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深刻体会到这篇自读课文所蕴含的浓厚情感与丰富意象,唤起了我对家乡与童年美好回忆的无尽思念。文章通过生动的情景描绘,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烈的思乡之情。在我设计本课时,我不仅依靠单元导读来引导学生,还借助古诗词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使他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与叙事活动传递情感。
在课堂开始时,我让学生们认真阅读导读部分,思考其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和“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意识到,在讨论课文时,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时间去交流与发挥。在此过程中,看了钟老师的授课后,我发现她的教学方式尤其突出,她通过引导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并带着感情朗读,从而促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深化了他们对快乐心境的感受。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方面是,我在课堂上对重点词语的品读做得不够充分。例如在讨论“香”的时候,我本想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来强调桂花的香气,却忽略了“浸”字的独特表现。今后,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自行探讨和体验词语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推敲与品味的能力。这一方面的不足,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当回归语言本身,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文字之美。
在体会“摇花乐”的心情时,我没有充分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这影响了他们对情感的深刻感知。课堂中,我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肢体语言表达来体验作者的心情,例如让他们实际摇一摇手臂,感受“桂花雨”的芳香,激发更生动的想象与情感。而我在这方面的表现显得过于理性,缺乏热情与激情。
课后,我本想通过讨论母亲的心思,进一步探索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发现学生的共鸣并不明显。反思自己,我常常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快速回应,而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讨论与交流的空间。真的应该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在互相讨论中思考和理解这些深刻的问题,从而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在课堂管理与气氛营造上,我意识到自己面临很多挑战。尽管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亲和力的人,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常常显得严肃,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让学生感受到轻松与温暖,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视频,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过程仿佛是照镜子,让我能够看见本应注意的细节与根本问题,引导我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今后,我将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具活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多提问、多思考,以此提高课堂的整体质量。
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
在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桂花的喜爱。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更引发了对童年和故乡的深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融合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真实反馈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以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为主线,鼓励学生们多读、多想。在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回忆童年的点滴,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推动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摇桂花”这一重要环节,我重视学生的感悟过程,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而体会他们内心复杂的情绪,并通过评读和讨论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理解。
在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你们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他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快乐体验,这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感,也让他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通过这种体验,学生们模仿小作者喊出“好香的雨呀!”,将自己的感受与文字结合,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对于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我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作者对故乡和母亲深情的寄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更好,还是杭州的桂花香更胜一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感受到了作者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人背景,是提升他们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桂花雨》不仅仅是一篇散文,更是学生们情感共鸣的纽带。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遵循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好,也更加珍视自己的童年记忆。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与研究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浓厚思乡情的文章,作者琦君通过细腻的文字将对故乡的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情感,必须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开始时,我让学生谈论他们对桂花的了解,通过互动让他们参与其中,随后给他们补充信息,让他们明白桂花不仅是香气扑鼻的花卉,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花,甚至会像雨水一样飘落。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帮助学生读出快乐是我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分析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多种乐趣,如“摇花乐”、“丰收乐”以及“助人乐”。这个过程我和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体会到这些乐趣的同时,也模仿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当学生扮演小作者大声呼喊那些描绘摇花的句子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放开了自己,也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在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时,我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深入体会作者的真情流露。在这部分,我强调了母亲那句充满深意的话和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因此,在精读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朗读。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在感情上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似乎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他们自然感受到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总体来说,我希望通过简单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喜爱、快乐与真情。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仍觉得有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桂花这一元素,来自东北的学生可能对其生活实际较远,难以深刻体会到作者那种摇花乐带来的真挚情感。或许在情感渲染上还有提升空间,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