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与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与重点知识总结(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美丽的颜色》的详细教案和重点知识点,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美感。
第1篇: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与重点知识总结
拓展

教学目标

1. 理解传记文学的特性,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2. 感受多样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居里夫妇的高尚品格,获得积极的启发,增强意志,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学习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细致分析人物刻画技巧。(重点)

2. 运用默读、批注等多种方式分析语言及作者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居里夫人作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不仅因其卓越的科研成果而被铭记,更因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与崭高的思想境界,让世人为之赞叹。爱因斯坦曾称她为“在所有人物中不受荣誉影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所倡导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要有恒心与自信心”,正是对众多青年人的一大激励。今天,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位无私奉献一生、为科学事业而燃烧的伟大女性——玛丽•居里。同时,我们将深入了解她与皮埃尔•居里夫妇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如何提取出镭这一重要元素的故事。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指导学生准确读音,牢记字形,着重注音以下字词: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沸腾(fèi) 咽喉(yān) 溶液(yè) 触目(chù) 踱步(duó)

2. 识记重点词汇及其意思:

炽热:高温,极热。

猝:突发的。

窒息:由于缺氧或呼吸道阻塞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自夸。

筋疲力尽:极度疲劳,精疲力竭。

和颜悦色:面色和善愉悦。

小心翼翼:极其谨慎,毫不疏忽。

3. 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科学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而闻名于世。2025年,她与丈夫共同发现新元素钋,及后又发现镭。2025年,居里夫妇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25年,皮埃尔•居里遇难,居里夫人接替其工作,成为巴黎大学首位女教授及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2025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长年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她在2025年因恶性贫血去世。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学生以个人喜好进行自由朗读,思考本文记述了什么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详细叙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历时四年提取镭的艰辛过程。

2. 速读课文,了解居里夫妇在哪儿发现镭及其工作环境。

【交流点拨】居里夫妇在荷蒙路的一间棚屋中发现了镭,工作环境极为艰苦,设备简陋,夏天酷热如温室,冬天则寒风凛冽,雨水直泻而下,工作时需忍受极端气候。

3. 在镭和钋的化学分离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担任什么角色?如何看待她的工作?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负责提炼纯镭盐。其工作的艰辛体现在长时间的搅拌与对恶劣环境的忍耐。

4. 如何理解比埃尔所言“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的是放射性物质镭。此处体现出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与美好的期待。

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仔细阅读文本,揣摩重要语句的深意。

1. 讨论第一自然段中“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是否矛盾。

【交流点拨】并不矛盾。艰苦源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与繁重的劳动,快乐则来自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2. 解读第十二自然段中“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的修辞效果。

【交流点拨】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情感与特征,生动反映这一发现过程的艰难。

3. 细读文本,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与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使她成为一位值得钦佩的人物。

五、探究写法,把握主旨

1. 引用居里夫人的话对文章叙事的效果。

【交流点拨】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使叙述更具生动性。

2. 再次浏览课文,把握主旨。

【交流点拨】文章讲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艰辛过程,作者感情丰富,令人感同身受。

六、总结课程,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和伟人进行了心灵交流,深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她的坚定信念激励我们明确生活目标,珍视科学价值,努力学习和探索。学习她的精神,我们要以信念和毅力面对人生的挑战。

小练笔:借鉴本文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撰写一篇200字的小传,分享对朋友的认识与感悟。

第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与重点知识总结
拓展

新标题:艾芙•居里与其母亲居里夫人的传奇故事

内容:

一、作者的生平介绍

艾芙•居里(1904-2007)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她于202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出身于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家庭,这对她的成长影响深远。虽 maternally influenced, yet unlike her elder sister伊雷娜•居里,她并没有选择物理这条道路。艾芙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完成学业后,投身于音乐领域,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此外,2025年,艾芙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发表了《居里夫人传》,该书在法国及国际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深入探讨她母亲成就的重要作品。

二、玛丽•居里的时代背景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更为人熟知的名号是“居里夫人”,是波兰裔法国籍的女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成就包括创立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在2025年发现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放射性同位素被首次应用于癌症的治疗,极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她不仅是巴黎大学的首位女性教授,也是首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然而,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玛丽最终因白血病去世。2025年,她与丈夫比埃尔•居里共同安葬于先贤祠,开创了她在科学史上的永恒纪念。

三、重要词汇解析

1. 炽热:形容极高的温度或状态,常用以描绘炽烈的火焰或强烈的情感。

2. 猝:表示突然发生的状态,多用于描述突发的事件或反应。

3. 窒息:因缺氧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4. 吹嘘:夸大其辞,炫耀自己的成就或特点,通常含有贬义。

5. 筋疲力尽:描述由于极度的精神或体力消耗而感到疲乏无力的状态。

6. 和颜悦色:描述脸色温和怡人,态度友善可亲的表现。

四、课文结构分析

1. 第一部分(1):主要描绘了玛丽•居里工作的环境以及她在科学探索中的快乐感。通过细腻的生动描写,读者能感受到她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

2. 第二部分(2-24):聚焦于居里夫妇如何通过艰苦的实验过程最终发现“镭”。段落展示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尽管经历重重困难,却能够以苦为乐,始终保持乐观。

3. 第三部分(25):突出“镭”发现的重要性与意义,强调了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教案不仅组织了艾芙•居里对其母亲生活的回忆与理解,还将居里夫妇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的精神传递给每位学习者,激励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放弃。

第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与重点知识总结
拓展

新标题:居里夫妇的科学追求与人生态度:从《美丽的颜色》谈起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默默奉献、执着追求知识的科研工作者。居里夫妇便是这样一对典范,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本文将从《美丽的颜色》一课中,深入探讨居里夫妇在艰苦条件下不屈不挠的科研精神与人生哲学。

首先,让我们关注文中提到的“极大”的快乐。这一表述不仅强调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也揭示了她在艰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深切幸福感。这种“快乐”,并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源自于她对科学真理的深入探索和无私奉献。

文章开头的描述通过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这种“极大的快乐”和“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的对比,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看似矛盾却又真实的科学世界,让人深刻体会到科研的艰辛与成就感并存。

接下来,文章详细描绘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在这片寒冷、简陋、恶劣的条件中,居里夫妇竭尽全力探索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展现了他们的执着精神。通过对比与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旨在强化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强调环境的艰难与精神的崇高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升起对他们工作的敬佩之情,也在无形中传达了科学探索本质上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过程。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居里夫妇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美好”和“快乐”。这一点正是因为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最终成功提取出镭,造福人类。值得思考的是,这背后所蕴含的信念与价值观,正是科学家应具备的无私与奉献精神。

在文中不仅有玛丽的形象刻画,更有比埃尔对色彩的美学追求。他希望镭能够展现出“很美丽的颜色”,这背后反映了他们对科学美的向往与执着。科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实验,亦是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追求。

至于“反自然”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工作强度的体现,更是他们选择科学探索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夫妻间的支持与配合,也让这一切变得不再孤独。因此,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对夫妻深厚感情的赞美,感受到在科学事业中浓厚的生活气氛。

总结来说,居里夫妇通过勇敢无畏的精神,在贫困与困境中追寻知识,展示给世人一种独特的努力与坚持。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正是对居里夫妇精神的最好诠释;而《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更是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永不停息。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科研领域,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