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设计:《怀疑与学问》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递进式论证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2. 能够灵活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习,并提升论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理解并应用递进式论证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
课堂伊始,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入主题:有一只鹅在瓶子中长大,随着它的成长,瓶口变得越来越小。课堂上讨论如何将这只鹅安全地与瓶子分离。此时,引导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怀疑精神。
2. 认识背景
介绍顾颉刚的生平与成就,让学生明白怀疑精神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历史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活动一:探析课文结构
- 通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 找出关键句:讨论哪一句话阐明了怀疑对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怀疑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 小组合作:分组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分析它们分别阐述了哪些论点,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明确论证结构:
-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 分论点:
-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重新梳理论证结构
通过讨论与总结,学生能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的结构,清晰理解递进式结构的特点。
- 例如:
- “是什么”: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 “为什么”:怀疑能够辨伪与验证。
- “怎么样”:通过实际案例说明怀疑在学术中的实际应用。
5. 活动二:学习应用
- 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学生自主梳理结构,理解如何通过递进式的句式来表达观点。
- 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领会到节俭的价值与做法。
6. 课堂练笔
以“论网络游戏利弊”为题,要求学生用递进式结构写一个小片段。提示包括:
- 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观点。
- 我们应如何看待或处理网络游戏。
四、课堂总结与寄语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分析《怀疑与学问》,理解了递进式结构的力量及其在议论文中的应用。他们不仅了解了怀疑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的必要性,还能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像探寻真理的学者一样,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勇于提出问题并追求答案。借助怀疑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探索更深的学问与智慧,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成长。
怀疑与学问:教学探讨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怀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我们不仅能够深化对怀疑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升做学问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如何通过怀疑进行深入的学术探究展开讨论。
首先,怀疑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对已有知识的质疑。例如,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观点;牛顿因苹果落地而思考万有引力的原因,这些怀疑的思索激发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怀疑的重要性,并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思考,将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和信息提取,学生能够有效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鼓励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总结和归纳所学的论证方法。例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识别文中的论点和论据,分析其结构和逻辑,帮助他们掌握论述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其次,怀疑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灵光一闪,而是基于对现有知识的重新审视和分析。当学生学会不随意接受和复制他人的观点,而是通过怀疑和推理来探求真相时,他们的创造力将得以释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设定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独立见解。
在论证方法方面,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例如,顾颉刚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论据来阐明怀疑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其写作技巧,培养日后的写作能力。
最后,语言的运用也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通达流畅,适合学生学习和吸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的主题来进行口头表达,鼓励他们用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总的来说,《怀疑与学问》不仅教会我们论述的结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教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为未来的学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采用论点逐层深入的写作方式,并掌握层进式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
2. 学习和运用本文简明扼要、通顺流畅的语言风格,以及如何实现语言的长短搭配,增强表达效果。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在历史研究领域获得了卓越成就,并在教育工作中长期任职。顾颉刚以其敏锐的怀疑精神和卓越的辨伪能力闻名,著作包括《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生词识记
- 程颐(yí)
- 譬如(pì)
- 腐草为萤(yíng)
- 虚妄(wàng)
- 盲从(máng)
- 停滞(zhì)
词汇解释:
- 腐草为萤:出自《礼记·月令》,意指腐烂的草能够转变为萤火虫,象征着事物在某些条件下的转化。
- 虚妄:指缺乏事实基础的事物,形容不切实际、不可捉摸的东西。
- 不攻自破:意指论据或情节虚幻,经不起反驳。
- 尽信书不如无书:源于《孟子·尽心下》,强调不要过度迷信书本知识。
- 辨伪去妄:强调需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
- 流俗: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习惯,带有贬义。
- 盲从:形容对某一观点或行为的无条件附和。
- 墨守:固执于旧有观点,缺乏灵活性。
- 停滞:形容在进展过程中遭遇阻碍,无法继续发展。
四、整体感知
1. 本文的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强调学者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有批判性思维。
2.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有力。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入对传说的怀疑,为后文论述铺垫基础。它不仅提出了学习的深刻思考,还引导了下一个论点的发展。
4. 第4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强调怀疑精神的必要性,举例说明怀疑的具体运用,阐述怀疑的精神在学问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5. 第4段主要讨论对传说的怀疑,而第5段则强调对任何书本和学说都需有怀疑精神。两段相辅相成,后者扩展了前者的内容,使论述更为全面。
6. 第6段包含四层意思,彼此关联密切:首先提出怀疑是新学说和新发明的基础,其次分析论证这一论点,接着通过实例证明最终归纳总结,强调对旧说的质疑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
7. 本文语言特点鲜明,句式简练明快,表达准确流畅,尤其讲究长短相间,使得全文在逻辑的推动下显得层次分明,富有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