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和掌握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
2. 认识诗词中语言的凝练与含蓄特点,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促进理解,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2. 通过观察与讨论,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 深入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的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乐观、高远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流利而富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词音韵的魅力。
2. 探究诗词的语言凝练与含蓄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和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表现的细腻意境。
三、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鉴赏与感悟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使至塞上》,教师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作者介绍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成就。强调他的诗作在艺术上的丰富性,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引用苏轼的赞美,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
三、反复诵读,促悟感知
1. 解读背景: 介绍王维出使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创作缘由。
2. 朗读练习:
- 教师范读,展示标准朗读。
- 学生分组试读,强调字音、节奏与情感表达。
3. 释义解释:
- 逐句分析重要词汇,如“单车”、“属国”、“征蓬”等,帮助学生明确每个词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4. 品味讨论:
-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及情感,进一步解读诗的内容和语言的美感。
四、鉴赏意境,深化理解
1. 分析“孤烟”和“落日”: 讨论诗中各个元素如何共同构成作品的意境,感受诗的空间与时间之美。
2. 情感解读: 通过围绕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现出的孤独与壮阔的对比。
五、美的感悟
分析作品构图、线条和色彩的美,帮助学生意识到细腻的艺术表达如何增强诗的感染力。
六、总结与反思
总结《使至塞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强调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将诗作改编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根据个人理解绘制一幅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的画作。
---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内容与形式,还能培养他们对于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情感理解,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
新标题:《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与知识点深度剖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使至塞上》的整体结构,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背景。
- 掌握律诗的基本常识,理解诗词中的语言技巧与艺术表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达到熟读成诵。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深化对诗意的理解和品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悟作者在边塞出使过程中的孤独和壮志之情。
教学重点:
- 重点在于熟读诗歌,深刻理解王维的情感表达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 理解诗句中的深层内涵,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总体意境。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唐诗类型介绍:
- 唐诗可以划分为绝句(五言、七言)和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概述其独特的韵律和形式美。
2. 历史背景说明:
- 唐代边防形势严峻,诗人们在边塞生活的见闻与感受演变为边塞诗这一独特文学样式。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二、背景简介
1. 诗人介绍:
-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及画家,以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见长,同时也创作了反映军旅生活的诗作,《使至塞上》便是其中的代表。
2. 创作背景探讨:
- 诗作写于王维被命出使边塞的途中,表达了他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喟,体现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三、课文赏析
1. 朗读与讨论:
- 指定一位学生朗读诗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诗中所表现的事件、情景与情感。
2. 逐句分析: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在简陋条件下出使边疆,表达了出行的艰辛。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通过“征蓬”自喻,反映了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内心的惆怅。
3. 意境解析: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边塞的壮美与荒凉,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开阔的意境,值得学生根据理解进行简笔画创作。
4. 历史典故理解:
- “都护在燕然”的典故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增强对诗句的理解深度。
5. 情感变化交流:
- 引导学生分享个人对诗中情感的理解,从“抑郁”转向“慷慨”的情感变化。
四、画诗活动
- 学生根据理解将诗中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出,培养其观察与表现能力。
五、写诗环节
- 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分享,提升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六、布置作业
- 必做题:
1. 背诵《使至塞上》。
2. 收集三句以上有关大漠的诗词,进行分享。
- 选做题:
- 尝试将《使至塞上》改写成一篇散文,锻炼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王维的《使至塞上》,而且能够在诗歌的学习中培养对历史、文化及文学的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与知识要点
一、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生活在唐代(约701―761),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科举考试中获进士,官至尚书右丞,因而被世称为“王右丞”。对于王维的成就,人们常常赞誉他在诗、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卓越才华。苏轼曾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道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表明他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诗与画相互交融的独特风格。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成功地击败了吐蕃,唐玄宗于是命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赴边塞进行慰问和巡视。这首诗正是在他前往边塞的途中所作,包含了他对边陲风光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三、诗意解析
原文中提到的意象和用词构建了丰富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边塞的壮丽景色。诗中表达了王维深入边疆的经历和情感:
- 单车与问边:象征着作者轻装简行,前往边境探查的决心。
- 征蓬与归雁:用蓬草与归雁的意象表达了漂泊与归属的复杂情感,诗人在出使过程中的惆怅与无奈。
- 孤烟和落日:描绘了塞外的自然美景,反映了诗人在这宏伟景色下的孤独感。
- 都护与燕然:则透露出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生活的紧张气氛。
四、问题归纳与讨论
1.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意境: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心情,蓬草的随风漂泊映射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传递了一种排挤与被迫离开的复杂心理。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句以直与圆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大漠的广阔和落日的壮丽,情景交融,从景中渗透出诗人的悲凉情感,突出边防生活的艰苦与守边将士坚定的精神。
3. 最后两句诗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与边防将士之间的敬佩与钦佩,说明尽管身处险境,他们仍在为国家守卫而努力。
4. 尾联所表达的意义:侧面表现了边境严峻的形势和将士们日常生活的不易,反映出战事频繁,英雄将士的勇敢与坚守。
五、课文主题
《使至塞上》通过对边塞旅行的描绘,展示了在险恶环境中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家国的思虑与对身处边疆将士的敬意。诗中表现了王维孤独与悲伤的情感,同时也通过大漠的广袤与落日的辉煌,升华出了一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概括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