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初二上册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以及适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1篇: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熟悉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并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资料、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讨论,提升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同时,通过学习张謇、侯德榜等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及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歌曲《我的中国梦》,带领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当鸦片战争拉开了序幕,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便悄然萌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代代相传的努力。”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5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索中国民族工业与社会生活的动态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教师讲解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兴起的民间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 学生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主要发展阶段。

学生回应:

主要阶段包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期、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的发展、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国民党时期的动态。

3. 分析张謇

展示张謇和大生纱厂的资料,并探讨张謇为何从追求功名转向实业。

学生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外国工厂的兴起,张謇希望通过发展本国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

4. 探讨短暂春天的原因

讨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繁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

辛亥革命后政治环境的改善、政策支持、个人和团体投资热情,以及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暂时缓和均助力了这段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5. 研讨产业萧条原因

分析20世纪30、40年代民族工业萧条的原因。

学生讨论得出:

此时期民族工业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导致发展受限。

6. 分析分布特点

通过《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分析民族工业的区域和发展特点。

学生回答:

以沿海地区为主,轻工业占多数,重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7. 总结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诞生起便受到多重压迫,这使其发展存在许多局限性。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教师讲述

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受到两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先进科技引领了交通工具的革命,鸦片战争后,这些新技术逐渐传入中国。

2. 新式交通工具探讨

结合教材讨论新式交通工具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

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为外来侵略者提供了便利。

3. 生活习俗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4.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表格,理解生活方式的转变。

5. 介绍服装变化

展示中山装和旗袍,阐述其在民国时期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这些服装不仅展现了女性的优雅和男性的气质,也体现了时代风貌的变化。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走进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奋力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回首往昔,展望未来,生活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期待大家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展现自我,勇创未来。

第2篇: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初二上册历史教案:洋务运动的学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时间段、代表人物以及口号。

2. 掌握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与社会评价。

3. 分析并理解导致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和“求富”的历史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在历史研究中的合作学习和资料研读能力。

2. 基于对洋务运动影响的客观分析,提升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既是清朝封建专制政权为自救而进行的落后性运动,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洋务运动的概况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影响分析。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问题:同学们,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我们看到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们能否想象,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间,清军的武器装备能够如此提升?清朝统治者为何决定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开始学习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起

1. 概念解释:洋务运动是指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清朝官僚为了拯救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运动,由开明的官员所主导,被称为洋务派。

2.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填写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表格,了解其兴起的原因及过程。

3. 教师总结:面对外部压力,洋务派的措施虽然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维护统治,但却忽略了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这为未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第二部分: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 军事工业的兴办:讨论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初衷,学生回答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及其背后的“自强”口号。

2. 其他措施:讨论洋务派为满足需求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新式教育、设立翻译馆等。

3. 民用企业的开办:引导学生识别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并讨论其影响。

第三部分:建立新式海陆军

1. 海陆军建设:要求学生归纳洋务派建设新式海陆军的步骤,教师补充解释新式海军的成就及之后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2. 历史评价: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对洋务运动进步性与落后性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强调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虽然未能使国家富强,但对军事、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未能彻底打破封建制度,这也最终导致其失败。

---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开明官员的推动下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致力于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虽然洋务运动并未能实现其目标,但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昭示了古老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开始迈出的重要一步。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也希望大家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思考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

第3篇: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初二上册历史教案: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学生应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

-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阶级局限性。

- 过程与方法

-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资料收集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 通过史料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为摆脱压迫而展开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及最终的衰落过程;深刻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 教学难点

-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价、失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引入主题,指出历史上多个朝代因未能妥善处理农民问题而走向灭亡,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具体历史案例(如秦朝等)。进而引入太平天国运动,讨论其在近代社会的独特性及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 课堂讨论: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进行集体讨论。

-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加尖锐。

2. 角色引入: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洪秀全应运而生。

- 提问互动:洪秀全为增强力量,创立了什么组织?

- 学生回答:创建“拜上帝教”,发展大批会员。

3. 事件展开:2025年洪秀全带领起义,攻占金田村,建立太平天国。

- 学生阅读教材,探讨洪秀全如何建立起义军的结构。

- 教师补充太平天国初步政权构架的形成。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1. 地图分析:教师展示太平天国的进军路线图(金田→永安→全州→长沙→武昌→南京)。

2. 建立政权:2025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形成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3. 巩固政权:学生讨论太平军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

- 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出台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1. 事件回顾:通过图文描述天京事变的经过,使学生掌握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脉络。

2. 新领导的崛起:洪秀全之后,新人洪仁轩的主导及《资政新篇》的出台,讨论其内容及未能付诸实践的原因。

3. 军事斗争分析:考察太平军在绝境中进行的重大军事斗争历程。

4. 总结与反思:2025年天京的陷落意味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分组讨论运动失败的相关原因(主观与客观因素)。

5. 最后总结:强调尽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其对清王朝及外资侵略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课堂总结

- 强调太平天国的革命历史重要性,以及这场史无前例的农民革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冲击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新历史的反思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教训和未来的方向。

第4篇: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教学设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并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 学习沙俄如何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增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真相的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列强的侵略行为对人类文明和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激发学生传承为国奋斗精神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的图片,提问学生对圆明园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 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意图揭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度发动侵华战争

1. 引导思考:学生通过教材中的问题研读,讨论为何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背景归纳:恶性侵略背景下,西方列强的野心并未因《南京条约》而得到满足,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

3. 借口分析:探讨英法是如何寻找“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侵略借口的。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 清政府的腐败使得2025年英法联军能够轻易占领北京,肆意焚烧圆明园。

2. 通过《焚烧过后的圆明园》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带来的悲惨。

3. 总结条约内容:学生讨论《北京条约》的条款,强调失去的领土和巨额赔款。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 解读沙俄如何利用鸦片战争的间隙,迅速侵占中国东北及大量领土。

2. 分析《瑷珲条约》的影响,以及沙俄对中国领土的割占情况。

3. 讨论各国的侵占情况,学生可以列举具体事件并分析后果。

师生互动

-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

- 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整体影响:外国的侵略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更深入到文化和政治方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奠定了列强在中国利益的根基。

反思与延伸

-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使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不止于课堂。

第5篇:初二上学期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初二上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与生活相关的事件及战争视频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讨论,培养探究性思维和创造力,增强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弱国无外交”和“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激励学生志存高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的学期,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中国近代史。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鸦片战争的视频,引入本课内容。两国虽遥远,但因鸦片贸易而爆发的战争值得我们深思。这场战斗背后潜藏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揭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 学生需阅读教材,讨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情况,如茶叶与丝绸的出口和鸦片的进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从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到军队战斗力下降等方面展开讨论。

3. 介绍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展示其言论与虎门销烟的历史图景。引导学生思考,虎门销烟是否是战争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 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形势,讲述战争经过,分析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等。

2. 教师强调,英国的强大与现代战争武器的优势决定了清朝的失败,提醒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 讲解2025年《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重点分析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条款。

2. 引导学生逐条讨论这些条款对中国主权的摧残,特别是如何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失去自主权。

3. 学生讨论《南京条约》签订后续条约的签订情形,如《虎门条约》等,并分析其危害。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如何被侵略所破坏的。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与外来资本主义列强的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一转折点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永不可忘。我们要铭记过去,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