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独特体裁及其表现手法,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 深入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体会文字的精致与深邃。
-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如星海般璀璨,富于情感与智慧。通过诗人内心的震撼与自然的交融,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净化心灵,同时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今日,我们将共同学习《雁门太守行》,与诗人李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感受他笔下的豪情壮志。
(二)作者档案
李贺,生于790年,卒于816年,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他以情感丰富、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世称“鬼才”或“诗鬼”。李贺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生活环境艰辛,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政治失意的哀愤。他的著作包括《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显现出他非凡的才华。
(三)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时正值征讨雁门郡叛乱之际,李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写下了这首激励斗志的诗,以激励将士奋勇向前。
(四)划分节奏
诗的节奏分为几部分: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 黑云:指敌军的压迫感。
- 摧:破坏、摧毁。
- 角:军中号角声。
- 塞上:指边境地区。
- 燕脂:战场的鲜血。
- 霜重鼓寒:寒冷天气下的沉闷鼓声。
- 声不起:鼓声低沉。
- 黄金台:指历史上的名台,象征着招贤纳士。
- 玉龙:传说中的宝剑,象征忠勇与牺牲。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诗中开篇描绘敌军来袭的气势如黑云压城,随后转向我军的严阵以待,决心报国的情感贯穿全文,展现出战士们壮烈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七)总结课文大意
-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描绘敌人逼近的紧迫感。
- 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展现我军的准备与勇敢。
- 角声满天(战斗激烈):战斗的激烈与壮阔。
- 半卷红旗(夜袭敌营):暗示战略上的英勇和冷静。
- 霜重鼓寒(战斗艰苦):突显困境与艰辛。
- 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表达了壮烈的忠诚。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 首联中的夸张和比喻,强化了敌军的压迫感。
- 颔联通过颜色和声音的描绘,渲染了战斗的激烈氛围。
- 颈联的用典,表达了士兵的忠诚与无畏。
- 尾联再次引用典故,体现了忠诚报国的主题。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鼓励学生逐句分析,理解在诗中如何通过分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十)感悟主题
通过李贺的描写,感受到的并不仅是历史的回眸,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铭记忠诚和勇敢。
(十一)课后练习
1. 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
2. 任选诗中一句进行赏析,说明其意象与情感。
3. 讨论李贺的诗歌对现代人的启示。
(十二)板书设计
1. 课题:《雁门太守行》
2. 作者:李贺
3. 主题:忠诚、勇敢、牺牲
4. 分析要点:
- 首联:兵临城下,夸张
- 颔联:战斗场面,听觉、视觉
- 颈联:视死如归,用典
- 尾联:尽忠报国,用典
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进而培养他们的情感与价值观。
新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
3. 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诗人李贺以及其作品的资料,扩展对作者的理解。
(2)要求学生初读《雁门太守行》,结合注释,尝试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 旧知导入:
(1)回顾之前学习的唐代边塞诗《使至塞上》,引入李贺这一唐代诗坛的新星和其作品《雁门太守行》。
(2)对“行”和“雁门关”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 明确朗读的三大要点:准确的字音、流畅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情感表现。
2. 介绍古体诗的相关文体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基本认知。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
在初步阅读后,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解答:
1. 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2. 讨论诗中描绘的几幅画面,构建视觉印象。
3. 分享从诗中感受到的战地气氛,分析气氛的张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方式与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赏析诗歌,同时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进行表达。
例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通过比喻展示敌军逼近的紧迫感,形象地渲染了战斗前夕的紧张局势。”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深刻体验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
确认诗中描写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美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报国之志,展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坚定情怀。
2. 补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代。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强调各部分的情感色彩:前两句“紧张、壮烈”,中间的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总结:李贺短暂的生命充满了苦闷与疾病,他的才华与诗歌成就令人瞩目。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他依然通过《雁门太守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个人壮志,令这首诗成为充满悲壮情怀的作品,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沧桑与英勇。
五、课外写作拓展:
诗歌是富于想象的艺术,李贺在作品中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景,但并未直接刻画战斗。我请同学们围绕“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进行创作,写一段关于战争的文字。
要求:
1. 发挥合理的想象,添加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凸显战争的惨烈。
2. 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通过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雁门太守行》,这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首古诗乐府,描绘了战争的危机与英雄气概。它的标题和内容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深邃,也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情怀和战场的壮阔。
首先,“雁门”作为古代的地名,现今大致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曾是唐朝与北方的突厥部族交界的边境地带。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紧张和危机。
接着,诗中提到的“黑云”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战争途中的烟尘弥漫,仿佛为即将到来的战斗预示着沉重的死亡与破坏。在句中提及的“甲光”和“金鳞”,更是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在阳光下铠甲闪闪发光的情景,令人感受到敌军逼近时那种心跳加速的紧迫感。
对“角”字的简单提及,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军事中的号角声,吹响时是士气与决心的象征。而“塞上燕脂凝夜紫”更是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勾勒出即将来临的战斗气氛,似乎在诉说着无数战士在这一片血色土地上的悲壮与决绝。
“临易水”一句,引用了荆轲刺秦的经典故事,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这寄托了士人们在即将出征时,往往感受到的无限惆怅与背负的使命感,正如荆轲在易水边吟唱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与遐想。
另外,诗中“霜重鼓寒”仿佛还原了严酷的战斗环境,天寒气重,鼓声低沉,不禁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沉重的画面,仿佛可以听到那低沉而凝重的节拍,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是多么的艰苦。
最后,提到的“黄金台”与“玉龙”,象征着学识与武器。黄金台是国家对忠臣良将的珍视与期盼,而玉龙则代表着士人的忠诚与勇敢,直指士人们的使命感与责任。
总之,通过《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气概,也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在感受生存压力的同时,仍能崇尚忠诚与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