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熟悉鲁迅对文化遗产批判与继承的观点,掌握杂文的文体特征。
2. 理解文中比喻、讽刺、反语等修辞手法,以及特定语境中词汇的意义,感受鲁迅杂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潜力目标
1. 掌握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等手法来分析课文内涵,培养在语境中辨析表达意图和情感的方法。
2. 学习体现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提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 树立正确的中外文化观,增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2. 结合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词语的表层意解深入分析其深层内涵。
难点
1.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语言的情感色彩。
2. 准确理解文中多重概念与比喻的说理特性。
教学方法
1. 问题式教学法: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2. 概念比较法:通过不同概念间的比较,了解鲁迅思维的严密与形象。
3. 探究拓展法: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连接课文与实际,提升思维水平和素养。
教具准备
- 多媒体CAI课件
- 投影仪
- 录音设备与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 共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2. 分析文章前七段,探讨“拿来主义”主张的提出过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冯骥才在法国的幽默回答,引入“拿来主义”主题,探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发人深思。
2. 题解:概括杂文特征与鲁迅的写作背景。解释杂文的多样性和政治性,指出本文创作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强调“拿来主义”。
3. 整体感知:
- 放录音,会同学生认读并识别生字词。
-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提出的背景及主要观点。从中分析“送去主义”的批判。
4. 诵读鉴赏:
- 组织学生分段朗读1~3段,讨论鲁迅如何揭露“送去主义”的本质。
- 指导学生分析鲁迅使用讽刺手法的效果,在理解其感情色彩的基础上,体会深意。
5. 总结:结合前述讨论,明确鲁迅批判的意图和所需传达的观点。通过朗读,增进理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在前一天的基础上,理解鲁迅对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深刻见解。
教学过程
1. 诵读鉴赏:学生集体朗读第8、9段,讨论“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通过比喻分析鲁迅的主张。
2. 深度学习:结合第10段,探讨“拿来”的实施条件与素质要求。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课堂总结:重申重要的三原则:爱国、实用与创新。强调在现实中如何有效实施“拿来主义”。
4. 探究性思维训练:
- 学生选择讨论题,结合鲁迅的理念与个人观点,展开深入讨论,提升理解,拓展思维。
5. 作业布置:
- 创作比喻故事,阐述“拙劣模仿”的危害;
- 运用寓言故事进行不同的立意思考,以增强写作与思辨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兴趣,深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提到的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具体方法,并在写作中学以致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要深入探讨“拿来主义”的内涵,并能够将其与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
3.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1. 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及比喻论证的应用技巧。
2.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昨天的公开课抽签中,我有幸抽中高一一班,能够与优秀的人一起学习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将通过听一首歌曲来放松心情。请问,这首歌出自哪部电影?对了,是《功夫熊猫》。这部由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一只笨拙的熊猫阿宝练习武功,最终战胜了反派。电影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功夫和熊猫。由于这些文化元素,自影片上映以来,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我们听说有些人对这部电影持抵制态度,原因主要包括对文化表现的误读和对中国形象的怀疑。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鲁迅的文章,探讨“拿来主义”的意义。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 请同学们分享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可以用“反对与提倡”的形式来表述。
例如: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 鲁迅在文中讨论“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的?从外国“拿”来些什么?他提到“没有拿来的,文艺无法自我创造新生”,强调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和艺术思想的重要性。
(二)文章分析
1.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结构清晰,分为两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2. 选择一位同学诵读前七段,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3. 鲁迅为证明“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列出了多种反面论据。
- 做法及其危害:
-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影响国家发展。
- 抱残守缺:落后挨打,拒绝进步。
-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
-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与文化的侵略。
4. 在论证过程中,鲁迅运用了因果、举例和类比论证。例如,用尼采狂妄自大的比喻警示某些国人的自夸。
(三)第二部分学习
1.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如何实施“拿来主义”。
2. 请另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三段,寻找概括“拿来主义”的核心句子,如“占有、挑选”。
3. 找到形象的比喻,理解文化遗产和精华的关系。例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而精华如“鱼翅”,糟粕比作“鸦片、烟枪”。
三、走出课堂
1. 在当前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美国大片时,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票房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标准。
2. 今天《功夫熊猫2》的表现突出,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增长。这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 总结今天的课堂,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只有不断吸取、融合外来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面对《功夫熊猫》的重磅来袭,让我们勇敢走进电影院,自信借鉴外来文化,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这将是本节课的重要收获。
在这堂课的结束时,老师希望大家能积极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去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拿来主义》,感受鲁迅杂文的独特特点与风格。
2. 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理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 熟悉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在文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以讨论和探究为主,辅以朗读和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回顾鲁迅。问学生:你们印象深刻的鲁迅的作品有哪些?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如《故乡》、《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今天我们将重点关注鲁迅的杂文,特别是《拿来主义》。鲁迅在杂文中通常采用直接而犀利的语言,以批判为核心,他渴望年轻人能无畏地批评社会与文化现象。
二、感受“针砭时弊”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写作《拿来主义》时的背景,探究其触发事件:
1. 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古典艺术展。
2. 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
3. 新闻关于俄国邀请梅兰芳奏艺的报道。
虽然这三件事件都旨在促进文化交流,鲁迅却对其表达了顾虑。请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感受鲁迅的批判态度,并思考国人在文化交流上的“送去主义”倾向及其后果,比如丧权辱国和仰人鼻息。
三、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基础上,鲁迅提倡“拿来主义”。他强调,我们要主动挑选和筛选文化内涵,而不是被动接受。鲁迅通过穷青年与大宅子的比喻,使“拿来主义”更加形象易懂。讨论中,学生可探究鲁迅对错误对待文化的人所用的讽刺语言,分析其情感态度。
四、理解践行“拿来主义”的益处
询问学生践行“拿来主义”的成果是什么。鲁迅希望年轻人能够成为文化的新主人,借助文化遗产建设新中国,形成新文艺。这样的思考不仅对学生的思想有益,也是对历史的责任感的培养。
五、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通过讨论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学生能认识到鲁迅杂文的现实意义及其超越时空的价值。正如现代学者所言,鲁迅的杂文不仅针对当时的现象,也对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鲁迅的“拿来主义”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增长了对文化遗产积极态度的思考。未来的青年应该勇于面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创造适应时代的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