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别是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角色。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 深入理解“复活”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历过心灰意冷的瞬间?是否曾因某些事情而感到堕落,甚至迷失自我?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该如何找回失去的热情与希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共同探讨这些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作家作品
1.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的重要作家、思想家与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生于贵族家庭的他,后来对农奴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促使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托尔斯泰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探索人性与社会,代表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 《复活》内容介绍
小说的主要人物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了人性的腐败与复苏。玛丝洛娃原本是名纯真的少女,但因聂赫留朵夫的诱惑而沦为ji女,经历了身心的重创。在法庭上再相遇时,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自己对她的责任与愧疚,开始了悔悟与救赎的旅程。最终,为了不伤害聂赫留朵夫的名声,玛丝洛娃选择了与其他人的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生。
3. 前情回顾
玛丝洛娃因冤屈即将入狱,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她后,内心充满愧疚,决心寻求宽恕并尝试拯救她。
4.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俄国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托尔斯泰对此高度关注,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 个人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他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反思社会与人性。
5.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强调道德自我完善和人道主义,提倡非暴力和对生命的尊重,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的批判与思考。
三、初读感悟
1. 预习检查
- 字音与词语解释。
2. 初读课文
- 浏览课文,划分段落结构,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四、研读课文
1. 人物分析
-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他是腐败贵族的代表,但又是内心有悔悟的忏悔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展现他的复杂性格。
- 玛丝洛娃的形象:从纯真少女沦落为ji女,体现了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与摧残。
2. 情感升华
- 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既是对过往的反思,也是对人性的追求。讨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动机及其对玛丝洛娃的影响,深化对“复活”这一主题的理解。
五、中心思想
通过描述人物关系和内心挣扎,《复活》深刻揭示了法庭与社会的腐败,反映了道德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呼应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交织。
六、写作特点
1. 细节描写生动:通过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真实情感与内心冲突。
2. 讽刺手法独特:托尔斯泰以朴素的叙述手法,揭示社会的虚伪与黑暗。
3. 心理描写突出:深入人心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
七、补充资料
- 批判现实主义:这个文学流派强调真实与社会矛盾的揭示,代表作家包括托尔斯泰及其经典作品《复活》。
本课的讨论与分析,将不仅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主题,也引导他们反思自身经历,探讨生活中的人性与道德选择。
教学设计与知识要点: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
一、教材定位
《复活(节选)》为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文章,小说探讨了人在道德与精神上的“复活”。文本中的主角聂赫留朵夫勇敢面对往日伤害过的玛丝洛娃,表达悔恨和渴望得到宽恕的心路历程,是他个人精神复苏的重要环节。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精妙的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心动荡、正在进行自我救赎的复杂人物形象。
二、素养目标
1.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主要作品,增强文学保护意识。
2. 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人际关系。
3. 学习并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领会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
4.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价值观及社会批判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深刻含义。
2. 理解人物内心矛盾与复杂情感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心灰意冷,怎样面对曾经的“堕落”。引入课文,提示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复活的意义。
知人论世
1. 作者了解: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及其文学价值,特别是对俄国社会的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 作品内容:简要概括《复活》的情节脉络,特别强调玛丝洛娃的命运与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冲突。
3. 前情回顾:关注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为后续深入理解铺垫。
4. 写作背景:分析19世纪俄国的社会状况对托尔斯泰创作的影响,阐明其关心贫困和人性的动因。
5. 托尔斯泰主义:解读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层的哲学与道德观。
初读感悟
1. 预习检查:纠正词音,理解常用词语,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2. 快速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梳理情节,分段分析故事发展与高潮部分。
文本研究
1. 情节分析:讨论聂赫留朵夫如何与玛丝洛娃重聚,揭示她的痛苦与屈辱经历。
2. 细节鉴赏:关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味人物内在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共鸣。
3. 人物分析:分别探讨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在故事中的性格变化,反映他们在道德与精神上的复活过程。
技巧点拨
强调心理描写是理解人物情感的关键。通过独白、细节与环境描写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复杂人物心理的理解。
六、明晰主旨
《复活》不仅揭示个体的精神蜕变,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入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本质。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旅,传达了对真正人性复活的渴望。
七、素材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 "人生并非游戏,我们无权轻易放弃。”
2. "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3. "情况越严重,就越需要坚定与勇敢。”
4.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5. "要尽可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思考人性、道德与自我救赎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发。
教案及知识点: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
一、作家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2025年9月9日-2025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期退学回到家乡,致力于尝试改革农奴制度。托尔斯泰的军事经历包括2025年在高加索服役,以及1854至2025年间参与克里米亚战争。这段时期不仅锻炼了他的勇气,也启发了他的文学创作。
自2025年起,托尔斯泰在彼得堡步入文学界,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深刻揭示了俄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以及历史巨变下人性的扭曲。他笔下的贵族社会,充斥着权力斗争与虚伪,带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向世人展示了道义的深刻指责。列宁曾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二、作品简介
《复活》是托尔斯泰于2025年首次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继《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重要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新高度,展现了他“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理念。
《复活》围绕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改变,通过对广大农民的视角,呈现了俄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也深刻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冲突。托尔斯泰在书中以深邃的目光审视了腐败的社会制度、个体的良知以及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使得《复活》成为其晚期创作中最具批判性的代表。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背景:通过对托尔斯泰生平与时代背景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复活》的创作动机及其历史意义。
2. 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小说中的主题、角色及其象征意义,促进对人性和道德冲突的深思。
3.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选择,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理解。
四、重点知识点
1.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思想变迁:探讨他如何从贵族走向关注底层人民的转变,这一点对理解《复活》的主题至关重要。
2. 《复活》的主题:包括救赎、良知与责任、社会批判等,透过角色发展折射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3.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分析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如何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问题,与其他古典作品的比较。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复活》的基本知识与要点,更能引导他们在未来的阅读与思考中,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文学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