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黄鹤楼》教学设计与要点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黄鹤楼》教学设计与要点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围绕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详细介绍了课文分析、知识要点以及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第1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黄鹤楼》教学设计与要点解析
拓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黄鹤楼》的诗歌大意,深入体会作者在乡愁中流露出的对人生的诗意感慨。

2. 掌握古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注释深入疏通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2. 通过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与意境。

3. 使用换字对比的技巧,探索古人用字的精炼与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的诵读与体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 梳理和分析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脉络。

教学准备

- PPT课件,包含古诗背景、注释、分析及相关作品。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展示李白在多首诗中提到黄鹤楼的相关内容,提及李白曾在感慨中表达“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情绪。激发学生好奇心,等待揭晓究竟哪首诗让李白感到不如,导入今天的课程《黄鹤楼》。

二、借助注释,初识大意。

- 强调注释在理解古诗时的重要性,通过和同桌讨论每句诗的意思,把注释作为理解诗意的桥梁。同时,提醒学生诗歌是抒情的,我们需要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才能真正“读懂”。

三、起承转合,了解结构。

- 介绍古诗的写作结构,利用PPT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整体构造。

四、紧扣关键,体悟感情。

- 针对诗的尾联开展讨论,分析抒情的直白表达,并揭示出诗中表现的思乡情怀。讨论“乡关”这一关键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分析诗人的愁绪是否仅仅限于乡愁,引入崔颢的人生经历,以便加深对诗人生活苦闷的理解。

五、换字对比,解析情感。

- 通过换字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全诗的情感。例如,探讨“去”换成“来”的不同意境,思考“空”与“只”的对比,以及颈联中写景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六、有感情吟诵、背诵古诗(加配乐)。

- 在音乐的伴奏下,鼓励学生以充满感情的方式吟诵《黄鹤楼》,让他们在背诵中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七、知识迁移。

- 展示李白的《鹦鹉洲》,引导学生与《黄鹤楼》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风格及情感表达,鼓励进行仿写练习,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透视诗意。

八、学法小结:

-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几个要点:注释解读的必要性,结构的明确性,情感的细腻表达,以及吟诵时的情感投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方法。

九、作业:写作训练

- 选择《黄鹤楼》中自己喜欢的一句,围绕诗句进行想象和联想写一段富有诗意的文字。此练习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体会与表达诗歌的意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2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黄鹤楼》教学设计与要点解析
拓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总体意思,并体会其中情感。

2.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小组讨论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帮助学生体会崔颢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时光流逝和故乡思念的深切体悟。

三、教学方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音乐配合朗读)

- 教师示范朗读与集体朗读

- 小组讨论与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示范性朗读古诗《黄鹤楼》,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自由表达。这段诗歌蕴含的画面感显而易见,但沉浸在好景中的诗人情怀却并非如表面那般美好。接着提出问题:“那么,诗人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对课前预习中的重点生字词进行讨论与交流,识记“历历”和“萋萋”等词汇的意思。

2. 通过同桌间的讨论,明确诗的整体大意:这首诗感慨曾经的仙人乘黄鹤而去,空余的黄鹤楼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诗中描述了明亮的晴川和傍晚意境相结合的对比,展现了诉说者对常常可见的美好与家乡的深切思念。

(三) 深入研读

1. 针对诗中的“黄鹤”反复出现的表达,学生进行思考:每次“黄鹤”的出现有何深意?可以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明确其在开篇引出主题、点题以及构建虚实结合画面中的作用,使整首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更为突出。

2. 小组讨论并找出个人喜欢的字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美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所表达的时间永恒与仙人思乡的意境,通过对色彩斑斓画面的细腻刻画,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特色。

3. 再次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中所蕴藏的情感,认识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沉思,同时也是对故乡的无尽怀念。

(四) 拓展延伸

在师生共同的配乐朗诵中,注意诗歌的情感停顿与语调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 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所探讨的要点。布置课后任务:学生需背诵《黄鹤楼》,并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进行品鉴,深入理解其独特的诗风。

这样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素养。

第3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黄鹤楼》教学设计与要点解析
拓展

《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词解释

1. 州:特指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的鄂州地区。

2. 隅(yú):角落,表示具体的方位。

3. 者:语气助词,用来增强肯定的语气。

4. 费讳(yī):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军。

5. 登仙:指成仙,意味着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6. 尝:表示曾经,曾经有过的经历。

7. 驾:指乘坐或骑乘。

8. 憩:表示休息,片刻的放松与停顿。

9. 于:表示“在……之中”。

10. 遂以名楼:指以“黄鹤”来命名这座楼。这里“遂”表示于是, "以"指用,后面省略的宾语是“之”,意思是用“黄鹤”作为名号。

11. 列:记录或记载。

12. 存:保存,保留。

13. 之:助词,主要用来调节句子的音节,无实质意义。

14. 观:观看,观察。

15. 其:指代黄鹤楼。

16. 耸构:形容楼宇的耸立,指代黄鹤楼。此词与“高标”意义相同。

17. 巍峨:形容高大雄伟的样貌。

18. 倚:依靠、依傍。

19. 河汉:古代对银河的称谓。

20. 临:临近、靠近。

21. 重檐:有双层屋檐的建筑结构。

22. 翼:指古代建筑的飞檐部分。

23. 闼:门,出入口。

24. 霞敞:形容楼阁开阔,气宇轩昂。

25. 窥:偷看,垂询。

26. 井邑:城乡,村镇。

27. 亦:也。

28. 荆吴:泛指古楚国和吴国的地域,这里包括长江中下游的土地。

29. 形胜:指山川的胜景,风光旖旎之地。

30. 之:的,表状态或所属。

31. :形容良好的事物。

二、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州城西南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空间定位。

第二部分的内容从第3句到第8句,交代了黄鹤楼的命名起源。通过引用历史典籍《图经》的记载,讲述了费讳大将军登仙的传说,甚至提及了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鲁的《述异记》,进一步证明了黄鹤楼与神话传说的紧密联系。这不仅增强了黄鹤楼历史文化的意蕴,也为后文的描绘埋下伏笔,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色彩。

第三部分第9至17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黄鹤楼的巍峨壮丽及登楼后的所见所感。描绘中使用了对偶句的形式,文字华丽,气势磅礴。“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这组对偶,不仅突出了黄鹤楼的高耸姿态,同时融合了自然景观,形成了视觉的冲击力。接着描写了其复杂而宏伟的建筑结构,强调其四闼霞敞,给人以开放广阔的视觉感受。最后一句“亦荆吴形胜之也”,则是凝练的总结,强调了黄鹤楼在地域文化和历史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来看,作者通过对黄鹤楼的细致描写,不仅体现了这座古楼的雄伟壮丽,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深邃,使得黄鹤楼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运用流畅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黄鹤楼的宏伟与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