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两则外国消息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征。
2. 体会两则消息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增强对新闻语言的敏感性。
3.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将掌握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及其文体特点,同时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上杰出人物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及科学精神的热爱与尊重。
1. 深入理解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意义,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 学习了解伦琴等科学先驱的伟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奖评审的宽广视野。
四、导入新课
202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其卓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更久远的历史时刻,了解诺贝尔奖的起源与意义,特别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五、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全面感知
提问1: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
明确: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时间为2025年12月10日,地点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主要人物包括瑞典国王、挪威诺贝尔基金会成员以及获奖者们。事件是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
提问2:请根据消息的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及主体内容,并思考这则消息涉及哪些重要信息。
明确:消息主体部分讲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及诺贝尔的遗嘱,以及获奖者和他们的贡献,还包括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时间、地点及奖金来源等。
提问3:您认为消息中关于背景的部分可以删除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信息为读者提供了诺贝尔奖资金来源及评审权归属的重要细节,这有助于增强对诺贝尔奖评审公平公正的理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深入领会情感
提问4:请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试着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胸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是谁?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有哪些重要贡献?您认为他们应获此殊荣吗?
明确:前两问参照课文内容,第三问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与日常生活联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示例:我认为这些获奖者确实名副其实,尤其是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也在医学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至今医院的X光成像仍依赖于此。
提问6:作者为何要增加诺贝尔奖基金的管理和评审权归属内容?
明确:这是为了强调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正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诺贝尔的钦佩之情,展望诺贝尔奖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届诺贝尔奖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主要获奖者及其贡献,诺贝尔遗嘱的核心思想,评审权的公正性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内容,并识别出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事实。
2. 理解并掌握消息语言的特点。
3. 学习并运用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二、态度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道德与情感
1. 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看待新闻报道。
2. 通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案例,激励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敢于表达自我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倒金字塔结构的微课视频,以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相关报道,同时收集学生在运动会上的短视频。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哪些奖项最具权威吗?”并引导学生了解诺贝尔奖,介绍诺贝尔奖的历史和权威性。接着介绍路透社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奖的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划分出消息的结构部分。
(2) 结合课文边注,分析每段传递了哪些信息。
2. 播放关于倒金字塔结构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
三、探究新知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消息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倒金字塔结构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强调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简练性。通过举例说明,如对不同获奖者成就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解析能力。
四、强化认知
通过分析屠呦呦的获奖新闻,比较类文本中消息语言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报道中语言的使用特点。教师总结消息的基本构成和语言特色,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活动做好铺垫。
五、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观看运动会的短视频,并以校报记者的身份进行快速消息写作。开展个人展示、小组合作修改和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写作技能。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消息语言的特点和倒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强调新闻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培养记录生活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采访同学,补充更多信息,以完善自己的新闻作品,为未来的通讯和新闻采访学习打下基础。
新文章内容
一、背景简介
诺贝尔的科学探索始于2025年,那时他开始研究硝化甘油这种化合物。然而,2025年,他的工厂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诺贝尔决定将硝化甘油与惰性材料结合,从而改善其安全性。他发明的达纳炸药因此获得了专利。2025年,诺贝尔进一步创新,将火棉与硝化甘油融合,创造出一种更为强大的胶状炸药——炸胶,并同样注册了专利。此外,诺贝尔在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领域也取得了诸多发明专利。他在炸药生产和油田经营方面获得了巨额财富。根据他的遗嘱,诺贝尔于去世后将大部分遗产成立基金,每年通过利息(约20万美元)向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颁发奖项,这便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首届颁奖仪式于2025年举行。
二、相关背景资料
诺贝尔奖以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2025年设立,并于2025年首次颁发。如今,诺贝尔奖已扩展为七大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旨在表彰在这些领域中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奖项通过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进行颁发。
三、重要词汇
- 颁发:指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以表彰或奖励成就。
四、课文结构分析
1. 首部概述:文章开头部分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诺贝尔奖的起源和基本信息,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
2. 详细报道:中间段落详细列举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及其贡献,充分体现了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总结说明:文末不仅进一步释明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和时间地点,还补充了资金管理与评审机制的分离,增强了读者对奖项真实性的理解。
五、问题探讨
1. 电头的作用:开头的“路透社斯德哥尔摩2025年12月10日电”是新闻的电头,标示了报道的来源和日期,增强了其可信度。
2. 信息交代及其意义:文章的开头提及事件的主要元素,既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让读者快速把握新闻核心,同时也对诺贝尔奖的背景进行提示,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内容。
3. 获奖者信息列举:详尽列出各个门类的获奖者,体现了信息的真实性及其对全球影响的广泛性。
4. 颁奖背景说明:文章中对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的交代,使得事件背景更加清晰,让读者易于理解。
5. 结尾的补充效果:结尾部分不仅补充了有关诺贝尔奖背景的信息,还提升了读者对这项奖项的整体认识,增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感。
六、课文主题及感悟
该篇报道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及其背后的历史,展现了诺贝尔本人及其获奖者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表达了对这些成就的深深敬意。通过对诺贝尔奖的描述,读者不仅欣赏到科学发展的辉煌,更体会到人类智慧所带来的重要价值。同时,类似于新闻中提到的“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反思和惋惜,也增添了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