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其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通过细致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的方法。
2. 鉴赏小说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法,感受莫泊桑小说语言的简洁明快和幽默机智。教学中强调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理解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
2. 利用探究讨论法,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提升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与金钱的冷酷,将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多角度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探讨这些表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效果。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批判。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想必你们都有听过一些歌曲,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首《流浪歌》在大街小巷传唱。这首歌表达了一个孤独浪子的心声,让我们内心不禁涌起怜悯与共鸣。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外流浪多年,当他的家人终于遇见他时,却不是温暖的拥抱,而是指责与冷漠。你们想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 首先,阅读课文,确保准确朗读生字词。
2. 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羊脂球》一举成名,其短篇小说作品数以百计,直指社会黑暗,展现当时人们生活的苦涩与无奈。
3. 学习与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增进背景知识的理解。
三、研读细节――“称呼”
1. 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人物是如何称呼于勒的,以及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不同称呼所反映的情境和态度,从中探讨人们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变化,形成清晰的时间线。
3. 教师小结人物关系的发展,以对联的形式概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主题,并讨论拟定横批的思考。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 探讨对他人评价的来源及其反映的人物性格,注意细节描写。
2. 通过语言分析,明确菲利普一家三口不同的性格特点,培养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3. 学生表情朗读重要片段,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悟。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文章人物与社会背景,下激励他们反思金钱与亲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探索文章的主题及其背后暗含的社会批判,鼓励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正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于勒的境遇,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冷酷与惨淡。课堂教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个人的悲剧,还引发了对社会人性深刻的思考与反思。莫泊桑用文字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情冷暖的现实,希望能唤醒人心中的温暖与关爱。
结束时,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人与人之间都会有这样的冷漠,而我们应当努力去建立更加温暖的关系。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感受爱的力量,共同传递温暖与关怀。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掌握重点事件发展。
2. 品味小说语言,深入把握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 理解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表达个人见解,增强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育目标
- 培养学生对金钱的正确认知,引导他们思考人性的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
1.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 采用导读法与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六、教学用具
- 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
七、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教师提问:同学们,最近是否在听《流浪歌》,这首歌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 通过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流浪与归属感,引入故事《我的叔叔于勒》。
(二)学习生字词
1. 向学生逐一出示生字词并简要讲解。
2. 找同学示读,并纠正发音。
3. 教师总结,提高学生的字音、字形记忆。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 学生快速默读,解决以下问题:
1. 新生字词的意思。
2. 人物介绍及主人公的确定。
3. 情节划分并为每部分命名。
(四)讨论并解决问题
- 小组讨论,面对面交流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 教师适时介入,提供线索,帮助学生明确主人公的特征及其与故事主题之间的关系。
(五)梳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
- 识别情节变化与人物性格,讨论如何人物性格与事件相互作用。
-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钱”在人物关系中的影响。
(六)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 引导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 学生分组讨论具体的语言运用及其对人物形象的构建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与总结。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 模拟设定:假如于勒是个百万富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想象相遇的情景。
- 通过表演和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结束语
-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金钱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还有人性的考验。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情感,并真正理解什么是一个有品德、高尚的人的标准。
八、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金钱与人性关系的看法,并结合《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进行分析。
教案及知识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
---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其独特的短篇小说风格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如《羊脂球》和《项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丑恶现象,尤其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双重矛盾。他的作品以简洁而深刻的叙述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他在文坛上赢得了“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创作于2025年,正值法国社会剧变的时期。这个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受到威胁,许多人梦想通过冒险出国,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故事描绘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与自私,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的挣扎与坎坷。这一社会背景不仅为故事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物的行为和心态提供了深刻的解读。
三、理解词义
1. 拮据:形容经济拮据,手头紧张。
2. 与日俱增: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3. 十拿九稳:指事情的把握程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
4. 褴褛:形容衣物破烂不堪。
5. 文雅:指言谈举止温和有礼,显得不粗俗。
6. 煞白:形容面色苍白,没有生气。
7. 张皇:指由于惊慌而不知所措的样子。
8. 狼狈:形容处境困境或受窘的状态。
9. 诧异:表示惊讶或者感到意外。
10. 郑重其事:形容对一件事情非常认真、严肃的态度。
四、课文分段
-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开端,描述菲利普对于勒归来的期待。
-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通过插叙描绘于勒的经历和菲利普夫妇的不同态度与看法。
- 第三部分(20-48):故事高潮,菲利普夫妇意外遇到沦落成穷水手的于勒,态度发生变化。
-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结局,菲利普一家选择避开于勒,暗示了疏离和虚伪。
五、句子解析
1.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反复出现,展示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归来的期待与焦急,为后续的情节发展设置了悬念。
2. 整个故事插叙与主要叙述交替进行,通过对比增强了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的复杂心态及情感变化。
3. 两封信的塑造不仅影响于勒在菲利普夫妇眼中的形象,更揭示了他们自私和唯利是图的本性。
4. 描述宁静海面的句子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渲染出一种快活的氛围,为人物情绪的变化埋下伏笔。
5. 两位太太优雅地吃牡蛎的细节,生动展现了菲利普贪图虚荣的性格,并为随后他故作高雅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6. 省略号的使用生动呈现了菲利普内心的恐慌和混乱,显示出他的自私和虚荣。
7. 反复提及“我的亲叔叔”一语,似乎在强调情感,暗示了“我”对于勒的同情以及对父母态度的不满。
8. 十个铜子的小费并未多余,而是将故事的社会等级和于勒的悲惨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9. “紫色的阴影”双关地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营造出失落的氛围,形成对比。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作品,不仅从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人物描写入手,还能从其蕴含的社会背景和深厚的情感出发,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