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于实验。
2.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开始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汇报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的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形成有价值的结论。
3. 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沟通与交流。
3. 体验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与学习成功的喜悦。
4. 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思考和交流。
教学方法
通过资料提供、兴趣激发、活动探究、得出结论、提升认识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它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待学生回答“化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后,教师说明化学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西游记》中炼丹炉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授新课
教师记录课题,并引导学生聚焦实验:“今天我们将探究蜡烛及其燃烧。蜡烛的燃烧现象你有没有深入的思考?”
实验观察阶段
1. 在点燃蜡烛之前,学生需观察蜡烛的构成、形状、颜色等特性并记录。小组内交流,然后由代表分享观察结果,教师鼓励并总结大致结论。
2. 在蜡烛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变化及蜡烛的状态,记录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蜡烛燃烧的特点,如火焰的层次等。
3. 在蜡烛熄灭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白烟现象,通过实验确认白烟是石蜡蒸气,并总结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
三、提问与总结
讨论探究结果,强调化学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过程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撰写探究活动的汇报,并预习下一课:“探究空气的组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实验探究
通过多个实验,分别验证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的成分:
1. 观察澄清石灰水对二氧化碳的反应,并讨论其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2. 检测氧气对燃烧的影响,观察明火与呼出气体的反应。
3. 实验通过对照物体(例如玻璃片)来确认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
三、小组讨论与总结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呼出气体与空气的不同之处,强调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结本节课探究的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化学现象。
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2.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渴望深入了解化学,关注相关的社会问题。
3.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对此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事实材料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初步理解。
2. 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另一重点。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介绍化学史、化学成就与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课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文章,并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或2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激趣法、直观感知法、讲述与讨论法
仪器准备
1. 试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烧杯、石棉网、坩埚钳
2. 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纯碱、食醋、镁带、蜡烛、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3. 与教材相匹配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1. 教师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令人兴奋的世界,学习很多新颖且实用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物质,你们能说说身边有哪些物质吗?(学生回答:学习用具、衣服、桌子、金属制品等)这些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无处不在。
2.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1-1,强调衣、食、住、行中的化学成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化学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3. 演示实验,激发同学们的观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分享所见现象,体验化学变化的神奇。
化学研究内容的教学
1. 教师直接给出化学的定义并板书,随后简要讲解化学研究的四个方面: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并结合教材和其他资料进行说明。
2. 理解“组成”:例如,通过化学分析发现构成众多物质的元素只有100多种;2025年,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揭示了组成的重要性。
3. 理解“结构”:现代科学表明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原子可以分而分子不可分,奠定了现代化学基础。
4. 理解“性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5. 理解“变化规律”:从历史中我们了解到铜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食盐的变化规律促进了它在工业的广泛应用。
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1. 组织学生观看与化学相关的视频,并进行讨论,或者提前布置搜集材料的任务,课堂上进行交流。
2. 教师简要汇报化学对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强调每一次人类的科技进步都与化学紧密相连,如新材料的发明、高科技设备的开发等。
3. 深入探讨化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提出化学在其中的关键角色。
4. 环保问题的引入,讨论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再次强化化学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
总结与作业
1. 强调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化学的应用。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我爱化学》,并描述两个实验步骤及其现象。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还能够感受到化学与他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化学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实验对科学探索的促进作用。
2. 熟悉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能够列举实验进行前需要注意的事项。
3. 识别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及其适用范围。
4. 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的规范流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理解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和设备名称。
2. 通过探索性实验,加强基本操作技巧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责任感和意识。
2.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励他们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 通过实践获得乐趣,理解科学严谨性和实验规范对于成功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实验器材的识别与操作。
2. 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及操作流程,尤其是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 滴管的规范使用。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药品的取用
1. 引入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强调实验对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和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播放显示实验违规可能导致的事故案例,强调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2. 实验室规则探讨
参观实验室,讨论实验室的规则、仪器名称及其用途,建立初步认识。
3. 固体药品的取用
- 示例药品:X石、碳酸钠
- 讨论固体药品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 问题讨论:
- 如何安全地将X石取出放入试管?
- 如何将碳酸钠顺利放入试管而不沾壁?
- 互动指导,强调实验的标准化,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与实践。
4. 液体药品的取用
- 示例药品:稀盐酸
- 探讨生活中倒液体的技巧,类比化学实验中的液体取用。
- 问题探讨:
- 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倾倒技巧及细口瓶操作。
- 实践测试,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液体取用方法。
5. 量筒的使用
- 回顾如何准确量取液体。
- 强调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持平的重要性。
- 实际操作中注意判断仰视与俯视对读数的影响。
6. 滴管的使用
- 讨论滴管的基本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 实际操作观察反应,记录现象,引导总结。
二、物质的加热
1. 酒精灯的使用
- 探讨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及火焰各部分的特性。
- 通过实验观察火焰的不同部分,分析其温度差异。
2. 实验探究
- 安全地加热液体,并记录变化过程。
- 讨论加热过程中应避免的错误操作,例如试管口对人及直接冷水冲击已加热的试管。
三、洗涤仪器
1. 仪器清洗的重要性
- 理解为何在实验结束后需对仪器进行清洗。
- 通过教材学习和讨论,明确洗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2. 实践操作
- 让学生亲自洗涤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实验室,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作业安排
1. 书面作业:完成素养教育学案中P6-12的相关内容。
2. 家庭实验:利用家中资源(杯子、瓶子、筷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等操作的练习,增强实践技能。
以上是《走进化学世界》的具体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安全意识与探索精神。
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教案及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是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通过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
2. 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 定义:物理变化是指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现象。
- 特点: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化学成分保持不变。
- 常见形式:物理变化包括蒸发、凝固、熔化、升华、破裂、扩散、吸附、干燥等过程。
物理性质
- 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经历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些性质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或测量来确认,例如气味、水溶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以及沸点等。
3. 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 定义:化学变化是指在变化过程中生成了其他物质的现象。
- 特点:化学变化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
- 常伴随的现象:例如变色、变味、变质、发光、放热、气体释放、生成沉淀以及生锈等现象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
化学性质
- 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涉及物质之间的反应。例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可燃性、受热分解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以及热稳定性等。
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具体而言:
- 在化学变化中,必定会伴随新的物质的生成,而物理变化则不涉及其他新物质的形成。
- 反之,物理变化并不一定会引发化学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根据生成新物质的情况来区分这两种变化。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进化学实验室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们通过实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和原理。然而,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学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实验室规范和操作流程。以下是关于药品取用、加热、洗涤仪器以及化学理论建立的详细介绍。
1. 药品取用的原则
在实验室中取用药品时,应该遵循“三不”原则,以确保安全:
-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部分化学药品可能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直接接触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 不要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某些药品的气味可能对人体有害,正确的做法应是用适当的方法闻气味,如使用气味传递器。
- 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许多化学物质是有毒的,尝味可能会导致中毒。
同时,取用药品时应充分考虑节约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来取用。例如,取用液体药品时,液体的用量一般控制在1-2mL;而固体药品则只需覆盖试管底部。
剩余药品的处理也要遵循“三不”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带出实验室,必须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为了安全地取用液体药品,可以使用胶头滴管或量筒:
- 使用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时,要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切记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使用后的滴管也不应倒放或平放,以避免残留药液滴落。
- 从细口瓶倒出液体时,务必将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瓶塞污染药液。倾倒药液时,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药液浸湿标签,导致标签腐蚀。
- 量取液体药品时,使用量筒,确保量筒在平稳的状态,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避免因角度错误导致读数偏差。
3. 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时,常用的工具包括药匙和镊子:
- 对于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使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式来传送到玻璃容器中。
- 块状固体或密度大的金属可以用镊子,以“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小心送入容器。
4. 物质的加热
加热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使用酒精灯时需注意:
- 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进行加热时,应该使用外焰部分。酒精灯内的酒精量应控制在容积的2/3以内,切忌在灯点燃时添加酒精。
- 对于不同的玻璃仪器,加热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试管、蒸发皿等可以直接加热,而烧杯和烧瓶则需要垫上石棉网。量筒和漏斗等不能被加热。
在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为了避免炸裂,试管外壁应保持干燥,且加热时应尽量使试管均匀受热,确保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试管口不应直接对着人。
5. 仪器的洗涤
洗涤玻璃仪器时,应确保仪器的清洁度,理想的标准是仪器内壁无水滴聚集,水流应畅通无阻。
6. 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近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为化学的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 原子、分子理论由英国的道尔顿和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他们的研究深入解析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则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7. 两个重要实验
在化学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
-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学生可以学习到关于热能与光能的转化等相关知识。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的化学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和理论的学习,学生们将在化学世界中游刃有余,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