活的重要性。课堂中,教师在总结中强调,北京人遗址因其丰富的遗存,202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最后,鼓励学生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建立整体认知,随后开展深入调查与讨论,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山顶洞人成为北京人之后的进步人类。引导学生探讨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进步点,特别是在工具使用和火的掌控方面。借助具体事例,分析山顶洞人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进行钻孔,鼓励学生进行表格归纳,明确各自的特点与进步。

五、收获与疑问

课程最后阶段,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收集到的疑问。通过彼此分享,深化对原始人类的理解,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活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第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拓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齐国与春秋战国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激发兴趣: 通过探讨齐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问题导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形成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理解改革对于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2. 目标与毅力: 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的霸业建立过程,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兴盛依赖于明晰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强调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追求和毅力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该课的重点在于齐国和晋国的争霸,这反映了当时大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特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以实现国强兵富的方针。齐国凭借强大的政治地位和晋国的军事胜利,达成了霸主地位,强调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

2. 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加勒比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以及如何理解东方六国对秦军进攻无力抵抗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回顾齐鲁大地的文化和历史,提问山东为何被称为齐鲁大地,齐国的古都诞生于哪个历史时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提问环节:

对东周历史的起始、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的划分进行探讨,并明确这两个时期的重要性。

---

一、春秋争霸

1. 齐桓公的崛起:

- 史料出示: 引用《史记·周本纪》中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周室衰微导致的诸侯争霸局面。

- 讨论问题: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争霸原因、主要霸主及其成就,并以小组形式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发表意见。

2. 齐国的特点与改革:

- 齐国地理优势以及管仲的重要性。询问学生对管仲与齐桓公的看法,以及“尊王攘夷”政策的意义。

- 顺畅过渡至晋国和楚国的争霸。

---

二、晋楚争霸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情况,讨论晋文公如何成为霸主及其战争胜利的原因,寻找两国崛起的共同点与今日的启示。

- 联系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国家生存发展的影响。

---

三、战国七雄的形成

- 地理位置分析: 先出示战国七雄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其地理分布,并总结其特征。

- 人才辈出: 讲解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引入桂陵、马陵之战的历史背景,探讨国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预测与思考:

- 让学生预测战国时期的未来趋势及哪些国家可能主宰历史,讨论长平之战的胜利原因。

---

四、课堂总结

- 利用历史歌谣和小节,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以及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历史深邃的魅力。

第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示例五
拓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过程,掌握各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及主要国王的基本信息。

- 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提升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

- 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认识到统治者的态度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 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 理解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以及西周分封制的基本特征。

难点:

- 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公元前2025年,禹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2. 学习新课

- 学生通过预习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基本情况已有初步了解。接下来,通过填写历史再现表,促进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掌握。

(1)夏朝概述

-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5年

- 都城:阳城

- 创立者:禹

- 禹去世后,传位给其子启,形成世袭制。

- 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

(2)商朝的崛起与灭夏

- 公元前2025年,商汤在发起的战争中灭掉夏朝。

- 商朝最后一位国王:纣(以暴政闻名)。

- 武王继位后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5年,周与商在牧野展开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3)西周分封制

-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封给亲属以维护统治。

- 西周后期,政局动荡,发生国人暴动,致使周厉王被迫逃亡,最终在公元前771年灭亡,西周结束。

3. 课堂小结

- 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坐标图,概括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开发思维

-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在于探讨夏桀和商纣的暴政如何引发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此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例如绘制漫画、撰写故事或诗歌,激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希望学生能够在创作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课后反思

- 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参与度,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为下一次课做出调整。

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期望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历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