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的教案设计及重点知识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安排及课文解析,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
第1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新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积累新的词汇,准确发音,理解字词的意涵,特别是重点词语的释义。

2. 理解不同论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观点与支撑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联性。

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深入探究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快速默读,学生能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领悟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式,如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等。

2. 感受文章中语言的严谨与平和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深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创造精神,努力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如何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证。

2. 理解观点及其支撑材料的内在关系。

3. 探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 体味设问句在表达中的效果及其影响力。

【教学工具】

使用教学PPT和朗读音频辅助教学,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

【教学方法】

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2. 采用互动探究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学课时】

本次课程计划为两课时,充分展开和深入讨论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一张白纸的四个角,如果你剪掉一个角,它还有几个角?(答案可以是3个、5个,甚至更多,这取决于剪切的方式和方法。)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没有绝对的答案。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章——《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 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2025年生于美国,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学者,致力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他的著作包括《踢醒沉睡之心》和《当头棒喝》等。他曾说:“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2.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25年版),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习惯于固定思维,导致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我创造。本篇文章正是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剖析,鼓励读者寻找新的思考方式,激发创造潜力。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 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是该文的标题,同时也是作者论述的核心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归纳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 分层解读

- 第一部分(第1~3段):作者提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有多种答案”的观点,强调了探索不同答案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第4~12段):讨论寻求多种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同时阐述了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明确了富有创造力与缺乏创造力之间的差异。

-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只需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极的求知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便可成为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 文中提到:“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拥有创造力的人会关注自己的细小想法。”这个论点为何成立?历史上的著名发明大多数起始于微小的念头,例如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获得万有引力的启发,瓦特从蒸汽喷出的细节里改良了蒸汽机。显而易见,细小的想法能成为重大创新的起点。

2. 确立多重答案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如果总是把问题答案局限于单一答案,将导致思维的停滞,而只有坚持多角度思考,才能促进发现与创新。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来深化这一观点,同时运用生动的例子增强说服力,如提及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案例,以具体事实支持理论。

【结束语】

本课通过选择题引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实践方法,激励学生相信自身的创造力,保持好奇心,持续探索,以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 谈创造性思维

-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识别创造力的标志

- 解决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深入思考与实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变化与挑战。

第2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及知识点分析

一、相关背景

2025年,知名俄国学者利哈乔夫因质疑苏联政府对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而被关进集中营。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囚禁生活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术探索,期间搜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和囚犯黑话,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罪犯的纸牌游戏》。利哈乔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罗斯文化领域,他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权威。作为文化的象征,他的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文化发展,成为20世纪俄罗斯知识界的标志性人物。

二、问题解读

1. 文题所包含的信息

在分析《论教养》的标题时,我们可以看到“论”字表明了文章是以议论为主的体裁,而“教养”则指向文章的核心主题,涉及到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这种修养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个人努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标题不仅指明了文章类型,也清晰地表达了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2. 开头段的作用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直接引入主题,向读者清楚地展示了良好教养的三个主要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这样的开场方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后续论述铺平道路。

3. 作者的用词分析

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提到“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同时表示“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作者的谦逊与谨慎态度。前者显示了他对教养复杂性的尊重,而后者则表明他乐于与读者分享思想,这样的表述方式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引发共鸣。

4. 家庭在教养中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教养始于家庭,这一观点是可以认同的。一个人在家庭中缺乏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尊重与关心,难以想象他在其他社交场合中会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因此,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

5. 写作顺序的意义

通过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论“有教养”的行为,作者能够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反思。无教养行为通常令人厌恶,而有教养的表现则受到尊敬和赞赏,这种对比方式不仅强化了文章的主题,也让观点更加鲜明。

6. 教养与风度的联系

教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风度,前者是潜在的文化素养,后者则是外在的、可观察的表现。有教养的人往往展现出优雅的风度,而有风度的人未必具备深厚的教养。因此,风度可以视为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

7. “可能”一词的使用

在第14段的首句中,“可能”一词起着重要的修饰作用,不能随意去掉。它带有推测的意味,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和准确。如果去掉,句子变得过于绝对,与现实不符,从而削弱了作者的论证力量。

8. “优雅”与“有教养”的关系

优雅是有教养的显著体现,是评判一个人教养水平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其举止和行为便越显优雅,反之亦然。教养与优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9. 文章结尾的作用

通过总结提升,文章的结尾紧扣主题,点明了实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这一部分不仅为全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还为读者提供了实用性建议,深化了对教养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论教养》不仅是一篇关于个人修养的议论文,更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实践和提升自我教养的价值。

第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论教养》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新文章内容

一、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的一位杰出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还是一名致力于基督教活动的活动家。生于圣彼得堡的他,经历了历史剧变的十月革命,早在17岁时便开始在大学中学习人类学和语言学。2025年,他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深造,并参与了令人心痛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对于这一段历史至今仍令人感慨。他在2025年至2025年期间曾担任列宁格勒大学的教授,并于2025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25年,利哈乔夫开始重新探索基督教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根基。随着苏联的解体,他的文化地位与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当,成为20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象征,他的一生则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

二、基础字词

本课文中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字词,理解这些词汇能够帮助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深意。例:贸然(mào)、大发雷霆(tín)、恕我直言(shù)、恪守(kè)、自持(chí)、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疲惫不堪(kān)、涵养(hán)等。这些字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也为理解文本中的思想提供了支持。

三、重点词语解析

在文章中,有几个关键的词语需要特别关注:

1. 贸然:指做事情轻率,未经过深思熟虑。

2. 典范:意指模仿的对象,其各方面的表现和特征都显得正规与符合标准。

3. 彬彬有礼:形容一个人文雅且有礼貌,与人的交往中显得谦和。

4.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显示出对事物毫无关注。

5. 随心所欲:随着个人意愿自由行动。

6. 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他人的建议。

7. 贤达:有才能且受人尊重的人物。

8. 自吹自擂:自我夸赞,表明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乐观。

9. 恪守:严守原则、规范或规矩。

10. 矫揉造作:形容行为做作、过于人造、不自然。

四、文章结构解析

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第一部分(1、2):开篇直入,引出论题,明确讨论的核心。

- 第二部分(3~12):先举出“无教养”的例子,再引入“有教养”的表现,从反面到正面,论述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

- 第1层(3~10):通过假设和对比,列举多个缺乏教养的实例,以此揭示教养的重要性。

- 第2层(11、12):从积极的角度阐明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加强读者对此观点的认同感。

- 第三部分(13~18):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现象,进一步阐述“优雅风度”的内涵,论证其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上述结构的解析,读者不仅能够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也能理解教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