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内容
在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中,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围绕着这封信,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它所传达的深刻主题和情感。
一、字音词义解析
- 赞誉(yù):表示称赞与推崇。
- 恍若(huǎng):有茫然和仿佛的意思,形容一种模糊的感受。
- 惊骇(hài):代表恐慌与害怕,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 瞥见(piē):形容一瞬间的看到,带有突然和简短的性质。
- 劫掠(jié):指抢夺和掠夺他人的财物。
- 制裁:对违法行为施加的惩罚,意在维护法律的权威。
- 荡然无存:形容物品或事物完全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富丽堂皇:通常用于描述华丽而宏伟的建筑或场面。
- 丰功伟绩:指经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主题概述
文章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慨地批评了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侵略行为,指责他们破坏了人类文化的瑰宝——圆明园。这封信不仅赞扬了圆明园的独特艺术价值,同时对遭受侵略的中国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注。
三、作品结构分析
1. 引言部分(第1段):开头回应巴特勒上尉,对其征询关于远征中国的看法给予说明,引出写信的原因。
2. 赞美圆明园(第2、3段):用详细的描写展示圆明园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强调其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3. 控诉侵略行为(第4~9段):深入揭露和谴责英法联军的贪婪与暴行,讽刺所谓“文明人”的伪善。
4. 总结部分(第10段):以反讽的方式呼应开头,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四、鉴赏与品读
1. 开头的特色与作用:信的开头并非直接表明态度,而是指责了巴特勒的错误观点,蕴含了浓厚的讽刺。这种写法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赞美圆明园的意义:通过对圆明园美丽的赞美,强调其艺术价值,而这种美与英法联军的罪恶行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其给世界带来的破坏。
3. 强调的效果:独立成段的“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在形式上形成对比并为后续的控诉提供了强有力的引入。
4. 反语的运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通过讽刺的方式揭露了抢劫者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暴行的强烈愤慨。
5. 雨果精神的可贵之处:雨果的反抗精神尤其令人钦佩,他始终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对政府的暴行保持清醒的认知,认为真正的人民与强盗政府是有区别的。他的立场强调珍视人类文明,尊重每一个文明的创造者,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赞赏和对中国人民的敬重,展现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期望。
通过学习这份课程,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还能从中感受作者对人类文明与正义的追求。这封信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激励。
一、作品梗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维克多·雨果在2025年写给当时参与侵华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封信背景为2025年至2025年间,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2025年10月,英法联军成功攻陷北京并焚掠了圆明园,造成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浩劫。巴特勒上尉期望通过雨果的名气,为其侵略行为辩护。然而,雨果以其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谴责了这场战争的暴行,并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伟大艺术与文化价值,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该信件不仅明确指出作品体裁为书信,还清晰交代了主要内容和收件人,显示出作者对事件的深刻反思。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主题常常围绕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倡导爱与善良的思想。雨果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九三年》等,展示了他对社会不公与人类苦难的关注。
三、故事背景
19世纪5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起了侵略,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军事入侵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入圆明园后,侵略者们目睹了不凡的艺术与建筑,贪婪之心令他们无法自已,开始无情掠夺。在得知可以“自由抢劫”后,成千上万的英法士兵蜂拥而入,尽情享受对这片富饶土地的掠夺。最终,英国人如额尔金提出焚毁圆明园的建议,甚至获得首相巴麦尊的认可,使得这一文化瑰宝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使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埋葬在火海之中。
作为参与其中的士兵,巴特勒上尉试图将雨果的名望转化为对其行为的赞美,却遭到雨果的冷酷拒绝,雨果以其坚定的道德立场,表达了对侵略行径的不满和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
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雨果在信的开头交代写信的缘由,阐明他收到巴特勒上尉的请求,并表明了自己对此的立场。
第二段:作者从对圆明园的赞美切入,生动描绘这个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曾经的辉煌,随后转向以强烈的语言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直面这一历史悲剧,显示出对美好与善良的向往。
第三段:信的最后部分再次呼应开头,雨果猛烈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指出这些行为对人类文明的严重侵犯,彰显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
通过这封信,雨果不仅批判了战争本身,更表达了对于人道主义和正义的坚守,使得这篇作品历久弥新,成为批判战争与暴行的重要文学遗产。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能够整体理解课文,并提取有效信息。
2. 理解文章中运用的铺陈和反语等表达手法,深入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培养热爱人类文化、理解文明成果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2025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强行闯入圆明园,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抢掠和焚烧。作为当时的一名法国军官,巴特勒上尉对此事件感到自豪,并询问雨果对此的看法。让我们今天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了解雨果的观点。
二、资料助读
1. 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他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 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2025年,经历150年的建设,集结了无数艺术成就和珍贵文物,是“万园之园”的美誉。然而,它在2025年遭受了英法联军的破坏,成为历史的伤痛。现今的遗址是人们纪念和反思历史的场所。
3. 书信格式: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和日期六部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字词检查:通过默读课文,先确认学生对文中重要字词的理解。
2. 内容梳理: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赞美圆明园之美,后半部分则尖锐讽刺侵略者。雨果在这封信中明确表现出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出其博大胸怀和正义感。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自读文段,找出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对侵略者的讽刺,品味其所传达的情感。
1. 雨果关于圆明园的描述中“奇迹”一词体现了怎样的价值?
2.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浓缩了何种文化成就?如大理石、玉石、瓷器等的描述使我们感受到什么?
3. 雨果用“强盗”这一称谓形容英法联军的目的和行为,对其进行了怎样的道德评判?
4. 反语的运用为何能增强文章的讽刺力度?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探究升华
讨论当年中国被侵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的教训。询问学生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看法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课堂练笔,对话大师
仿写一封信,以书信格式向雨果表达读后感,要求观点明确、情感真挚。
七、课堂结语,激励学子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国家历史的伤痛,更是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捍卫我们的尊严。今天的努力,将是未来国家强盛的基石。少年强,则中国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