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案与要点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案与要点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学设计和相关知识要点,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达春季主题及其文学意义。
第1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案与要点解析
拓展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

准确、生动的词语。

2. 帮助学生掌握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培养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对春天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设计】

《春》是一篇充满生机的散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赏析的良好氛围。通过多媒体手段,结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在感知意境中陶冶情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季节的更替之际,尤其是秋叶飘落、白雪皑皑之时,我们都难免心中渴望春天的到来。春天象征着温暖、希望和活力,无论是繁花似锦,还是绿草如茵,人们总是涌动着创造的激情,吟咏诗词。利用课件展示杜甫《绝句》与王安石《泊船瓜洲》,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各自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意象。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洋溢着春的生机,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多样的春天景象。

二、学习目标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 范读之前,鼓励学生思考朱自清的心情,以及他如何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春天,最终欢快地歌颂春天。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切分为三个部分:盼春、绘春、颂春。

2. 教师配乐朗读,以班德瑞的《春天里的一天》背景音乐为伴,灵活运用语音语调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掌握文章整体意境。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选择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1. 针对“盼春”进行简析,提问春天何时来临、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等,分析重点用词中的情感色彩。

2. 分析第二自然段,找出“山、水、太阳”的比喻,理解作者意图通过色彩和情感鲜明的词汇描摹出春天的气温与生机。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并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本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了解文本后,鼓励学生选择五幅画作中的一幅,思考并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1. 春草图:通过用词如“偷偷”、“钻”等,展现小草生长的顽强与生命力,展示出春的气息如何吸引孩子们的快乐活动。

2. 春花图:通过“像火的红,像霞的粉,像雪的白”,让学生感受多彩春花的活泼与热闹,以及连绵的生机。

3. 春风图: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描绘春风的无形之美,构成春日交响乐的多元表现。

4. 春雨图:借助拟人手法与细腻描写,让学生感受春雨的柔和与生机。

5. 迎春图:用风筝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出人们的欢乐与向往。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表达,注重让他们在班级中分享与交流,从而激发更多的思考。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分析最后几段,强调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描绘出如此美妙的春景,关键在于细致观察与敏锐感知。

七、作业

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大约300字,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与分享。这不仅能巩固今日所学写作技巧,更能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升表达能力。

第2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案与要点解析
拓展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认知目标:

A. 识记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的发音、形态和意义,能够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

B. 理解并体会文章通过景色表达情感的写作特点,感受春天所传达的情感。

C. 学会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掌握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与景色融合,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 能力形成目标:

E.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文中情景交融特点的感知,提高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自学习惯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

3. 素质培养目标:

F.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领略春天的美。培养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意识,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亲近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在教学中,应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通常较为粗糙,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可以成为范例,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适度引导,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重点讲解一至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述对象、描写顺序、描写方法和语言使用。此后,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分析,以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揣摩文中生动的词句,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解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寒冬后,人们热切期待春天的归来,因为春天象征着生机和温暖。当春天来临时,人们常常会诗兴大发。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些表达春天美好的诗句无不渗透着人们对春的赞美。今天,我们将共同欣赏一篇现代散文来赞颂春天的美。

二、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描绘春天的抒情散文。春天不仅是季节的名称,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通过对春天特征的描绘,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复苏与焕发,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一生充满文学创作,共著作26种,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和《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 教师范读,并解释词汇。

2. 学生齐读并掌握生字词: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通过课后练习,明确文章的结构:

- 第一部分:盼春(第1段)

- 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

- 第三部分:赞春(第8-10段)

2. 默读课文,找出美的句子,分析其美感所在。

3. 识别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提高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练的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认识生动准确的用词,以及细致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1. 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通过“盼望着”感受期待)

- “盼望着,盼望着”重复的意义是什么?

2. 讲读第二部分(第2-5节):绘春

- 分析描写春草的特点及其与夏秋草的对比,通过动态、质地、色泽描绘春草的生机。

- 描写春花时,如何通过拟人和比喻表现花的争相开放?

3. 讲读春风图,感受春风的温暖与清新,分析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拓展春天的意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 分析第6、7节:春雨图的细腻描写,探究细雨和春天特有气氛的结合。

2. 讲读迎春图,讨论春早人勤的景象与新一年计划的寓意。

三、总结写作特点

1.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 诗情画意的融合;

3. 语言朴实清新而又准确生动。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进行课堂讨论;

2. 进行散文的背诵,增强对文章精髓的理解。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悉课文内容,还能够有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美的感受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的教案与要点解析
拓展

朱自清《春》教案及分析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更名自清。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以及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省绍兴市,后在扬州定居,因而自称为“扬州人”。朱自清在2025年发表的长诗《毁灭》一时震动了诗坛,奠定了他的文学生涯。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其朴素而缜密的风格、清新且深沉的语言而广受赞誉,情感真实而丰富。他的代表作包括诗文集《踪迹》,以及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他的主要散文作品还包括《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1. 欣欣然:表示欢欣喜悦的样子。

2. 朗润:形容明亮和润泽。

3. 赶趟儿:原意是赶上,文中喻指各种果树争相开放。

4. 酝酿:原指酿酒,这里形容气息在空气中混合、发酵,愈加浓烈。

5.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婉转动听。

6.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像花朵在风中摇曳。

7. 一年之计在于春:意为春天是新一年的开始,应该提早规划一年的目标。

8.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诗人志南和尚的《绝句》,描绘春风温暖的氛围。

三、中心思想

《春》是一篇描写春日景象的优美抒情散文,展现了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等五幅主要图画,朱自清深情地赞美春天的活力,传递出希望和力量,展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

四、《春》赏析

深入阅读《春》,我们被春天的美丽景光所陶醉,感受到那洋溢的诗意以及蓬勃的生机。春天,以其生动的画面与浓厚的情感形成了一幅美好的心灵画卷。

本文中描绘的春天展现了充盈着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朱自清通过观察,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寄托其中,用“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理念,展现了在观察时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的紧密联系。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言,移情的现象使无生物也充满生机,朱自清则通过细腻的笔触赋予了春天生命。

在文章开头,作者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来传达对春天的期待。使用反复的“盼望”,彰显了期待春天的热切心情,极为生动。

接着,作者细致描绘了春日的山水与阳光。通过“山朗润起来了”这一句,展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象;而“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则用拟人的方式表现春阳的温暖,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神韵。

在描写春草和春花的部分,文字更加细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通过“钻”字展现草的生机与活力,使小草在生命的最初时刻显得格外鲜活。而对于花的描写则富有热情和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形象地强化了春天花卉的美丽。

朱自清的笔触中,春风的描写尤为动人。“吹面不寒杨柳风”句子中,春风的温暖令人感受到春日的柔情与亲切,接着描绘出了春风的芬芳气息,展示出春风所带来的无限生机。

春雨的描写则呈现出另一种宁静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通过这些比喻,展现了细腻的春雨,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淡淡的诗意。

最后,朱自清描述了春天里的人们,彰显了他们对春天到来的欢欣。“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人们在春光中走出家门,舒活身心,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综上所述,《春》的结构精巧,层次分明,通过总分总的方式展现了春天的多种面貌,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诗意的春天。文章结尾,朱自清用比喻总结春天的特征,展现春天的活力与美丽,使整篇文章收尾得当,耀眼动人。这种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倾注,使得《春》成为了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