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介绍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的教案设计及重点知识点,包括教学目标、课文分析和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体验白杨树的精神与美。
第1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新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 通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激情与豪情。

3. 学习抗日军民所展现出的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及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是其笔名。他的代表作包括《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作品内容广泛,涵盖社会、历史与人性等多个方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和主题。“白杨礼赞”这个标题,它的含义是对白杨树的崇敬与赞美,展现了对其坚韧品质的推崇。

2. 自主查找并解决生字新词,如:“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为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三、精读课文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两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讨论结果。

1. 作者在开篇便表明对白杨树的赞美。他多次提到相似的表达,找出并分析这些语句与标题的关系,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是北方的一种普通树木,更是象征着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

2. 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感情波动明显。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感受这种表达方式对情感传达的影响。例如,开头描写的高原景象,对白杨树的坚硬形象形成衬托,加深了读者对其品质的理解。

3. 结尾提及楠木,作者用意深邃,既表达了对那些贬视民族力量的反动派的愤恨,也暗含对坚守正义、追求进步的坚定信念。

4. 对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一表述,大家可以结合全文讨论理解。白杨树以其普通之貌,承载了北方人民的朴素与坚韧,象征着在逆境中奋勇向前的精神,这正是赋予它特殊意义的所在。

四、练习与总结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中第6至第8段,思考白杨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笔者通过层层深入的描述,将它与北方农民的精神特质,乃至对民族解放斗争的启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还能激发对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深思。

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与赞美。

第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标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 理解并正确分析全文的结构,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通过朗读、深入阅读和对关键词的品味,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结构,并体会象征手法所传达的深刻表达效果。

- 学生通过学习文章,领悟北方农民和哨兵展现出的团结、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学生应通过对文本的朗读、细读和关键词的理解,引导他们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在具体分析和讨论中加深印象。

三、教学方法

- 运用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植物,谈谈其特征以及他们喜欢它的理由,进行两轮互动,逐步引入主题,激发他们对植物以及象征意义的思考。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 全班通读课文,鼓励学生表达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 引导学生概述文中主要描述的对象,明确涉及到的元素(如杨树及其人类象征)。

(3)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 朗读前六自然段,鼓励学生用一个词总结杨树的特点,得出“不平凡”的结论。

- 合作讨论中,分析文中展现了杨树在何种环境下的生长以及其形态特征(如生长环境的单调、形态的积极向上)。

- 朗读7到9自然段,探讨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物所体现的品质,包括他们的生命力、质朴和坚韧的特性。

- 小组讨论如何从杨树的描写过渡到人类的象征,强调象征手法在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 深入思考白杨树与北方民众的相似之处,讨论为何文中采用象征而非比喻,澄清比喻和象征的区别。强调比喻是特征上的相似,而象征则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的特征,体现两者所蕴含的品格。

(5)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 结合板书,要求学生集体概括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忆自己热爱的一种植物,运用象征手法,撰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以便下节课进行分享与交流。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白杨礼赞》的表面内容,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象征意义,从而在课外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地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第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重点知识解析
拓展

《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桐乡,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茅盾的主要作品包括《蚀》系列(包含《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和《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种面貌,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创作于2025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国民党政府反动派的种种压迫和消极抵抗后,茅盾观察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进行顽强的抗战。这段时间,他曾在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亲身体验了在艰苦条件下人民团结奋战的精神。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歌颂,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坚信和希望,借此渴望激励同胞共同迎接挑战。在当时的环境下,茅盾以隐喻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抗日军民英勇精神的热切赞美。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常通过具体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成为了表达情感的依托。作者运用比喻、象征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情与景、物与志相互交融,最终实现了抒情目的。

四、理解词义

1. 礼赞:表示尊重与赞美之意。

2. 妙手偶得:指具备深厚文学素养的人偶尔获得的灵感或成果。

3.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辽阔。

4. 坦荡如砥:形容心胸开阔如磨刀石,意指高尚的品质。

5. 潜滋暗长:暗自生长,滋味渐浓。

6. 恹恹:形容精神恍惚或疲倦。

7. 旁逸斜出:描述树枝从主干斜出,形态优雅。

8. 不折不挠:毅力坚定,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9. 纵横决荡:比喻在战斗中纵横驰骋,不受拘束。

五、课文分段

1.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提出白杨树的崇高品质,设置文章基调。

2.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绘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3.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详细展现白杨树的形象与性格,突出其独特之处。

4.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深入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主题。

5. 第五部分(第⑨段):通过楠木与白杨树的对比,再次彰显白杨树的卓越。

六、问题归纳

1. 课文中反复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强调它虽普通,却有伟大的内在品质。

2. 描述高原的动态与静态结合,突显汽车快速行驶的感觉,同时为白杨树的描写铺垫背景。

3. 第④段的作用在于承上启下,突出了白杨树的非凡之处。

4.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一说法旨在强调其独特的英雄气概。

5. 通过反问句,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强调其与抗日将士的关系。

6. 第⑧段的内容并不冗余,而是进一步强化了白杨树的象征价值。

7. 文章结尾通过与楠木的对比,深化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加强了全文的主题。

七、课文主题

《白杨礼赞》通过象征手法,生动描绘了白杨树的非凡性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的坚韧精神。文章既歌颂了白杨树顽强向上的品质,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团结与奋斗,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