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教案:解析《愚公移山》及其知识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教案:解析《愚公移山》及其知识要点(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涵盖重点知识点、教学目标及课堂活动,为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第1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教案:解析《愚公移山》及其知识要点
拓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列子》的背景及作者,掌握文中较难的字、词和句,能够正确读出“仞、畚、孀、龀、厝、陇”等字词。

2. 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够流畅复述故事,翻译全文并概括其寓意。

3. 感受《愚公移山》所传达的精神,以及愚公这一形象在现实中的意义。

4. 引导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表达个人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和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文章脉络,做到熟读背诵。

- 识别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 难点:

- 体会《愚公移山》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寓言常常以简短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优秀的寓言能够给予人们启迪与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列御寇所著,内容涉及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 列御寇被道教尊为前辈,他倡导的“虚静无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授新

1. 听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理解以下实词:

-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 通假字的学习:识别并理解“指、反、惠、亡、厝”的通假用法。

3. 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 年且九十(年纪接近九十岁)

- 惩山北之塞(遭受大山的阻挠)

-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无法搬走)

- 且焉置土石(那么土石又放在哪里呢)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箕将土石运到渤海边)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四季更替,往返需要整整一年)

- 甚矣,汝之不惠(你实在是太不聪明)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心思太顽固,无法改变)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孙后代是无尽无穷的)

-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 如太行、王屋何(太行、王屋又能如何呢)

- 其如土石何(土石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在北方东部置一座、在雍州南部置一座)

-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自此冀州南部及汉水以南不再有山岭阻隔)

4.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文中的难解字句。

2. 参照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进行快速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结构:

- 第一段:强调太行山与王屋山的巍峨,交代其位置。

- 第二段:描述愚公移山的原因及过程。

- 第三段:描绘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 第四段:展现愚公成功移山的结果。

2. 分析文本中对太行、王屋的描写,愚公的年迈,以及移山的艰难,这些都为愚公决意移山的坚定信心铺平道路。

3.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 智叟认定人力有限,不可能改变自然,因此对愚公的行为表示嘲讽和阻止。

- 而愚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将能够克服自然的阻碍,他的长远眼光与智叟的短视形成鲜明对比。

4. 探讨角色命名的深意:

- 智叟的“智”只是停滞和狭隘的理解,而愚公身上的“愚”实为深远的智慧。他的不屈与执着,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勇气。

5. 讨论故事最后神仙的介入是否意味着愚公的无能:

- 实际上,愚公的不懈努力震慑了山神,感动了天帝,这正是愚公精神的体现,其努力自有不可阻挡的力量。

6. 讲解神话结尾的深意:

- 通过神话的方式展示人和自然的斗争,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7. 全面分析愚公形象以及寓意:

- 愚公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形象,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勇于奋斗。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面对自然时的伟大气魄和坚韧毅力,强调了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必要性。

三、课堂小结

愚公精神是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勇于改造自然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发扬这一精神,因为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同太行、王屋一般拦阻着我们的道路,没有愚公精神,我们将难以成功。

四、布置作业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反思其内涵。

3. 预习《诗经》的两首,扩展文化视野。

第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教案:解析《愚公移山》及其知识要点
拓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能够辨析一词多义的现象。

(2)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探索文章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理解愚公这一人物的形象,感受对比和衬托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愚公精神,鼓励他们正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向前。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增强语感。

2. 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深层次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

1. 培养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理解结尾神话的功能,品味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深意。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辩论法。

3. 品读法。

4. 理读法,鼓励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以及常用虚词。

5.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故事,去感受愚公精神的真正内涵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适时提示句子停顿,帮助学生理解朗读节奏。

3.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疏通文句,圈出难词和难句,同桌间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进行答疑。

4.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确保理解到位。

三、再读课文,完成内容结构图

- 两山规模:七百里,高万仞。

- 位置: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进出困难。

-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土。

-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而移之。

- 移山冲突:愚公与智叟的争论。

- 移山结局:终无陇断。

四、思读课文,理解深刻寓意

1. 学生分组辩论,辩题为“愚公和智叟,谁更愚?”

正方认为愚公是愚蠢的,反方则认为智叟并不聪明。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决心与毅力,以及智叟的冷漠与无作为。

教师总结辩论,指出愚公的坚持和信念才是真正的智慧。

2. 提问: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克服困难,需要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

五、布置作业

分析下列词的古今异义:惩、阳、阴、诸、毛、已。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态度

1. 指导朗读,分析角色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包括愚公妻子的担忧与智叟的轻视。

2. 学生提问并自由讨论,理解课文结尾的神话色彩。

二、品读课文,理解艺术特征

1. 通过对比愚公与智叟、子孙与京城氏之子的言行,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的效果,感受角色的思想情感。

三、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当代社会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总结指出,愚公精神的实质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决心,这不仅是文学中的智慧,也是生活中所需的精神力量。

四、学生齐读,结束课程学习

五、布置作业:

1.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的感想”为题,撰写读后感。

2. 针对“愚公精神是苦干精神,还是苦干加巧干才成功”的观点,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第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教案:解析《愚公移山》及其知识要点
拓展

新文章内容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不仅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还展示了道家思想的智慧。列子,名寇,也是战国前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之一,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了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持久的毅力。这种精神与道家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理念相得益彰,为读者提供了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情节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哲人对人生困境与自然的思考和见解。

二、重点词语解释

本篇文章中有许多重要词语需要理解:

1. 年且九十:此处“且”表示将近,意思是年纪接近九十岁。

2. 惩山北之塞:字面意思为惩罚山北堆积的土石,“塞”即为阻塞的意思。

3. 出入之迂也:意指行路的曲折,表示路径不便。

4. 聚室而谋曰:意为聚集在家中商讨,也可以看作是对集体智慧的肯定。

5. 吾与汝毕力平险:意思是“我与你们一起全力以赴去平整险峻之地”。

6. 杂然相许:表示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7. 其妻献疑曰:其妻提出了疑问,反映出对愚公的关心。

8. 以君之力:以您(对方的尊称)之力,含有请求帮助的意味。

9.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之丘也无法减少,突显了移山的艰难。

10. 如太行、王屋何?:意思是太行山和王屋山该怎么办?

11. 且焉置土石:况且土石该放在哪里呢?

12. 投诸渤海之尾:意思是扔到渤海的尽头。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带着三个成年男子一起去挑土。

14. 叩石垦壤:在石头上敲打,开垦土地。

15. 始龀:换牙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正在成长的年轻人。

16.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四季交替,岁月改变,开始变得不同。

1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的心思太过顽固,实在难以改变。

18.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子孙后代将会无尽地坚持下去。

19.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命令嫦娥的两个儿子扛起两座大山。

三、通假字分析

文章中还有几个通假字需要注意:

1. 甚矣,汝之不惠:此“惠”应为“慧”,表示聪明。

2. 始一反焉:此“反”可通“返”,意为往返。

3. 河曲智叟亡以应:此“亡”应为“无”,表示没有。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此“厝”可通“措”,意为放置。

5. 无陇断焉:此“陇”可通“垄”,指高地。

四、课文内容理解

1. 在描写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反映智叟的轻蔑和轻视,而“北山愚公长息曰”则显示出愚公的深思熟虑与坚持不懈。

2. “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并不矛盾,前者表示支持,后者是出于关心,展现不同的对话效果。

3. 从两人物的语气可见,愚公之妻关心提问,而智叟则带有讽刺,二者的交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讨论与反驳。

4. 愚公的形象展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而智叟则是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

通过这篇寓言故事,不仅传达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更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愚公的执着与努力,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