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知识点解读
教学目标
1. 理解及掌握《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
2.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
3. 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及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增强对文学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和语言魅力。
2. 促进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教学难点
1.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刻领悟景物描写中潜藏的情感以及对“送别”主题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 引入唐诗的魅力,介绍《渡荆门送别》这首经典诗作,强调不可错过的诗意体验。
- 介绍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同时可提及其他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李清照、白居易等,丰富学生对唐代文人的理解。
二、正式学习《渡荆门送别》
1. 朗读诗歌
- 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自读
- 学生独立阅读,初步理解诗意,体会其情感表达。
3. 分组朗读
- 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注意情感的传达,全班齐读以增强气氛。
4. 首联分析
- 探讨首联内容,明确远渡地点和目的,了解诗人为何离开故乡。
5. 颔联分析
- 解读描绘的江景,强调由远景转向近景,运用“随”、“尽”、“入”三个字的不同表现手法,感受空间感和流动感。
6. 颈联意境
- 分析“月下飞天镜”和“云生结海楼”的描绘,阐述高空中的新景象与平原的自然融合,引导学生理解景物与心境的关系。
7. 尾联探讨
- 识别修辞手法(如拟人),分析故乡水的情感,进一步讨论诗人的离乡心境及思乡情怀。
8. 整首诗的情感
- 根据整首诗的分析,归纳李白对故乡的依恋、对未来的畅想与开阔的志向。
9. 对比诗句
- 拓展讨论杜甫的《旅夜书怀》,寻找类似意境的句子,并进行对比分析。
10. 背诵与默写
- 鼓励全班齐读,并进行学生个别背诵,检验学习效果。
11. 总结
- 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题与内涵,强调诗中既有对故乡深情的送别,又展现追求理想的豪情,恰如“水送人,人思乡”。
12. 课堂练习
- 发放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不仅增强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深入品味诗中的语言,体会其内在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
3. 认识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技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学习写作。
二、教学重点
- 诗歌语言的品味与内涵的体验。
- 诗歌写作技巧的学习。
三、课前准备
- 学生需收集送别相关的诗句。
- 教师需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确保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背景。
四、课时安排
- 本课时共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回忆并朗诵这些诗句。然后引入本节课的新内容——《渡荆门送别》。
2. 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专注听读,注意诗的节奏和字音。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李白在出蜀至荆门时,看到的景色与内心感受。)
- 这首诗与以往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44-44,表现的是乡情,而不仅仅是友情。)
3.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逐句赏析:
- 首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广阔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作者初步出峡的惊喜。
- 颔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体现李白内心的无限遐想与对未来的憧憬。
-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不直接表露思乡之情,但无不道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 教师逐句教读,纠正发音并讲解朗读节奏、情感基调。
- 根据诗歌主旨,确立朗读情感:豪情满怀,热爱故乡。
- 设置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表现各个联的情感,如在介绍背景时的兴奋,与尾联时的感伤。
5. 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脚,理解韵律美,找出不同句子的性质(叙事、写景、抒情)。
- 讨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探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
- 进行写作练习:学生以家乡为主题,自由命题练习写作,强调押韵和结构的运用。
6. 课堂总结
- 请学生分享对本课内容的收获与心得,集体交流感悟。
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解析经典诗歌,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标题:八年级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要点与分析
一、文学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活在公元701年至762年,是中国唐朝最具个性、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被誉为“诗仙”,与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并称为“李杜”,或统称为“大李杜”。李白的诗作充满了豪情与幻想,流传下来的《李太白集》更是在文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问题探讨
1. 解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此句中的“随”字,赋予了静态的山与平野以动态的特征,使得画面充满了空间的流动感,仿佛让人置身其中。紧接着的“入”字,则将江水的奔腾与浩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描绘了大江奔流的景象,更展现了诗人宽广、乐观的胸襟与心态。
2. 品味“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将月光与江水结合在一起,通过“飞天镜”的比喻,生动呈现出明月在水面上的倒影,如同一面从天上飞来的镜子。同时,飘浮的云朵在江面上汇聚,形成了仿若海市蜃楼般的奇特景象。此处诗人以细腻和形象的描绘,流露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热爱。
3. 解读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通过一个“送”字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依恋。本是诗人对故乡水的眷恋,却转为故乡水在“送”他远行,蕴含着另一层含蓄的情感。这句话赋予故乡的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思乡之情的深度与温度,使得情意更加动人。
4. 诗歌情感表达
此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摹,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沉热爱与不舍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尽依恋。
三、诗歌主题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蜀道至荆门沿途景色的描写,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李白在这首诗中,不仅赞美了祖国的雄奇与美丽,更真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思召。
这首诗融情于景,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还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与情感,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