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的结构特点。(重点)
2. 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5年4月21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共同回顾那一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并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标记出来。
明确:
- 时间:二十一日,自二十日午夜开始;
- 地点:芜湖与安庆之间;
-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 事件:成功渡过长江。
提问2:如果要将这一消息迅速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如果要更完整、详细地传达呢?请与同学讨论你的表达方式与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
-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完整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二十一日成功渡过长江。
- 具体告知:渡江战斗自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位于芜湖和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历时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遭遇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军心涣散,迅速溃退。
提问3:标题、教案和主体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标题、教案和主体三者描述同一事件,但具体程度不同。这种结构被称为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旨在让人们迅速了解重要内容。
提问4:电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电头提供消息来源,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请朗读课文,分析朗读的基调。
抽生朗读,集体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高亢豪迈,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时,请找到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词语。
明确:
- 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果反被人民解放军所破。”这样的对比鲜明,情感强烈。
提问7:请尝试用播音员的方式,把这则消息报给班上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积极参与。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 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理解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炼及叙议结合的特征。(难点)
3. 探讨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时事呢?(学生回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等,教师引入新闻的概念。)通过新闻,我们得以迅速获取信息,知晓国内外动态。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优秀新闻报道,重温那段充满激情和奋斗的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请快速朗读新闻,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叙述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具体时间、地点及战况,展现了战局的发展与我军的英雄气概。
提问2:请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
-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时间:2025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
- 地点:九江至江阴的长江战线
-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署和平协议。
- 经过:三路大军依次渡过长江。
-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
提问3:找出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及主体,并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明确:
-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 教案: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报道结尾。
主体分析层次:
1. 中路军渡江的情况:时间、地点、人数的简要概述。
2. 西路军的渡江过程:叙述并加以评价,以体现及时性。
3. 东路军的复杂作战情况:详细描写所遇敌军抵抗力度,突显难度。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发,因此先行报道。西路与中路的战况较轻,东路因敌军顽抗较强,故分开详述,以增强报道力度。
提问5:各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明确:中路军简略描述因已有先前报道;西路军较为详细以展示进程,而东路军详尽描绘则凸显艰难胜利的珍贵。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围绕语言的准确性,选例分析课文。
明确:词语精确描绘战斗情态,增强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提问7:请围绕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色彩选例分析。
明确:语言不仅体现出战局的紧张激烈,还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与敌人的鲜明对比,激励士气和增强历史使命感。
一、文体知识:新闻
新闻,通常被称为消息,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及时且准确地传递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事实,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的结构包括五个主要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导语简单扼要地概述了事件的主要情况,主体则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和影响。背景部分为事件提供了必要的上下文信息,而结语则总结事件的意义或后续发展。新闻的核心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力求通过客观的事实反映现状。
在写作新闻时,事实的一手资料至关重要,因此,写作时应侧重于记叙,偶尔可以结合适度的议论,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生于湖南湘潭,身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和战略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诗人,所创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和《沁园春·雪》等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和政治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字音词义
1. 溃(kuì)退:形容军队在战斗中遭到重创后撤退。
2. 泄(xiè)气:指士气低落或情绪消沉的状态。
3. 督(dū)战:指对军事行动进行监督与管理。
4. 要塞(sài):军事上设防的重点区域,通常为防守要点。
5. 业已:表示某项事情已经完成。
6. 摧枯拉朽(xiǔ):形容力量强大,能够迅速击溃敌人。
7.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气势如虹,难以抵挡。
四、主题概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记录了我国军队成功渡江的重要时刻,凸显了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展现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则更加全面地报道了渡江战役的各个方面,赞扬了指挥官的智慧与果断,彰显了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五、文章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万众一心,成功渡过长江。
主体:我军如潮水般涌向对岸,敌军则如同干枯的草木,被瞬间摧毁,士气缺失纷纷撤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在党的指引下,以高超的战斗艺术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详细阐述渡江的全景。
主体:中路军首战即胜,西路军勇不可挡,东路军取得辉煌战果,展现了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背景:纵观全局,一方面展现了军队的团结与勇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敌军的混乱与不堪。
结语:最终,我军成功占领要塞,封锁了长江,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四天,经过几天的调整,我认为学生们的心态已经逐渐稳定下来,所以决定开始讲授新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消息二则》。在正式授课之前,我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尽可能让他们多了解文本的内容。为了提高他们的熟悉度,我们的课堂上进行了至少六遍的朗读。然而,课程开始后,我的预期却遭遇了意外的挑战。
我首先在第一节课上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一些新闻常识,并让他们做了相关的笔记。第二天,当我进行提问时,课堂的反应让我感到失望,绝大部分学生竟然不会回答。根据他们的表现,似乎在家根本没有复习的迹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再次重申了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如果不下功夫,成绩是很难有所提升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我采用了逐句分析的方法,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重点词汇和句子。这一环节的引导效果还算不错,学生们能够抓住重要信息。然而,当我问到如何整体把握文章时,关于“百万大军渡江”的描述时,班级里无人能够作答。尽管我的引导非常详细,并花费了十多分钟,但没有学生能给出有效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是我的教学方式不够简洁明了,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经过多次阅读,为什么他们还是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何这些孩子却似乎无法从中获得启发?我感到很困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神情恍惚,似乎无法跟上我的讲解无论我如何努力引导。我开始考虑该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感到迷失。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我终于引导学生对新闻的主要部分有了一定的理解,课程教学目标也算是完成了。在讲授完课文后,我分享了一个寓言故事《狼与狗》的寓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但当我批改他们的日记时,却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真正领会故事的深意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思考,作为老师,我究竟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学期的第一周我便遇到了这么多困惑,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愿意投入学习的孩子,我时常在想,教师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成长到底有多大?面对这样的挑战,我需要更清晰地找到教学策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他们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