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五
学习目标
1. 探究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学会识别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组成情况。
3. 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学习重点
- 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空气中的O2含量。
学习难点
- 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能够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与结论。
课前预习
1. 请思考你对空气的认识,包括它的外观、性质及成分等方面。
2. 了解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正确操作以及其吸取液体的原理。
3. 观察将点燃的木条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所产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性质。
4.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一些你所知的空气污染现象。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1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空气的成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空气的成分曾是一个未知之谜。早在两百多年前,关于空气的研究开始引起一些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实验揭示了燃烧与氧气的关系,打开了人们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大门。请阅读课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 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有哪些主要的操作,这些操作产生了哪些关键的实验现象?
2. 拉瓦锡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实验探究
请观察老师演示的实验,记录以下表格中的内容: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 |
| 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 | |
| 反应停止,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 | |
交流讨论
1. 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总结该实验的结论。
3. 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在拉瓦锡的试验中,他得出氧气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但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何会发现空气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是否还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
请阅读第27页的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列出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明确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定义。
3. 判断以下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理由:
- 空气
- 海水
- 氧气
- 石灰水
- 冰水混合物
- 冰
自主学习3
阅读第28至30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 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什么?它们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是什么?
| 成分 | 主要性质 | 主要用途 |
|-------|------------|----------------|
| 氧气 | | |
| 氮气 | | |
| 稀有气体 | | |
2. 有哪些因素会导致空气污染?其危害是什么?应当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理?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 (1)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量,采用环保原料;
- (2) 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展反应,以减少废物排放;
-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求实现“零排放”;
- (4) 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保障社区安全。
注
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化学原理,积极从源头减少或消除污染。这种思想在现代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鼓励我们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以可持续的方式思考与实践。
初三下册化学教学设计:探究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含义。
(2) 能够运用溶解性表和溶解度曲线检索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并根据给定信息绘制溶解度曲线。
(3)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够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出对应的概念。
(2) 培养通过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矛盾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2)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使用溶解度曲线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
-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深刻理解及其在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工具】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溶解性表、教材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否说说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才具有明确的意义?
交流回答
- 通过改变条件,我们可以使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 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会有所改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量化的角度来探讨物质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 为了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 在一定温度下;
2. 使用统一规定的等量溶剂(100g);
3. 状态为饱和溶液;
4. 用溶质的质量作为单位(g)。
- 我们定义固体的溶解度为: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特定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所能达到的饱和状态下的溶解质量。
提出问题
- 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易溶”与“难溶”,其与实际溶解度有何关系?请大家查看下面的资料。
课件展示
- 展示20℃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
- 我们已经了解溶解度的定义,那么如何具体表示溶解度呢?
课件展示
- 演示教材中的溶解度表(P36表9-1)。
分析小结
- 列表法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但其不够直观,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另一种工具——溶解度曲线,以更好地表示和理解数据的变化。
活动与探究2
-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指导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 溶解度曲线允许我们观察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如何受到温度的影响、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查询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指标。
- 溶解度曲线告诉我们:
1. 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如硝酸钾(KNO3)。
2.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变化影响,例如氯化钠(NaCl)。
3.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例如氢氧化钙(Ca(OH)2)。
4. 曲线的交点P显示了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提出问题
- 今天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P38),并讨论相关问题。
交流回答
- 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
1.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高;反之亦然。
2.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低。
练习讨论
- 如何提升养鱼池水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活动
-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及教材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课后总结
- 本节课我们系统学习了固体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对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及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有了全面的理解,并探索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课后习题
- 请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并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准备。
教学设计:爆炸及其安全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爆炸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2. 掌握一些易燃物品和易爆物品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论证和实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燃烧知识和灭火原理,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火灾和爆炸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起防火和防爆的意识,并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爆炸的含义及影响。
- 易燃物、易爆物的相关安全知识。
难点
- 如何有效地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
教学工具
本节课使用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相关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氢气不纯,那在点燃时会发生什么?很可能会引起爆炸,这不仅会危害到生命安全,还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爆炸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
二、推进新课
- 爆炸的概念
教师:当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实验7-2)
实验步骤:将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顶部剪去,并在两者的底侧各打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略小于橡皮管的外径。连接组件后,在小塑料瓶内加入适量面粉。点燃蜡烛,使用塑料盖封住金属罐的开口。通过橡皮管向罐内鼓入大量空气,确保实验人员与装置保持安全距离。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实验中会发生闪亮的爆炸。
教师:由此可知,金属罐与塑料盖组合成一个限制空间,面粉被空气充分混合后,在足够的温度下导致剧烈燃烧,释放出巨量的热量。气体迅速膨胀,最终引发爆炸。
教师:在有限空间内燃烧,物质释放的热量会让气体急剧膨胀,这正是造成爆炸的原因。那么,可发生爆炸的物质有哪些呢?
学生: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教师:是的,物质在充足的氧气下,接触面越大,燃烧越剧烈。在一些易燃易爆的场所,烟火是绝对被禁止的。同学们,这里我们必须提高警觉,随时关注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
- 安全常识的理解
教师: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发生,我们在易燃和易爆的环境中经常会见到一些警示图标。
教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图标,它们传达了哪些安全信息?
学生回答:
1. 警惕火灾——易燃物质;
2. 禁止放置易燃物;
3. 警惕爆炸——爆炸性物质;
4. 注意火灾——氧化物;
5. 禁止明火;
6. 禁止携带火种;
7. 禁止燃放鞭炮;
8. 禁止吸烟。
教师:很好,那么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在哪些场所需要设立“严禁烟火”标志呢?
学生回答: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等,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有可燃气体或粉尘,非常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教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中关于“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的内容。
教师总结:易燃物与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碰撞时极易引发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各类易燃易爆物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存储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安全规定,不得违规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增强防火防爆意识,谨慎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易燃易爆物品,确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五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熟记pH值与溶液酸碱度之间的关系。
2. 熟练掌握使用pH试纸测量溶液pH值的方法。
3. 认识到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 教学难点:准确区分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 自主练习:
自学教科书61-62页的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溶液的酸碱度是指它的酸碱性强弱,用pH值来表示,通常在0到14之间。指示剂只能指出溶液的酸碱性,无法准确表示酸碱度。
2.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而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pH值愈小,酸性愈强;pH值愈大,碱性愈强。
- 跟踪练习:
1. 小组竞赛,快速记忆酸碱度与pH值的关系。
2. 如果某溶液的pH值为3,可以推测该溶液是酸性的。苹果汁的pH值在2.9到3.3之间,因此其颜色会在红色和紫色之间变化。
3. 选择答案:以下哪种pH值表示酸性溶液?(D) A.pH=14 B.pH=7 C.pH=1 D.pH=0
4. 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中,观察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 氧化钙:pH>7,显蓝色。
- 二氧化碳:pH<7,显红色。
- 氯化钠:pH=7,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 自主练习:
通过阅读62-6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pH试纸只能将溶液的酸碱度精确到个位数。
2. 使用pH试纸测量酸碱度时的流程为:“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 小组讨论:
1. 把pH试纸放入溶液中会有什么影响?
2. 润湿pH试纸后测量酸碱度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图表展示pH值的变化。
3. 检测酸性或碱性气体时,使用润湿的pH试纸还是干燥的?
- 教师点拨:
在检测酸性或碱性气体时,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因此应使用润湿的pH试纸。
- 跟踪练习:
参照苯甲酸的性质推测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其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 自主练习:
学习教科书63-64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 厨房清洁剂是碱性的,因其含有氢氧化钠;而厕所清洁剂则是酸性的。草木灰溶液呈碱性,其组成成分为碳酸钾。
2.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值则小于5.6。
3. 小组讨论溶液的酸碱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 跟踪练习: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通过三次测量得出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结果显示,各类洗发液的pH值差异较大,约在7到9之间,而护发素的pH值略小于7。同学们讨论了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如下:
(1) 收集五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值的溶液中,静置30分钟。
(2) 取出头发,吸干液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对头发造成损伤,而中性和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大。
- 分析讨论:在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时,先用洗发液再用护发素的原因是为了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潜在伤害。
当堂训练:
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及巩固部分,确保理解本节课内容。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2) 学习几种常见酸及其特点,以及酸的通性。
(3) 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
(1) 透过实验与探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2) 运用实验方法获得信息,并通过比较与总结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励他们积极探索,并培养团结合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 理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及其应用。
3. 学习酸的基本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2. 各种酸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玫瑰、月季、紫甘蓝、浓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听说过或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学生分享常见的酸和碱,例如:碳酸、醋酸、盐酸、硫酸,以及氨水、石灰水、烧碱等。
提出问题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来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进行教材P50实验10-1,并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的内容,归纳指示剂的定义及其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
阅读回答
学生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则变红。
提出问题
请讨论在白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些是酸溶液,哪些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白醋和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通过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在少量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判断:若溶液变红,说明是酸性;若变蓝,则为碱性。
过渡
指出酸碱指示剂的种类非常多,不仅仅局限于石蕊和酚酞。在我们生活中,指示剂的身影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通过活动来更深入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参照教材P51进行实验,注意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展示交流
实验结束时,各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此次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或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卉可作为指示剂,例如牵牛花、蝴蝶兰、玫瑰、紫甘蓝等。
过渡
之前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接下来将重点分析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应用。
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学生阅读教材P52关于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记住它们的主要使用领域。
活动与探究2
请染笔完成P53实验10-3,并认真记录实验过程。
归纳总结
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脱水性,使用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与皮肤或衣物直接接触。它也可以作为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分步骤讲解:
1. 向小烧杯中加入20毫升水,然后沿着烧杯内壁缓慢注入10毫升浓硫酸,切记不搅拌。
2. 学生观察无色液体分为两层的现象,分析、讨论原因。
3. 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学生体验烧杯外壁的热度。
之后,按图10-6再进行一次演示,强调不当稀释浓硫酸可带来的危险。学生做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与水混合时会释放大量热量,导致烧杯外壁变热;同时,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浓硫酸表面,因此迅速加热会使水沸腾,从而导致硫酸飞溅。若一不小心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3%到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
特别提醒
在稀释浓硫酸时,务必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持续搅拌,切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浓硫酸的腐蚀性主要来源于其强烈的脱水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理解了石蕊和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规律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及其广泛应用。希望同学们将今日所学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