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知识点解析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苏洵与弟弟苏辙均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苏轼在北宋中期的文学界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成就广泛,在散文、诗歌、词、书法与绘画各领域皆有很高的造诣。他所创立的词风,以题材、形式与风格的创新而著称,彰显出豪壮、雄浑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宋代的文学风尚。苏轼的词风对后来的诗人如南宋的辛弃疾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如《东坡全集》等流传甚广。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为一种特定的词牌,此词因没有题目,常用开篇的首句来作为题目。此词作于2025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词作之际,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因政治上的失意,加之与弟弟苏辙隔久未见,面对明月,孤独感不断蔓延,因此写下了此词以抒发内心的困惑与思念。
三、课文翻译解析
1. 引言:
词的开篇明确了创作背景:在一个欢愉的中秋夜,酒过三巡,醉意朦胧之中,苏轼写下了这首寄托深情的词,表达他对弟弟的思念。
2. 第一部分: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感叹,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他想借助明月飞天而去,却又被现实的冷酷所束缚,展现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3. 第二部分:
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朱红色的楼阁和精致的窗户上,唤起了诗人对深夜无眠、思念之情的沉痛感受。月亮的圆缺引起他对人间离合悲欢的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4. 总结:
最后,苏轼寄托了对人世间长久平安的美好愿望,尽管相隔千里,依然希望与亲友共享明月的清辉。这种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对生活的坦然与乐观。
四、问题归纳与分析
1. “高处不胜寒”的深刻含义:
此句不仅传达出了物理的寒冷感,还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官场险恶、生活孤寂与人情冷漠的感慨,揭示了他对世事的失望与对理想的追求。
2. “归去”的心理探讨:
“归去”一词表明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却又因现实的不堪而产生犹豫,体现出对人世的留恋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之间的深刻矛盾。
3. 对“转”、“低”、“无眠”的赏析:
这三个词描绘了月亮变化的同时,隐喻了夜深的无眠与对亲人的思念。月亮的移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思念之情更显得愈发浓烈。
4. “人有悲欢离合”的理解:
苏轼通过对自然现象——月的阴晴圆缺,引入人世间的离合常态,强调了人生无常的哲理,令读者获得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与宽容,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
五、课文主题概述
《水调歌头》不仅仅是对明月的吟唱,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上片通过对“天上”和“人间”的思索与矛盾,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惆怅;而下片则以对月怀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结尾,传达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与积极的态度。他希望即使身处困境,心中依然要有向上的力量。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成就,感受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风采。
2.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情感的独特表现。
3. 比较苏轼的“明月”意象与其他诗人的不同,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感受苏轼的情感体验与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 比较苏轼与其他诗人对“明月”意象的不同表达和情感寄托。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千年苏轼大家谈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苏轼的故事或相关作品,教师适时补充及纠正,激发学生兴趣。
二、美读环节:千古美文大家读
- 教师进行范读,展示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深度,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氛围。
- 学生自由朗读,鼓励他们在朗读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气的把握。
- 选取几位同学进行指名朗读,教师和同学们给予点评,讨论朗读时情感传递的效果。
三、研读环节:千里明月别样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 词中所出现的意象有哪些,哪些意象最为突显?
2. 苏轼笔下的“明月”与其他诗人的“明月”有何不同?共同点又是什么?
-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明月”意象传达的情感:
- 都表达了思乡与思亲的情感。
- 苏轼的“明月”还有深层的文化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对人间美好的祝愿,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则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洒脱的态度。
四、拓展环节:穿越时空面对面
-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苏轼穿越时空,与现代的我们对话。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下他们希望对苏轼说的内容,可以采用诗词的形式。
- 学生可以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表达对历史的理解与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让他们在与文学经典的对话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时代的变化。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及苏轼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1.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和欣赏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 诵读法
- 品味法
- 创设情境法
- 竞赛法
- 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通过欣赏月夜的图片,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月亮的古诗句,例如:“床前明月光”等,让学生参与感受月亮的文化意象。
- 引入苏轼的另一篇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将学生带入苏轼的独特情感世界,促进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 学生明白“水调歌头”即这首词的“词牌名”。
2. 简要介绍该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即胡仔对其的评价。
3. 提及词的写作背景,苏轼因政治原因生活坎坷,心理状态复杂,尤其是与弟弟的离别,营造出一幅忧伤的中秋夜景象。
(三)扫清阅读障碍
- 出示课文中生字,帮助学生顺利阅读。
(四)作者简介
- 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及与“三苏”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和兴趣。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讨论学生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增强感性体验。
3. 学生自主朗读,鼓励分享彼此评价,借此提升朗读水平。
4. 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通过配合的方式感受词的韵律。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 共同探讨小序的内容看点,总结写作背景与意图。
2.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解读文章的多样性,投影相关图案以提供视觉支持。
3. 鼓励学生提出疑虑,开展小组讨论,轮流回答并总结词的情感变化历程(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七)与文本对话
- 引导学生评价词中的佳句,分享个人感受,理解作者用意,如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层解析。
(八)与作者对话
- 通过假设与苏轼对话,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鼓励表达对其情感及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九)作业
1. 力求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将整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制作插图,展现对词意的理解,鼓励组内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进一步体验词背后的情感,达到身心的共鸣。
(十一)小结
- 苏轼一生经历磨难,始终追求理想,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在自然中寻找到愉悦。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如同明月,照耀人心。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学习苏轼,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让明月常在,精神常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