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钱塘湖春行》,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能力目标:通过细致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尤其是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 通过细致的精读、诵读和美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 学生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 以朗读法、讨论法和练习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学用具
-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时安排
- 本课时设定为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引导: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命和希望的季节。历代文人都曾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与欣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诗,感受春天的美景与韵味。
2. 作者简介:向学生介绍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明的政治倾向著称。代表作包括《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可跟随,以准确掌握节奏和情感。
2. 学生自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培养语感。
3. 点名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理解。
4. 组织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和韵味。
思考问题:
- 诗题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 诗中描绘的是西湖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从何处可以看出?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 鼓励学生放声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遇到疑难可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提问。
2. 指导学生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3. 探讨作者游览西湖的路线,帮助学生融入诗中景象。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 再次齐读,注意情感的表达。
2. 讨论问题:
- 诗中哪些典型景色突出早春的特点?
- “几处”而非“处处”和“谁家”而非“家家”的用意是什么?
3. 识别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 确认诗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并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 提出以下诗句,让学生猜测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并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
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 组织学生朗诵《钱塘湖春行》,强调情感的表达与语调的变化。
2.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律诗的特点,结合《钱塘湖春行》进行分析。
七、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鼓励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与理解。
---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更能在优美的诗句中体味到春天的生机与感情,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珍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 深刻理解《钱塘湖春行》的内容,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绮丽意境。
- 学习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有效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 重点为学习诵读技巧,理解诗的意境以及精细品味诗的语言。
教学难点
- 深入感悟意境和细致品味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引导式相结合。
- 学习方式:自主与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 本次课程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回顾之前所学的《江南春》和老舍的济南冬,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美。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同领略西湖初春的美好。(板书课题)
二、 作家及作品
-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与写作风格。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清晰生动的形象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著称。他在写作时常与民众交流,保持作品的高质量。
- 提及唐代著名三大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号称“诗圣”)、白居易(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 朗读
1. 学生自读《钱塘湖春行》,标出生字词,指定一位同学朗读。
2. 进行纠错,教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3. 指导学生断句,按照语义划分进行练习。
4. 学生自由朗读,再进行点名朗读。
5. 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韵味。
四、 解题(引导学生探讨)
- 提出问题讨论地点、季节和旅行事件。明确这是关于钱塘湖春季骑马游玩的七言律诗,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简要讲解。
五、 理解内容
- 结合注释,组织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对诗文的理解,为后续内容展开做铺垫。
六、 赏析(学生合作,教师引导)
1. 确定诗的两大主题: “春”和“行”。
- 讨论白居易的游踪,通过文中相关词句提炼出其行程: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 寻找途中所见之景可通过原文提炼,逐句讨论描绘的春色:水的波纹、云的变化、鸟儿的活动、树木的蓬勃、归根结底展现出春的美好。
3. 列举初春景物,分析哪些景致能够体现“初春”特有的气息,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等,细致理解诗中的意象。
4. 诗中哪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情感?引导讨论“爱湖东行不足”。
5. 探讨字词运用的深意,如“几处”与“处处”的不同,和“谁家”与“家家”的区别,提示学生关注初春的特征与诗人对自然醒来状态的描绘。
七、 小结
- 通过对诗的梳理,总结主题主要集中在“行”字上。白居易由孤山寺出发,描绘出春天的景色,展现出明媚的春日,感悟其中悠然自得的情怀。
- 提,高效赏析诗歌的三步骤: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强调对意境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八、 作业布置
1. 请学生赏析颔联,描述这部分诗句所绘制的春景图画。
2. 背诵《钱塘湖春行》,体会其中的韵律与情感。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钱塘湖春行》,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情,提升审美及表达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钱塘湖春行》的教案及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唐诗的意境和背景。
一、诗句解析
1. 钱塘湖:指的是杭州的西湖,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经典之地。
2. 孤山寺:该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周围环绕着自然美景,如孤山亭可俯瞰湖面,景色十分迷人。
3. 水面初平:指湖水上涨至与堤岸平齐的状态,寓意春天的来临。这里的“初”表示时间刚开始,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
4. 云脚低:形容低悬在空中的白云,与湖面的波纹交错,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画面,暗示春季的柔和气候。
5. 早莺争暖树:描写了初春时节,黄莺纷纷争着飞到阳光充足的树枝上,展现了生命复苏的生动画面。
6. 新燕啄春泥:描绘从南方归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
7. 乱花渐欲迷人眼:描述春季花繁草嫩的景象,花朵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8. 浅草才能没马蹄:形容细嫩的青草刚好没过马蹄,彰显春天气息的悠然自得。
9.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突出自然景观的魅力。
二、白话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孤山寺北和贾公亭西游玩的场景,他眼前的春景如画,湖面平静,白云低垂,一片秀丽景色。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树木,燕子则忙着衔春泥筑巢。五颜六色的花朵让人眼花缭乱,青草恰好掩住了马蹄。湖东的景色使人如醉如痴,尤其是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更加令人留恋。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穆宗长庆年间,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创作。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四、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易于朗诵而著称。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通过生动的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关乎民生,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与元稹并称“元白”,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结束语
《钱塘湖春行》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通过对诗句的解析与理解,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这将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增添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