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与教学设计详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与教学设计详解(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文章提供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的完整课文原文,并附有详细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第1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与教学设计详解
拓展

古代诗词鉴赏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次我们将赏析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感受诗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渺小的反差。诗人描绘了黄河的汹涌波涛,表达出一种豪迈与奔放的情感。同时,诗中提到“银河”和“牵牛织女家”,蕴含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爱情与团圆的美好期许。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用“莺啼”“绿映红”等生动的意象,将春日的繁花似锦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外,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仅体现了江南的文化底蕴,也给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整首诗清新雅致,令人向往。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充满了田园气息,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居所周围的清新环境,“茅檐”“花木”“绿绕”“青来”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一派宁静优美的田园画卷。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出一种安逸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对大自然的感恩。

通过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古人的诗情画意,更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在欣赏这些诗作的同时,我们也被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崇敬。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与教学设计详解
拓展

标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堂中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相应的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 学习通过自读诗文,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来感知诗词的大意,体验诗歌中描绘的美好景象。

3. 在综合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山水的壮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祖国的山水美景图片,借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示例引入:同学们,祖国的千山万水美丽多彩,那奔涌不息的江河、那起伏连绵的丘陵、那直插云霄的雪峰,以及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步伐,一同欣赏黄河的雄伟,领略江南的秀美,感受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引导语言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确保读正确、读流畅,之后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说出诗的大意。

2. 选取同学进行诗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适时指导学生掌握新生字。

3. 齐声朗读三首古诗,思考它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4. 分享读后感受。

(示例收获:刘禹锡和杜牧都是唐代诗人,而王安石则是宋代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描绘了黄河与江南的美丽,而《书湖阴先生壁》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来对古诗进行初步认识,同时在交流中培养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对比品读,体味诗韵

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两首古诗,探讨它们描写的事物及手法,分享感受。

2. 分析两首古诗的具体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对象与意境。

(示例理解:《浪淘沙》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观,而《江南春》则描绘了江南的恬静美丽。)

3.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文本互动,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示例理解:黄河如巨龙蜿蜒而来,携带万里黄沙,上升至星空。至于江南,青山绿水鸟鸣相映,村庄与美景相融合。)

4. 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感受到诗中所寄托的情感,并引导讨论诗的背景与情感。

(背景信息:阐述《浪淘沙》和《江南春》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意。)

5.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韵味与情感。

四、作业:背诵默写《浪淘沙》和《江南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通过背诵、默写和交流体会,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 直奔中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致,交流个人对乡村美的理解。

2. 自由品读,了解诗中蕴含的乡村美感。

3. 赏读诗中对偶句,理解其意境和韵律。

4. 指导学生用心朗读《书湖阴先生壁》,感受诗人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领会古诗的内容,通过文本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之美。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探讨三首诗中情感的不同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此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兴趣。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 读赏《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诗句,进行讨论。

2. 逐句分析诗句,帮助学生积累与领悟。

3. 推荐其他优秀作品供学生继续欣赏,鼓励他们对古诗进行自主学习与积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鼓励他们自主探索,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

2. 为《书湖阴先生壁》作插图,激发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

第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与教学设计详解
拓展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古诗,深入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诗句的含义,提升自学能力。

2. 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欣赏诗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情感丰富地朗读课文,理解每句诗及整首诗的核心意思。

2.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浪淘沙》的内容,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黄河及大自然的热爱。

3. 进行感情充沛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将来到黄河岸边,倾听黄河的涛声,感受它的壮丽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 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以往的学习方法,如何解读古诗的题目、作者及意境。

2. 自学提纲:

- 理解“浪淘沙”的含义,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 流利、正确地朗读古诗。

- 理解以下词语:九曲、簸、天涯、直上。

- 结合重点词语,概括古诗的大意。

三、合作学习

1.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组成的一组诗之一,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它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爽的个性和出色的诗才被称为“诗豪”。

2. 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语音和节奏。

3. 理解重点词语:

- 九曲:形容黄河的弯曲走势。

- 浪涛风簸:波涛汹涌,狂风暴动。

- 天涯:远远的天边。

- 直上:直接飞向高空。

4.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意,提及黄河浩浩荡荡,壮丽的场景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质疑探究

1. 深入探讨“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诗句中的牵牛织女来自古老的传说,诗人用他们的故事表达出对平静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豪情壮志与浪漫气怀。

五、小结检测

这一节课我们欣赏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希望大家能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积累古诗,领略诗词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及古诗的意境。

2. 培养对祖国与大自然的热爱。

3. 进行感情流露的朗读与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请同学们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壮丽的黄河,今天让我们欣赏江南的美丽春天及乡村风光。

二、学习目标

1. 解析诗题,了解作者。

2. 感情充沛地朗读古诗。

3. 理解核心词汇,提炼诗句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1. 合作学习:

- “江南春”意指江南地区的春日景象,描绘出春天的瑞丽。

- 作者杜牧为唐代著名诗人,文才武略都颇有造诣,与李商隐齐名。

- 理解关键词汇,讲述整体大意,强调江南春明显的色彩和生机。

2. 质疑探究:

- 分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历史角度理解诗句中反映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1. 合作学习:

- 作品是对湖阴先生的赞美,题壁而作的词意。

- 理解表达情感的经典词汇,分析描绘的景色和生活情趣。

2. 质疑探究:

- 通过品读,体会诗中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主人公的高洁情操。

三、总结拓展

1. 黄河的壮丽、江南的温柔,都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美丽山河。

2. 推荐同学们课下找寻更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浪淘沙

- 黄河壮美

- 奋发有为的精神

-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 江南美景

-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 美好环境

- 人格魅力

- 景美人更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