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蟋蟀的住宅》。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精致的说明性科学小品文。它不仅向学生介绍了蟋蟀独特的居住环境及其修建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段课文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方面: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修建过程,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体验中领悟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对动物以及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到蟋蟀不甘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学”来指导教师的“教”。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主阅读和感悟,分享他们的发现。为此,将采用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和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和自读自悟法。
五、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引导他们自豪地分享,同时结合他们对蟋蟀的熟悉度,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能引入新课题,也为学生转换角色,从而改变学习方式作好准备。
2. 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探讨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并交流各自的理解和疑问。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4. 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以蟋蟀的角色进行汇报,介绍“我的家”。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扮演“小记者”提问,通过这样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也让他们在互动中加强理解。
5.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其他动物住宅及其修建过程的资料,并可以写下对蟋蟀或其他动物的心里话。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增加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六、说板书
有效的板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会确保板书简洁明了,突出蟋蟀住宅的核心特点及修建的流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让学生们在体验、感悟和交流中,加深对蟋蟀及其住宅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使这节课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良好契机。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享的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蟋蟀的住宅》。在接到这篇文章后,我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与思考,试图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这篇作品。
最初,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反复阅读了多次。通过法布尔这位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的文字,我被其紧凑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所吸引。文章让我体会到,蟋蟀的住宅不仅是个小小的洞穴,更是“伟大的工程”。这小昆虫对生活的热爱及其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感动。同时,法布尔所采用的拟人手法,使得这篇观察随笔充满了对小生命的深情与关怀,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关于坚韧和智慧的故事。
而在第三、四遍的阅读中,我开始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小朋友们对蟋蟀了解多少?他们是否能在“随遇而安”这句话中找到共鸣?在这个只有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中,蟋蟀的伟大是否能够被他们感知?了解到他们有时可能对这一切感到困惑,我意识到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更加贴合他们的实际体验。
接下来的几遍阅读,我又转换回教师的角色,提炼出学生与我共通的感受与疑虑:法布尔为什么称蟋蟀的住宅为“伟大的工程”?他又是如何运用拟人手法展现这一点的?我开始专注于如何设计一个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话题,并让课堂充满绿色和谐的交流氛围。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着重实施“抛锚式教学法”。
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会并正确认读“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熟练书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自如使用“住宅、选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体会蟋蟀“热爱生活”和“不辞辛劳”的精神。
3. 识别文章中拟人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的精神,并在生活中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这些目标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第二点为教学重点,第三点则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程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主题讨论达成前两个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交流,以实现第三个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流程中,我设计了“五大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首先,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借助学生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描述,将他们代入一个“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与蟋蟀的独特居所,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提前熟悉相关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接下来,确定问题,并鼓励学生二度阅读课文,交流个人的阅读感受。此阶段不仅重视生字词的学习,还让学生在与文本互动中逐步理解蟋蟀住宅的特征和其“伟大”的原因,展现了语文新课标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关注。
在随后的自主学习阶段,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利用批注记录下阅读感受,逐步实现个性化的理解与思考。同时,我鼓励他们关注文本中的插图和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阅读观。
之后,在协作学习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享交流来反馈各自的感受。借助文中具体的描写,帮助学生发现蟋蟀住宅的科学性和精致感。在讨论“这一小洞穴如何称得上伟大”时,我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工程的浩大与工艺的巧妙,以此增强他们的体会。
最后,通过效果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思考,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的形式,表达对蟋蟀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并铺垫后续课程的讨论。
总结而言,以上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侧重于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实施“抛锚式教学法”,旨在从情感和知识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小生命的奥秘,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能力。谢谢大家!
新文章内容: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背景与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由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篇观察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怀着热爱和敬畏的心情,通过细致的观察,向我们生动描绘了蟋蟀如何构建自己的住宅,并深入探讨了其居住环境的独特性和蟋蟀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采用了拟人手法,使得蟋蟀不仅仅是一种昆虫,更像是一个勤劳的建筑师。通过风趣的语言,学生能够感受到蟋蟀生活的乐趣,以及作者对其独特生活方式的赞美。
本节课以观察为主线,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热情。第二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不仅关乎课堂内容,更希望以此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探索与发现,从而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1. 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并学会书写13个生字,包括“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理解蟋蟀住宅的构成及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3. 激发学生对观察自然的兴趣,懂得蟋蟀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蟋蟀的住宅构成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而困难则在于体会蟋蟀所展现出的坚持与努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我采用了“先扶再放”的教学策略。课前通过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中要点,然后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在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后,我鼓励他们分享个人感受,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整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激发兴趣,设置问题
我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小的蟋蟀可是昆虫王国的优秀建筑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住宅,看看这个小家伙是如何建造它的家!”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整体理解与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默读和思考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学生们被引导思考:蟋蟀的住宅构建主要讲述了哪些方面?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归纳出选址、住宅特点及挖掘手法等要素,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 学习蟋蟀的选址
我询问同学们:“蟋蟀是如何选择住址的呢?”引导他们默读相关段落,找出关键语句,学生们积极参与,回答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蟋蟀的选择标准:谨慎与不随遇而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还体会到了蟋蟀精神的深刻内涵。
2. 了解住宅特点与挖掘过程
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住宅特点和挖掘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互动,大家共同总结出蟋蟀住宅的特征以及挖掘时使用的动作词。学生们从中认识到蟋蟀的工程伟大之处,并发表对这位“建筑师”的赞美,体验到团体合作的价值。
(四)总结与写作方法学习
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讨论法布尔如何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蟋蟀的住宅,以此传达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学生能够引用课文中的句子,理解作者长期观察的价值,从而激励他们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
(五)分享与反思
最后,我邀请学生回顾课堂收获,分享他们的思考与发现。同时,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蟋蟀的耐劳精神中汲取灵感,将观察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蟋蟀的住宅》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开启了他们探索自然与生活奥秘的旅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