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详细教案与重点知识概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详细教案与重点知识概述(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涉及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的教案设计和关键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
第1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详细教案与重点知识概述
拓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其独特的文体特征;要求能够流畅背诵课文,体会文章通过景表现情的写作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入领悟作品的意境。

3. 感受作者的远大抱负与政治理想,激发学生对人生、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借鉴。

教学重点

- 关键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背诵,以及理解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对比手法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 深刻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内涵以及作者的理想追求。

课时安排

- 总共两课时

教具安排

-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 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岳阳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座建筑了解多少?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高楼之上,会想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我感受。

总结:每个人的感想皆源于独特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的杰出文人,面对美景,又会有怎样的思考与情感呢?今天我们将与他一起踏上洞庭的旅程,感受他深沉的情怀与思想。

2. 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和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3分钟分享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并整理出无法解答的问题。

2. 学生自读课文,依托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进行句读标注。若存在问题,鼓励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并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

点拨:强调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如“具”、“属”)、词类活用(如“先”、“后”)及古今异义(如“气象”、“微”等)的现象。

3. 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作批注,并归纳段意,理顺文章脉络。

点拨:

-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

- 描绘岳阳楼周围的景色,阐述“迁客骚人”登楼后感受的对比。

- 通过探寻“古仁人之心”,抒发作者的宽广胸怀与政治理想。

- 说明作者作“记”的时间背景。

三、析读—深入品析,内化情感

总结学生在前一环节所归纳的问题及本课重点但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深入阅读课文,并给予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逐一引导解决:

1. 滕子京遭贬而不忘重修岳阳楼,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态和品质?

2. 文中为何未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写?

3. 课文的第三、四段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哪两幅画面?

4. 作者用哪些语言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其写作目的何在?

5. “微斯人,吾谁与归”传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6. 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有机结合的?

点拨:在解答阶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理解文章中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体回顾,析局部内容

回顾上节课,学生自由发言,简述岳阳楼的美景及作者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将欣赏作者如何将岳阳楼描绘得如此壮丽。

二、品读—细细品味,感受语言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打动自己的词句,仔细品味其内涵。

点拨:感受“衔远山,吞长江”中“衔”和“吞”字的形象表现,将静态景物变得生动起来;分析后文详细描绘的阴冷画面,体会其中渲染的情感。

2. 阐述文本的骈散结合特点,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提问:本文的句式是如何实现骈散结合的?讨论后进行总结。

3. 开展朗读竞赛,特别注意节奏和语调,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行互评。

4. 配乐齐读,促进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交流感悟

1. 分析主旨,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开放性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对此有何理解?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宽广胸怀及其抱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以天下为己任,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

2. 巩固练习与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文言知识。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关于岳阳楼的诗词及文章,探究其与《岳阳楼记》之间的差异,并撰写小报告。

第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详细教案与重点知识概述
拓展

岳阳楼记教学分析及核心要点

一、作者概况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2025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出生于苏州吴县,是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丧父,后随母亲改嫁而更名为朱说。大中祥符八年,他通过刻苦学习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随后迎母回家抚养,重新使用原名。其后,他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以及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他数次遭到贬斥。2025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推行屯田政策以巩固西北防线。2025年,出任参知政事,积极发起“庆历新政”,但此后该政旨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多次调任各地。2025年,他被任命为颍州知州,但因病重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因其卓越的政绩和文学成就,被追授兵部尚书,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深度分析与思考问题

1. 写作背景:为何以滕子京为引?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为响应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邀请而作,开篇首先提到滕子京的事迹,既是对他个人的赞美,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遭遇的不平和对当政者的不满。

2. 写景手法分析:

作者通过“衔”“吞”等动词生动描绘出岳阳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其效果在于赋予静止的景物以生命感,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通过河流、湖泊、山峦的结合,展示了岳阳楼及其环境的宏伟,并暗示作者对景色的深情流露,但并未专门描述岳阳楼的建筑本身,因为他更在意借助景色传达内心的情感。

3. 迁客骚人与古仁人思想的对比:

迁客骚人的情感受个人遭遇和外部事物的影响,波动较大;而古仁人则更加坚定,他们心中有着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浩然正气。这种情感的相对稳定性代表了更高层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文章中提出的思考与反思:

范仲淹通过对古仁人的描绘,强调了一种不以自身境遇为念的高尚情怀。他在文章的最后用一段总论式的议论,总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表明自己面临的不仅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危。

5. 古仁人的情感与外界的关系:

古仁人的忧愁与喜乐,并不依赖于外界的变化,而是立足于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在不同的位置和境遇中,都抱有对民生的关怀,不见个人荣辱的束缚。

6. 细品“异”字在文中的意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的是面对自然景物时,由于心境的不同,迁客骚人会有各自的悲喜;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强调古仁人的情感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迥异,无法被外物所动摇。

7. 警句的深远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在文章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阐述了一个崇高的道义立场,指引读者思考真正的治国理政之道。通过对比迁客的悲喜,文中突显出古仁人坚定的信念和广阔的胸怀。

三、写作技巧的运用

1. 文体的融合:

《岳阳楼记》巧妙地结合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层次丰富、情感深厚。

2. 修辞与句式的运用:

文章中运用大量骈句,搭配散句,语言凝练,具有极具音乐感的节奏,展现了高雅的文笔风格。

通过深入剖析《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色及其对后人影响的重要性。

第3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详细教案与重点知识概述
拓展

岳阳楼记教案及知识点

一、生字

-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浩荡的样子。

- 雨霏霏(fēi fēi):形容细雨纷飞的景象。

- 樯(qiáng):指船的桅杆。

- 倾(qīng)和楫(jí):分别指船桅倒下和船桨。

- 岸芷(zhǐ):岸边的香草。

- 汀兰:小洲上的兰花。

二、重点实词

1. 庆历四年:指公元2025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2. 谪:指官员被降职或远调的情况。

3. 越明年:意味着在第二年,即2025年。

4.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民和乐,赞美滕子京的政治成就。

5. 胜状:是指优美的景色。

6. 浩浩汤汤:描绘湖面波浪的壮观。

7. 横无际涯:意指水面开阔,广阔无边。

8. 朝晖夕阴:表示天气的早晚变化。

9. 大观:描述壮丽的景象。

10. 南极潇湘:指南方直达潇水和湘水。

11. 迁客:指因被降职而流离他乡的官员。

12. 骚人:指诗人。

13. 霏霏:表示雨或雪下得很密。

14. 开:解除,这里指天气终于放晴。

15. 排空:指向天空冲去。

16. 日星隐曜:暗示太阳与星星的光辉被遮蔽。

17. 山岳潜形:山峰隐没形态,模糊不清。

18. 樯倾楫摧:形容舳艏被水流冲倒,桅杆也被打倒。

19. 薄暮冥冥:傍晚时分,天空昏暗。

20.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描述离开国都,怀念故乡,担心遭受谗言和批评。

21.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无浪波起伏。

22. 翔集:指鸟儿在飞翔和停栖之间。

23. 锦鳞:美丽的鱼类。

24. 岸芷汀兰:岸边及洲上的香草情况。

25. 郁郁: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26. 长烟一空:指大片烟雾渐渐消散。

27. 浮光跃金:描写水面上波光闪烁的景致。

28. 静影沉璧:却静谧的月影仿佛沉入水中如玉璧。

29. 何极:意指不尽的意思。

30. 宠辱偕忘:指无论光荣或屈辱都能一并忘却。

31. 把酒临风:在清风中举杯畅饮。

32. 求:探求、追求的意思。

33. 古仁人:指古代品德高尚之人。

34. 庙堂:指朝中重臣,代指朝廷。

三、重点虚词

1. 嗟夫:感叹词,相当于“唉”。

2. 耶: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3. 至若:引出另一层描述,意为“至于”。

4. 而:连词,相当于“一直到”。

5. 若夫:引起议论的词,意为“像那”。

6. 乃:意味着“于是”或“所以”。

7. 然则:表示转折,意为“虽然这样,那么”。

8. 微:表示无,没有。

四、通假字

1. 具:通“俱”,表示全部或全体。

2. 属:通“嘱”,表示嘱咐的意思。

五、古今异义

1. 夫:古指代词,表示远指,今指丈夫。

2. 横:古意为广阔,今指与“竖”相对。

3. 观:古义为景象,今多指观看。

4. 宠:古义为恩宠,今多指偏爱。

5. 排空:古义意为冲向天空,今义常指清除。

6. 南极:古义指向南,今为地理名词。

7. 进:古义为在朝廷,今常指前进。

8. 退:古义为隐居,今常指后退。

六、一词多义

1. 以:作为来,或是因为。

2. 或:表示时间,或许。

3. 则:可以表判断,也可表转折。

4. 其:可指代特定对象,也作语气词。

5. 极:可表示尽头或穷尽。

6. 观:可以指看,或指景象。

7. 和:古义为和谐,今义为温暖。

8. 空:可指天空,也可表示消散。

9. 通:可以指通畅,或是直通。

10. 一:可指全部或部分。

11. 之:可以连接主谓,也作助词。

这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语言和意境,以便更好地领悟古文的魅力。通过对生字、重点实词、虚词等的分析,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